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 5 卷第4 期Vol.45No.4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2023年7 月July 2023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综述晓明(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广东珠海5 19 0 0 0)摘要:华侨华人社团在弘扬中华文化、构建身份认同、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9 6 篇华侨华人社团研究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侨华人社团研究从19 9 5 年起步,以高校为研究主力,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社团的组建类型、内部管理、组织文化、功能作用、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对其他区域尤其是非洲的华侨华人社团研究较
2、少,也缺乏对华侨社团领袖及其与社团间的发展运作关联的关注,同时,研究所用材料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还较为不足。关键词:华侨华人;华人社团;华人社会doi:10.3969/j.issn.2095-3801.2023.04.002中图分类号:D6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 0 9 5-3 8 0 1(2 0 2 3)0 4-0 0 0 7-0 8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WU Xiaoming(School of Humanities,Jina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Guangd
3、ong)Abstract: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Chinese culture,buildingidentifications and promot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96 researchpapers about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CSSCI Source Journals and PKU Core Journ
4、als from CNKI,thispape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f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started in 1995,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research,and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Southeast Asia.The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concern the types,management,culture,functions,historical changes and develop
5、ment trends.However,there are few studies on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other regions,especially in Africa.And there is a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leaders of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the ope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At thesame time,the diversificati
6、on of research materials should arouse the attention.Key words:overseas Chinese;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Chinese community一、引言华侨华人社团与华文学校、华文报刊并称为“华社三宝”,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延续中华传统的重要载体。作为“三宝”之一,华侨华人社团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在保持族群活力特性、构建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收稿日期:2 0 2 2-0 6-2 5;修回日期:2 0 2 2-0 8-2 0作者简介:邬晓明,女,广东佛山人,硕士在
7、读。8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在海外贸易需求的催生下,大量商人、水手向东南亚进发,其中一部分人定居当地,成为了第一代的海外移民。随着后来国家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商贸往来等活动愈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漂洋过海,在他国落地生根。大量的华侨华人同居异国,存有共同的思乡情结,共享相同的中华文化价值观,情感的高度契合性将他们凝聚起来,组织结社,成立华侨华人社团。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核心与缩影,它不仅是华侨华人社会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象征与情感的力量源泉,更在辅助事业发展、争取华族权益、加强祖籍国与所在国的联系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来说,社团组织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
