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3(4分)明朝有人
2、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4(4分)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5(4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
3、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6(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7(4分)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
4、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8(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9(4分)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
5、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10(4分)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11(4分)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
6、内民主进程12(4分)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7、。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ET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
8、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9、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
10、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
11、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何启、
12、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
13、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
14、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
15、的方法。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具体考查史家撰述历史的过程。【解答】根据材料所述,司马迁根据游历各
16、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的事迹,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记述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这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治世态度,同时也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叙述错误,均应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史家撰述历史的过程,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对史料的背景的把握以及分析和解读。2(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不抑兼并的经
17、济政策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节度使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不抑兼并可以改变土地所有权,但不会使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削弱,所以,不一定会使流民问题严重。小农经济破产会加剧流民问题的严重性。C不抑兼并是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放任,一定会加剧土地兼并。D兼并加剧,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不稳定,往往成为兼并的对象而逐渐减少。失去土地的自耕农沦为佃农。故选:D。【点评】学生要搞清楚:自耕小农是有少量土地的农民。没有土地的农民叫佃农。他们的经营模式都是小农经济。不抑兼并是改变土地所有制,不改变经营模式。3(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18、“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长途贸易兴盛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应排除。B项结论片面,应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对明清时期长途贸
19、易兴盛的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4(4分)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考点】3P:明清小说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小说发展的基本史实,重点考察小说产生的背景,和体现的时代特征。【解答】A选项认为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种宗教,小说传播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就是传播宗教思想,材料片面的理解,因
20、为儒家思想不不属于宗教思想。B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小说冲击封建等级观念,而主要是说,他满足了士农工商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C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小说成了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材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D材料的意思是指小说是儒释道以外的又一宗教,是把四者并立而论,并没有体现出小说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整合。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应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思想文化的繁荣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思想文化反映社会现实,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汉朝的赋,唐代的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是当时社会现实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5(4
21、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考点】3S: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材料中描述的是脸谱的知识,京剧的发展是对历史客观事实的戏剧性的描述,是对历史人物的戏剧性的描绘,结合选项进行筛取。【解答】A、京剧不是客观历史史实的再现,排除;B、这句京剧脸谱的描绘使得人们加深了对京剧的认知,熟悉了有关的历史知识点,正确;C、京剧是对历史人物戏剧性的描绘,而不能是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断,排除;D、材料未涉及提升历史人物价值的信息,排除;
2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京剧作为戏剧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6(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考点】92:第二次鸦片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877年”,“领事馆”切入,结合近代外交进行思考。【解答】领事馆是近代外交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所以C符合题意;仅靠
23、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7(4分)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考点】9S:抗日战争菁优
24、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期间土地政策的演变情况。对“减租”实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抗战时期,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但该做法并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说明当时国民党中央不愿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仅能说明国民党中央对湖北“减租”的态度,并不能说明AB两项,故排除AB。C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期间土地政策变化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本题难度适中。8(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
25、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考点】B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国家性质的变化,要求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现实来回答问题。【解答】A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材料正是这种需要的体现
26、,故选A项。B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用科学文化知识来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结合近代史是我们知道这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应该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故选:A。【点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辨别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做思想宣传,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到全国,通过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广泛传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政权的主导思想和社会的主流思想,从思想的角度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9(4分)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
27、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由材料可知,辩护人打动陪审团,说明辩护人得到了多数票的支持。雅典民主政治下设立陪审法庭,陪审团投票,以多数原则决定罪责及惩罚,该女子获无罪符合民主、法律程序,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28、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难度一般。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0(4分)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考点】6J: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总统是实际应用权力的机构,总统具有核心地位。政治不是三权国会、总统、法院三者在过家家,政治是要作用于整个社
29、会的,而总统就是政治作用于社会的实行者。因此总统是中心,但权力根本在议会,因为“主权在民”。【解答】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联邦制尚未建立,故A错误;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故D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故B错误;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美国从未建立过君主制度,故C错误。故选:D。【点评】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代议制又称议会制11(4分)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3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考点】6H: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理解德国在19世纪晚期的政治经济形势。1871年初,普鲁士王国完成德国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在帝国内延续,使得德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A项,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B项,德意志已经统一,排除;C项,资本主义经济越发展
31、政治改革诉求越强烈,排除;D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评价。12(4分)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考点】C9:斯大林模式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
32、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解答】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1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联系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建立,故B项正确;后来此模式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故A错误;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CD错误。故选:B。【点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
33、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34、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ET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
35、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考点】B9:西方文化传入中国;E
36、T:相对论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热在近代中国的遭遇。考查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及其评价。涉及的知识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解答】(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持怀疑态度”、“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联系爱因斯坦20世纪阐发相对论的贡献,引发了一场科学领域的思想革命等知识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2)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一“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37、、材料二“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可以得出以得出态度是普遍欢迎,引进宣传和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两种。第二小问的评析,评析普遍欢迎,引进宣传的态度,依据材料一“1917年到1923年”、“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判断与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旗帜有关。结合所学从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进行说明。评析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态度,依据材料二“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可以得出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依据材料二“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可以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
38、影响,结合所学从合理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辩证的予以回答。故答案为:(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点评】爱因斯坦为人类和平的努力:爱因斯坦
39、生活的时代曾经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让他痛恨,帝国主义将科学手段用于战争让他不安。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而是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一战时:支持(反战)宣言:爱因斯坦在一份仅有4人参加的反战宣言上签字。一战后: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的相互(谅解)。30年代:反对法西斯,呼吁各国人民为(和平)而斗争。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痛心(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量平民伤害。二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的发生,领导组织:”院子科学技术非常委员会,出刊原子科学家公报。14(12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6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英国近现代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知识来分析。【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白金汉宫”(英国王宫)和“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官邸),根据题目的提示“建筑与政治关系”,从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英国近现代君主立宪制度的特征角度进行比较。故答案为:(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
41、: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材料的能力,对材料中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西方近代政治体制进行比较,同时要求学生组织材料论证观点的能力较高,要求学生从建筑与政治关系角度来分析,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特色,与中国故宫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特色进行对比分析。15(15分)历史上重大
42、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43、;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考点】28:古代赋税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具体考查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知识回答。(2)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具体考查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的比较。根据材料
4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1)问应结合材料,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角度思考作答。(2)问要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赋不加敛而增入”“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故答案为:(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中国代近代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16(1
45、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
46、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考点】B5:维新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考查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议员选举与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2)本题考查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解答】(1)由材料中“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可知,这种选举与科举功名相结合,由“其人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