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30312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课程思政“双融合式”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研究(课题编号GH2288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伟(1982),女,吉林德惠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法学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探究王伟(吉林警察学院,长春130117)摘要:法治意识是高校开展各项教育的重要内容,法治意识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我国普法宣传与高校法治教育下已初具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部分学生仍然存在法治意识淡泊等问题,本文以学生面临的问
2、题为切入点,探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从法治思维、法治内容、法治方法、法治环境四个维度出发,努力探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3008004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概念阐释关于法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方哲学家的相关法治理论,联合国将法治定义为一个治理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全部社会组织及成员都需要对法律负责;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具体包括对法治产生的背景、本质、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民主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权利
3、义务意识、守法意识等。法治和法治意识的概念众多学者都对其有一定的解读,有关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概念,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法治意识是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大学生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体结合法律及法治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一种期望、信仰,抑或是一种心理、一种意识,属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范畴;另一部分学者将大学生法治意识定义为大学生通过良好的法治环境熏陶和高校法治教育的正确引导,通过对法律知识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上的应用,在对法律知识具备正确认知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对法治的认可,从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观念。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大学生的本体视角出发或是从
4、大学生所受的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讲,大学生法治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法治产生的一种内心深处的认可,并会将法治理念作为一种人生信条或处事原则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加强法治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法理支撑。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建设法治国家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的法治观念。践行法治观念需要深入理解法治观念的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体要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二是社会主体在对法律知识有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法律的地位、性质和所呈现的作用,以及制定法律背后的深刻内涵
5、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有自己对法律知识与法律作用的思考。我国自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普法宣传力度的加大,营造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法治文化氛围。社会主体对法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这对高校里接受法律知识熏陶的大学生来讲,法治意识也会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有所提升,但是,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力度,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有利于强化守法遵规的法治观念,从而令大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2023年第03期理论观察No.03,2023(总第199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19980-建设的信仰者、遵守者、建设者
6、。(二)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法治信仰人民对法治的信仰有利于法律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实施,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法律产生基本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法律的深层次信赖与认同,久而久之,社会主体会将法治作为处理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的最高准则。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在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目标的指引下,最基础长久的工作便是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而法律信仰的精髓是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深刻理解法律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信奉法律、运用法律。拥有法治信仰的大学生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理性地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三)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实现“四个全面”中全面推进依
7、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基础且长久的工作,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坚守与信仰,大学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做到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并将法治观念践行至处理社会问题的法治实践,通过法治实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的良好秩序,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无论是从个人层面来讲抑或是从社会稳定层面来说,都有重要意义。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分析(一)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相对比较薄弱运用法治思维去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体通常采用的方式,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接受基本
8、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后,基本能够掌握法治理念,在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时会应用法治思维去解决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非法律专业与没有关注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在遇到涉及相关法律问题时存在法治思维比较薄弱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思想较为单一,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缺乏用理性的法律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等行为时有发生,常常会受到不法分子的欺骗与利用,导致自身的财产利益受到损害的事件屡见不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条文的了解和把握有所欠缺。学习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时能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虽学过部分法律知识,
9、也对我国的法律有所了解,但对法律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系统学习与研究,一般而言,会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视角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能较好地切换或是应用法治思维去解决问题,法治思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大学生法律知识相对匮乏随着我国法治案例的不断丰富,法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相较以前也有所提升,但目前的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受骗行为时有发生,这足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重专业轻法律”,忽视法律知识的学习。目前,各高校都开展了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部分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会更注重学习自身专业
10、知识,课余时间也会将精力集中在考研、考证、考公等方面的学习上,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除学习专业知识外会将精力集中在与未来发展上,较少去研习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在高校的思修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也不重视思修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会出现在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的现象,甚至部分学生低头玩手机,没有认真听取老师讲授的法律知识,了解的只是表面的内容,没有理解法律知识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学生出现缺乏常识性的法律知识也不足为奇。二是部分大学生“重表面轻内涵”,缺乏学习法律的热情。部分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时,误认为法律知识即使掌握日后也用不到,所以在高校的课堂上,无论老师讲解得多么生动,案例准备得多么丰富,他们也不会
11、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案例背后真正体现的法律内涵,没有足够重视学习法律知识,对学习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有应用法治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高校的法治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起着基础和指导的作用,缘何法律知识如此重要却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高校法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缺乏有效结合。各高校针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呈现,并将法律知识的学习程度纳入期末理论考试的范围,这也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与复习法律知识时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由于法律知识的模块是在思修课程中出现且出现得比例较少,
12、思修老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完成其余部分与法治教育内容的授课,法治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小、课时少,而内容相对偏于理论且篇幅较多,这对于思修老师来讲完成法治教育教学任务时间会较为紧迫,理论讲授的内容尚为紧迫,法治教育的实践部分就难于开展。81-二是高校法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目前在各高校的法治教育普及下,发现仅有专门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才会接受到专业的法治教育,其他专业的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公共必修课为主和其他法律类的选修课为辅,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法律类的选修课,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法律类的专业,因此,大部分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主