8、。这些社团为新移民提供协助,也为属下会员促进社交生活与人际交往,并在需要时给予他们紧急援助。除了作为建立商业联系的管道,在促进华社、当地政府与中国的沟通上,华人社团都扮演了桥梁的角色。川近年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治理环境日益多元,华侨华人社团在新时代也承担了新的责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华侨华人社团更是在促进祖籍国和所在国的交流联系上充当重要的桥梁。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华侨华人社团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了解华侨华人社团的现有研究状况,展望未来有待加强的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华侨华人研究,并为做好新时代98765数43211101995丽水学院学报海外统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9、基于此,本研究依托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主题词“华侨社团”或“华人社团”或“中华总商会”或“同乡会”进行检索,选定期刊来源为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发文时间从“不限”到2021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 8 3 篇。对这些文献逐一进行梳理,保留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并剔除会议综述、通知、消息、书序、书评、征稿启事等无关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9 6 篇。二、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论文数量及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在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论文数量共有96篇,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 9 5 年。从2 0 世纪9 0年代末至今,在数量趋势上呈
10、波浪形,起伏较大。这一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3 个阶段:19 9 5 一2001年为第一个阶段,也是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起步阶段,刊发的核心论文数量较少,每年的核心论文数量在0 3 篇。2 0 0 2 一2 0 11年是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加速发展期,刊发的核心论文数量较前阶段有大幅度提升。尽管这一阶段起伏较大,但这一阶段的发文总数仍十分可观,约占总发文量的四成。2 0 12 年后则迎来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又一个蓬勃发展期,尽管仍旧存在小幅波动,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且每年核心发文数量大多在5 篇以7766532266T666T0002200120022023年876552002600201001120
11、1201202020201514017年份说明:个别年份缺失,是因为该年份数据为0。图119 9 5 2 0 2 1年华侨华人社团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趋势图第4 期上,总发文量占据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半壁江山。(二)期刊分布情况经统计分析,9 6 篇核心论文共分布在3 6 种不同的刊物上。对3 6 种不同的刊物进行简单的归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期刊类型(见表1、表2):表1华侨华人社团研究载文期刊分类统计期刊类型发文数量/篇占比%华侨华人研究专业期刊23区域性研究专业期刊28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1其他专业期刊24表2、华侨华人社团研究载文量前5 位期刊期刊名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东南亚研究世界民族东
12、南亚纵横南洋问题研究华侨华人研究专业期刊。由华侨华人专门的研究机构主办的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其载文量为2 3 篇,占比2 4%,是华侨华人社团研究期刊来源的第一位。区域性研究专业期刊。主要由相关研究所主办。样本中的刊物如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东南亚研究、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的东南亚纵横、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南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当代亚太等。区域性研究专业期刊是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主要来源刊。其中,东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南洋问题研究载文数量名列前茅。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由各级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大专院校学报编辑部主办,覆盖面广,涵盖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
13、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如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求索、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南学术、山东大学主办的文史哲等。此外,各高等院校主办学报的哲社版、社科版也是刊登华侨华人晓明: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综述社团研究的高地。其他专业期刊。由各类研究机构学会、各级社会科学院、各高等院校主办的针对特定领域的期刊。样本中的刊物如世界民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国际安全研究等,涉及宗教学、民族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众多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华侨华人社团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综合性较强。24(三)主要研究机构29如表3 所示,高等院校参与的华侨华人社团22研究最多,其次是科研院所
