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一、选择题图1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分别对应的是A 、 B 、 C 、 D 、【答案】1.C 2.C【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流域的开发为背景,利用开发三个阶段示意图和流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流域开发对水循环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较易作答。【解题思路】第1题,从a图
2、三个阶段可看出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第2题,从b图看,从,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破坏导致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弱。结合a图中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3.图中为A 草原 B 荒漠 C 针叶林 D 针阔混交林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 纬度 B 洋流 C 地形 D 季风【答案】3.A 4.D【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
3、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简图为背景,考查植被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中等难度。【解题思路】第3题,从图2中看,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为内蒙古高原,植被为草原。第4题,从图中看我国东部为森林,西部为草原、荒漠,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的多少。而东部地区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量越少,森林植被分布越窄。该题较易出错,误选C项。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56
4、题。5.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 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6.该日A 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B 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C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答案】5.B 6.B【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气温的日变化、等温线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等温线分布图,考查气温的日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难度较大。【解题思路】第5题,从图中看出,等温线平直且与纬线平行,说明同纬度海陆温度相同。根据材料信息,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此时陆地气温低于
5、海洋气温,排除选项A;“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D;12时太阳辐射最强,陆地增温超过海洋,陆地气温也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C。该题选B。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判断太阳直射20N,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日落时刻越晚,也就是甲地日落时刻晚于乙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从20N向南北递减,甲乙两地到丙地(直射点)的纬度间隔(纬度差)相同,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同。图4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代表的依次是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 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
6、区、工业区D. 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8.该城市A.老城区地租最高B. 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 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D. 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答案】7.D 8.C【命题立意】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图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中等难度。【解题思路】第7题,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位于城市郊区河流的下游,有铁路、电车轨道直接相联,说明交通条件好,可以确定为工业区;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要有绿化带等隔离带,可以确定为绿化区;远离市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有绿地相隔,有电车相通,交通便利,应为别墅区。第8题,老城区
7、交通不便,不可能是地租最高的地区;城市中心应逐渐向东南移动;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铁路与电车交汇处,交通便利,而此处不是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应位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这里商业设施集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交通影响,城市发展轴沿交通干线扩展。26.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6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 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8、6分)(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4分)26.【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3)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命题立意】该题综合考查了典型地貌的成因、该区域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9、影响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文字材料、银川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图、该区域地貌景观图为材料,首先考查了该区域所处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典型地貌的形成,然后考查特殊下垫面(黄河贯穿和贺兰山的“守护”)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塞上江南”,进而考查这一特殊环境的内部差异、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布局,最后探究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中等难度。【解题思路】第(1)题,从景观图和地貌类型素描图看该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其形成过程要注意,该处正处于由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河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流携带的大
10、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结合区域图和景观图可知,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西北部,一方面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和西部大沙漠的东扩,另一方面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降水。(3)从区域图和景观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该区域分为山区、山麓地带、平原地区几部分;根据文字材料“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可知该区域还有面积广阔的河湖水域。根据这几个区域特点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各区域的农业类型。(4)实际上是分析发展枸杞特色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可从自然条件、原料条件、市场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
11、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6分)(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6分)27.【答案】(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命题立意】该题考查区域能源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粮食问题,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巴西的甘蔗生产乙醇为背景,既考查了区域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2、,又关注了能源问题及其粮食安全问题。较易作答。【解题思路】(1)结合文字材料及图可知巴西甘蔗产量大,为乙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巴西石油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2)在分析利时,主要考虑乙醇汽油的优势及对环境的保护价值;在分析弊时,要注意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如果再用粮食大力发展乙醇,会加剧粮食供应压力。【选做部分】32.(10分)【地理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在;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实验区可开展旅游活动。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
13、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图9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1)分析崇明岛发展旅游的优势。(4分)(2)指出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就注意的事项。(6分)32.【答案】(l)旅游资源独特,鸟类资源丰富;近客源市场。(2)保护鸟类柄息地;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严禁游客进入核心区、缓冲区。【命题立意】该题主要考查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图文资料,考查了崇明岛生态旅游的优势及生态旅游时应注意的事项
14、,关注了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较易。【解题思路】第(l)题,在分析优势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提供的图文信息,提取出“鸟类资源丰富”这一关键信息,说明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同时要注意崇明岛位于经济发达的上海及长三角中,客源市场广阔。(2)在分析时要利用好文图信息,特别要注意自然保护区中三大功能区的保护。33.(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0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6分)(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4分)33.【答案】(l)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命
15、题立意】主要考查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及其危害,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利用我国某区域图考查了泥石流发生条件的对比,以及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泥石流的危害。较易。【解题思路】第(l)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太行山脉,对比图中甲乙两地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坡(谷)上,坡度较陡,同时又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第(2)题,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通过该山谷的除河流外,还有铁路线。丙处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34.(10分 )【地理环境保护】图11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1)
16、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6分)(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34.【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命题立意】主要考查资源的利用、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该题以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植被的生态功能以及过度开垦产生的环境问题。较易。【解题思路】第(l)题,从图中看,甲处位于山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乙处为沿海防护林,再结合沙质海岸可看出该处防护林具有降低风速、阻挡风沙的功能;丙处位于沙质海滩上,此处植被具有固沙阻浪的功能。第(2)题,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加剧,造成土壤盐碱化和水质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