13、要途径便是思修课,在翻阅涉及法律知识相关的思修教材时,书中呈现的法律内容有过于抽象、偏于法理、缺乏实用性的特点,书中所罗列的各部门法律条文较为抽象,偏向于法律理论,书中的理论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性较小。(四)社会法治教育环境欠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社会,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便捷,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更多的法律案例,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但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面临着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面临着复杂的社会与市场环境,会造成价值观的冲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带来阻力。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一
14、)注重养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1.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以具体课本为载体,加强教学的创新性和时代性,确保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良好的成长性,不仅要做好长期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课程设计,也要兼顾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型授课方式和经典教学案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构成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治思维的完善既需要借鉴过往的法治案例经验,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最新法治教育内容,及时加以补充和完善,并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的重要准则,引导并培育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法治思维。2.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大学生是青年一代,受自身发展规律的限制,同时也由于涉世未深,其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加之接受法治教育内容的程
15、度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的法治观念较为淡薄,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多种维度来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了解基础的法律知识、法律地位与法律性质,遵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让大学生变被动守法为主动用法,真正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对法律有正确的认知,只有充分了解法律,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逐渐增强法治观念,久而久之才能不断提升法治思维。3.调动大学生的守法主动性。通过研究数据可以得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校大学生可以做到遵规守法,具备基本法律意识,其遵规守法的原因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中,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受到家庭、学校的教育,对法律具有畏惧性,以一种被动的心态去接受法
16、律,这属于被动教育接受,后期缺少持久性,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不断地去提示和预警,一旦在过程中出现纰漏或是误导,那将引起消极的连锁反应,甚至触碰法律底线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主动选择遵规守法,有明确的做事原则和道德底线。在大学生树立法律思维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传授基本法律常识,梳理法律体系,养成遵法守法的习惯,从内心中接受法律,从而做法律的主人,意识到遵法守法是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接纳,要做遵法守法的主体,莫为被动执行者。利用好家庭、校园、社会三个层面的教育和引导,逐步形成体系化的守法意识,约束好自身的行为。(二)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内
17、容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因而,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完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体系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丰富大学生基础法律知识。掌握必备的法律基础知识是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前提,只有认识法律、了解法律,才能应用法律。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这四大基本法,也包括诸如劳动法经济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掌握各基本法与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就业大有裨益。目前,在校园内发生违法的案件,诸如盗窃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在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时,他们也会涉及到劳动法等相关问题,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就会很明确地应用到劳动法方
18、面的相关知识去维权,所以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能够为日后处理社会问题并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2.完善大学生相关专业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丰富和完善不仅离不开基础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样也离不开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相关专业法律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专业或与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完善专业法律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也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诸如我们向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宣传经济法,向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宣传金融法,向学习食品专业的学生宣传食品安全法,向学习师范专业的学生82-介绍相关教育法与教师法等法律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日后从
19、事不符合职业精神的行为发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拓展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1.采用案例法开展法治宣传。一是高校教师要坚持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教师要通过科学的、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提升法治意识,如给学生讲述社会上典型的各类违法案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介绍典型的校园盗窃案、校园失信考试案,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不要知法犯法、以身试法、触犯法律红线,引以为鉴。以此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仅会吸引学生听课,也会弥补传统法律知识偏向理论授课的不足。二是高校可定期开展特色法律讲堂。高校可邀请如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人士开展特色讲座、专业人士进讲堂,为在
20、校大学生讲述他们亲自处理过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从法律专业的视角去解读大学生违法犯罪背后的真正原因,使大学生明了犯罪后要承担怎样的后果,起到警醒和震慑的作用,通过专业法律人士的讲解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处理法律问题时如何做出正确理智的应对举措,以此来增强自身法治意识。开展特色法律讲堂不仅达到了宣传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效果,而且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一场法治实践的洗礼,通过各类正反面案例,让大学生自发地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应用法律,逐步养成正确的法治意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采用实践法开展法治宣传。实践法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身认知的方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实践是法治意识最好
21、的老师,所以提升法治意识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引导学生参与到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中来,主要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开展校内法治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良好校园秩序的运行也离不开校规校纪的支撑,通过营造良好依法治校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依法治校进程中,遵规守纪,引导大学生明确应行使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真切地感受到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二是组织校外法治实践活动。校园外的环境远复杂于校园内的环境,所以我们在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组织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基地,感受真实的法律案件、真实的法律场景;高校也可以定期组织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法院旁听或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进校
22、园,通过真实法院审判场景与真实的法律案件,为学生展示当违法犯罪后面临的更直观的法律后果和惩罚,切实有效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应用法律思维与使用法律武器,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四)营造良好的法治意识教育环境1.不断加强校园法治环境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阵地,校园法治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依法治校的参与程度,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涉及到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的事件或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如奖助学贷的评比,学生会、志愿者、班干部等人员的评选,都需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与合理、透明的流程规则于无形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为日后主动守法遵
23、法的法治意识奠定有效的基础。2.不断完善社会法治环境建设。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处于加速转变阶段,各方面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现有的法律并不具备完善的条文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下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也应该共同发展,适应时代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修正法律漏洞,补充缺失领域。在法律源头上,让不法分子不能钻法律的空子,不敢触犯法律底线。目前,国家法治建设稳中求进,依法治国也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在逐步修正并完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既让不法分子在法律面前望而却步,也为高校大学生培养系统的法律意识保证良好的风气和完备的法律制度。法治国家的建设,是高校大学生建设规范的
24、法律体系的重要保证,为大学生建立规范的法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完备的法律制度,在一个信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中,人人都可以感受到法律所带来的公平公正、自由平等、和谐民主,可以真实地、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庄严性,践行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理性对待问题,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做到遵法守法。参考文献1高志华.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意义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2王志鑫.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1(11).3张国欣.依法治国视域下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1(08).4吴亚君.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研究J.法制博览,2021(07).5卢翠荣,代俊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6马婷.“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J.理论观察,2016(07).责任编辑:丁冬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