14、。在这些研究机构当25中,厦门大学(2 3 篇)和暨南大学(2 2 篇)的发文数量分占所有研究机构的前两名,是并列第三名北发文数量/篇占比1%23241415111188559京大学和中山大学(4 篇)的5 倍以上。两所高校发文数量占全部研究机构的4 7%,是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重镇。此外,高等院校的研究队伍丰富多样,涵盖国家重点大学、地方普通院校,也不乏国外的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等。跨机构合作的研究较少,仅占总数的6.2 5%,且主要以高等院校间的合作为主,其中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校合作的共有2 篇。在华侨华人社团研究领域,暨南大学的石沧金较为突出,共发文10篇,主要活跃在2
15、0 0 4 一2 0 0 7 年,研究重点为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表3 华侨华人社团研究高产机构分布统计研究机构发文数量/篇占比/%厦门大学23暨南大学22北京大学4中山大学4广西民族大学3华侨大学3中国社会科学院3中央财经大学3(四)研究地区分布从整体来看(见表4、表5),华侨华人社团研242344333310究地区涵盖五大洲。其中,亚洲(6 5 篇)是相关研究比较集中的地区,占地区研究总数的7 7%。亚洲又以东南亚地区为主,其中,马来西亚(16 篇)、新加坡(13 篇)和印度尼西亚(11篇)最多,分占地区研究总数的19%、15%和13%。美洲的华侨华人社团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5 篇),占地区
16、研究总数的6%。相较而言,对非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社团的研究偏少,分别占地区研究总数的4%和1%。表4 华侨华人社团研究地区分布统计洲别地区发文数量/篇地区研究占比/%东南亚61亚洲其他地区欧洲美国美洲其他地区非洲大洋洲表5 华侨华人社团研究国家分布统计国家发文量/篇地区研究占比/%马来西亚16新加坡13印度尼西亚11美国5东埔寨3日本3泰国3菲律宾2荷兰2将这些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与华侨华人社团的分布特点基本吻合。对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分布统计,目前仍未有确切的数据。根据2 0世纪9 0 年代的统计,在全球1万多个华人社团中,亚洲的海外华人社团最多,占总数的6 7.6 8%。据庄国土
17、等的统计,至2 0 0 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为4 5 4 3 万人,其中东南亚华侨华人有3 3 4 8.6 万丽水学院学报人,占比7 3.5%3 。考虑到华侨华人社团的主要成员为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数量应与华侨华人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社团应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最集中的地区。三、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一)华侨华人社团的组建类型从人员的构成上来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华侨华人社团的成员不再囿于老华侨,大量的新移民涌人并加人或组建专门的新移民社团,发挥了本地华人老社团所不能承担的社会功能,在帮助新移民融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上具有突出贡献。77此外,随着华人妇
18、女的人数增多和地位的提4高,华人妇女社团薪露头角。在马来西亚,华人妇810582312023年女社团组织可分为:专属女性的妇女社团、妇女组或妇女部,华人社团青年组织中的妇女组织,最高领导机构的妇女部门。华人妇女社团积极参与举办4各种活动,致力推动马来西亚社会的发展进步。在1欧洲,华人妇女社团已经成为世界华人社团中比较活跃的一分子,在帮助华人妇女融入当地社会、发挥自身特长、联系中国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间。19同乡会是海外华侨华人间最普遍的联系纽15带,长期积蓄的思乡之情和共同的族群认同,是同13乡会壮大的肥沃土壤。研究内容包括社团的组织6结构、运作流程、未来趋势7,也不乏和其他地区的4同乡会进
19、行比较的研究8;研究范围不仅限于某个4国家的同乡会,更是扩展到某个地区乃至全世界。4如:以东南亚泉州籍同乡社团为例,分析泉州籍同2乡社团出现的发展变化和调适9 以世界福清同乡2联谊会为例,讨论其制度建设、组织功能和持续发展。华侨华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海外经商的。20世纪初,在清朝政府的推动下,各国华侨社会陆续成立超地域、帮派、血缘的社团组织一一中华总商会(或中华商会)。进入2 1世纪后,国内各经济大省纷纷推动海外商会的成立。对于商会的研究,范围上大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少数研究针对日本的中华商会 2 。内容上包括商会的发展过程 13 第4 期和亚洲华商组织之间的联系14 以及地区普通商会和中
20、华总商会的对比。在神缘社团研究中,除了以华人传统宗教为例进行探讨 16 ,还涉及对其他外来宗教,如华人穆斯林社团 17 、华人基督宗教社团 18 的研究。除传统型的地缘、业缘、神缘社团外,近年来专业性社团发展迅猛,也出现了针对此种社团的相关研究。如袁源对北美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精英社团进行分析,认为其呈现出专业性、跨国性、独立性的新特质,发挥了纽带作用,凸显了华人社团国际化的创新活力9。(二)华侨华人社团的内部管理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日渐成熟,在组织制度方面显示出科学化、合理化的特点。陈世伦对柬埔寨华人理事总会下属的“两馆”以及柬埔寨中国商会下属的“两会”的成立、发展、营运与会籍制度进行探讨 2 0
21、 ;罗杨认为柬埔寨华人理事总会通过恢复五大会馆、调整领导层、人会方式和会员范围等措施,建立了族群身份认同 2 1;曾玲以新加坡的福德祠绿野亭为例,研究其内部认同形态的改变、管理系统的建构与规范、章程的颁布等方面,认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社团的整合(2 。随着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和壮大,社团的社会联系网络也日渐在社团内外扩展,并成为社团日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坚尚对旅荷华人联谊会进行考察,发现其在与其他华人社团、荷兰政府有关部门、荷兰社会的沟通等方面构建起关系和谐、联系密切的网络,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有利于提高华人的文化认同、华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人的社会融人度 2 3 。华侨华人社团
22、领袖作为社团最高的管理人员,是社团的核心。社团领袖的个人特征与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发展。杨宏云以印尼棉兰市的华人社团为例,对社团领袖的祖籍地、政治参与度、经济影响力、社会活动能力、政治偏向进行考察,并进一步分析棉兰华人社团的内部结构以及各层次的社团与社团领袖的关系2 4。除个案研究外,也有综述类文章,如对中文学界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领袖研究进行回顾和晓明: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综述整理(2 。(三)华侨华人社团的组织文化华侨华人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与其对应的文化支撑息息相关。身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面临着长期的中外文化交汇、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殊环境,形成特有的组织文化。二战
23、以后,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的提高,相关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元。一方面,华侨华人社团组织了大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地方戏曲等,展露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在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牵头举办方言文化节,传播和弘扬粤剧、南音、客家山歌等方言音乐,保留与发展包括宗乡文化在内的华人文化,重新唤起与强调华人社会的历史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 2 6 。另一方面,华侨华人社团逐步打破帮派藩篱,从小团结到大团结,主动融人当地主流社会,在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2 7。不少社团积极响应所在国多元文化政策,促进中华文化与外族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如杨琴以菲律宾华人社团为例
24、,从文化位育角度探讨华人文化与菲律宾本土文化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节日庆典等方面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2 8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多元共存的文化环境下,华侨华人社团的组织文化内核从单一弘扬中华文化转变为融合当地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这不仅与当地华人社会生态契合,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四)华侨华人社团的功能作用华侨华人身居海外,受所在国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华文化或被淡化。华侨华人社团在此特定时空上,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使命。政治上,华侨华人社团通过向政府提交国家文化备忘录、发表文化方面的宣言等,积极谋求华人文化发展的
25、有利政治空间 2 9 ;教育上,大力出资扶持兴办华文教育。关于华侨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在地理范围上,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曾玲通过对新加坡华人社团账本的整理和解读,从经济的视角考察了二战前新加坡华人社团与华校建立运转之间的关系3 0 ;刘宏则聚焦二1112战后新加坡华人社团在华文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会馆如何重建或新办学校、筹措资金以及提供师资与领导等方面的活动 3 1;石沧金则从历史发展入手,梳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2 0 世纪6 0 年代中期以前、2 0 世纪6 0 年代中期至2 0 世纪8 0年代中期、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后发展华文教育的举措 3 2 。华侨华人社
26、团的政治关怀强烈,积极参与国内政治事务。在抗战时期,华侨华人社团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的实践,并在筹款赈灾、抵制日货、推销国货以及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3 3 。此外,在所在国的政治事务上,华侨华人社团也勇敢发声,参政议政意识浓厚。以政治选举为例,19 9 9 年马来西亚大选前夕,马来西亚2095个华人社团共同向参与竞选的各政治派别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诉求,旨在改变不公的社会政策 3 4 ;2 0 19 年加拿大联邦议会选举中,华人社团发挥领导和助推作用,积极进行选民教育、选举动员和筹款活动,在加华人参政意识显著提高,华人选票受到各政党高度重视 3 。身居异国他乡,华侨华人
27、社团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协助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构建良好和谐的族群关系。王春光认为,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人世界中扮演着“拟村落化”的角色,以村落的形式来经营和管理社团,缓解海外华侨华人的“边缘感”,降低与主流社会的对抗,提供寻找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场域3 ;丁丽兴通过对印尼华人社团在政治、经济、社会、文教等多领域举措进行梳理,认为其正多层次全方位地参与到共同构建多元和谐印尼进程当中 3 7;费立民等以劳动力为切入点,认为华侨华人社团在协调内部移民力量、促进族群经济发展、帮助第二代移民更好融入主流社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促进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工具 3 8 。尽管身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仍旧保持着
28、与祖籍国的跨国联系,广泛地实施跨国活动,建构起跨国网络,并展现出“宗乡文化”与“本土认同”的双重认同形态 3 9 。作为跨国行为体,华侨华人在促进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国际关系 4 0 、商贸往来 4 上扮丽水学院学报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华侨华人社团跨国活动的场域中,还涵盖了动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为创造一个集体性的华人散居者群体认同作出了积极贡献(4 。(五)华侨华人社团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华侨华人社团的蓬勃发展绝不是一日之功,其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所在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关系等有着紧密的关联。罗杨对柬埔寨华人社团近百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战后柬埔
29、寨华侨华人社团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4 3 ;张秋生对澳大利亚华人社团的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考察 4 4 ;班国瑞、邓丽兰对英国华侨社团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了回顾 4 5 ;李安山阐述二战后非洲中华会馆的变迁以及2 0 世纪下半叶华人社团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海外华侨华人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华侨华人社团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庄国土认为,2 1世纪前期的华侨华人社团呈现出商会组织异军突起、同乡会成为中国新移民最普遍的社团和社团的联合进程有待加速3 个发展新特点4 7 。任娜认为,东南亚仍是海外华人社团最为集中的地区,海外社团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
30、和联合性的组织形态特征,未来将往规模化、本土化和跨国化的趋势发展 4 8。李明欢认为,2 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社团呈现地缘性社团以原居地或住在地为基础双向延伸、业缘性社团结构类别与社会影响力双向拓展以及政治类社团宗旨双向分化的发展趋势 4 9 。石沧金认为:新世纪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政治上虽参与积极,但政治地位被动,争取华人文化发展权益仍旧困难,仍未摆脱从属被动的困境 5 0 。四、总结与展望华侨华人社团研究整体上较为丰富,且近年来,随着世界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我国进一步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进,华侨华人社团作为海外重要统战力量,在推动中外交流上作用日趋明显,研究热度也
31、呈现上升趋势。由于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相对集中,拥有2023年第4 期较多数量的社团,因而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从早期的团结互助,到如今的跨国联系,华侨华人社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萌发的社团类型、内部管理、组织文化、功能作用、历史回顾等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近年来出现的研究议题更是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研究视角上:多在历史学领域开展,注重以史料为基础进行论证;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相关理论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和丰富华侨华人社团的相关研究,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新的进展:(一)研究对象上,兼顾东南亚地区外的其他国家和地
32、区东南亚地区作为华侨华人高度集中的地区,研究热度高居不下,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是华侨华人社团中常见的研究对象和案例代表,而其他区域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还存在着大量的研究空白呕待填补。2 1世纪以来,非洲华侨华人数量增长速度很快,其逐渐成为国际移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5 1。随着中非关系的进一步良好发展,大量华人移居非洲,非洲新移民社团的相关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需要更多的学者去关注和研究。(二)研究内容上,注重“人”的作用尽管现有的不少研究考察了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结构和功能,但对于华侨领袖和社团变迁、社团活动开展、当地华人社会的生态之间的关联度还需要更多关注。在华侨华人社团日益
33、成为中外友好交流桥梁的当下,侨领如何凝聚当地华人力量,搭建起与其他团体和组织的联系,构建跨国网络等均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需要提及的是,无论是对华侨华人社团的总体考察,还是对华侨华人社团与其他组织、社团关系网络的分析,都应聚焦“人”的作用,尤其是侨领与侨团之间关系及作用的深入研究。(三)注重材料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现有研究主要利用的是报刊资料、纪念特刊以及田野调查搜集的材料,也有部分利用社团账晓明:华侨华人社团研究综述本和碑铭,但数量鲜少。应加强资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综合利用口述史、碑刻、谱、档案资料、地方志资料等,完整勾勒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轨迹,丰富华侨华人社团的相关研究。此外,已有研究利用的资料
34、主要限于中文、英语,对当地国家语言的资料记录和文献研究,如马来语、泰语、柬埔寨语等的外文文献和资料利用不足。参考文献:1潘翎.海外华人百科全书 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 9 8:8 3.2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 9 5:5.3庄国土,李瑞晴.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 J.侨务工作研究,2 0 10(4):3 0.4彭慧.试析近二十年新加坡中国大陆新移民社团的发展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15 4):9.5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简析 J.东南亚研究,2 0 0 5(1):7 9.6石沧金,李群锋.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发展与展望 J
35、.世界民族,2 0 13(2):6 1.7曾玲.调整与转型: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变迁 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 0 0 5(1):10 6.8陈衍德.东南亚与西欧闽籍华人地缘性社团的比较 J.东南亚研究,2 0 0 3(6):6 0.9林联华.当代东南亚华人社团的发展变化:以泉州籍华人同乡社团为例 J.东南亚纵横,2 0 10(6):8 4.10贾俊英,龙登高,张姣.华人国际社团组织力的拓展:基于“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的考察与解释 J.东南学术,2 0 2 0(2):18 3.11庄国土.论清末海外中华总商会的设立:晚清华侨政策研究之五 J.南洋问题研究,19 8 9(3):
36、8 3.【12 廖赤阳.日本中华总商会:以“新华侨”为主体的跨国华人经济社团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12(4):19.13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商会组织发展简析 J.江苏商论,2 0 0 5(11):15 4.14刘宏.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与亚洲华商网络的制度化 J.历史研究,2 0 0 0(1):10 6.15邓应文.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商会研究:以越南、東埔寨及印尼中国商会为例 J.东南亚研究,2 0 14(6):7 4.16马潇骁,麻国庆.以神灵之名:泰国清迈华人精英“报”的道德实践和资本转化 J.开放时代,2 0 18(3):19 6.131417江振鹏.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初探 J.华侨
37、华人历史研究,2 0 13(4):3 4.18张鹏.东南亚华人基督宗教:圈层扩展、社团构建及功能定位 J.世界宗教文化,2 0 17 5):3 0.19袁源.试析北美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精英社团 J.东南亚研究,2 0 15(5):8 3.20陈世伦.東埔寨粤属华侨华人社团的传承与发展 J.东南亚研究,2 0 17(5):12 0.21罗杨“生成”中的融入之道:東埔寨华人社团的组织变革与社会适应研究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2 0(4):40.22曾玲.移民社群整合与华人社团建构的制度化: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18 2 4 19 2 7)研究 J.史学理论研究,2008(3):21.23李坚尚
38、.荷兰华人社团内外的社会联系网络:“旅荷华人联谊会”实地考察 J.世界民族,19 9 9(4):4 6.24杨宏云.社团、社团领袖与华人社会:以印尼棉兰市为个案的初步研究 J.南洋问题研究,2 0 0 8(4):6 6.25周燕平.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领袖研究综述 J.当代亚太,2 0 0 8(1):14 3.26曾玲.宗乡社团的推动与新世纪以来的新加坡华人文化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18 3):3 9.27方宝璋.略论海外华侨华人四缘组织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9 9(3):115.28杨琴.菲律宾华人社团和谐共生文化环境营造研究 J.
39、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8,4 0(3):104.29石沧金.保护、传承与发扬: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发展华人文化的举措与动态分析 J.东南亚研究,2 0 0 6(2):5 7.30曾玲.以数字实录华人社会的历史图像:华人社团账本与“二战 前东南亚华校研究 J.文史哲,2 0 15(1):8 5.31刘宏.论二战后新加坡华人社团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社会经济的视野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0 2(1:4 0.32石沧金.试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关系 J.南洋问题研究,2 0 0 5(4):5 7.33孟庆梓.南洋华侨抗战救国与新加
40、坡中华总商会的贡献 J.重庆社会科学,2 0 13(4):10 6.丽水学院学报34赵海立.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事件探析 J.东南亚研究,2 0 11(5):7 8.35万晓宏.2 0 19 年加拿大联邦大选与华人参政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2 0(4):1.36王春光.华侨华人社团的“拟村落化”现象:荷兰华侨华人社团案例调查和研究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10(3):1.37丁丽兴.试论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华人社团与印尼多元和谐社会的构建 J.东南亚研究,2 0 0 9(5):6 5.38费立民,张铭.欧洲的华人社团与劳力和技能市场(19 8 0 一2000)J.华侨华人历史研
41、究,2 0 0 2(4):6 3.39曾玲.认同形态与跨国网络:当代海外华人宗乡社团的全球化初探 J.世界民族,2 0 0 2(6):4 5.40罗向阳.论海外华人社团跨国活动对当代国际关系进程的影响 J.东南学术,2 0 0 8(3):17 1.41江振鹏,丁丽兴.试论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华族经济类社团与中国和印尼的经贸往来 J.东南亚纵横,2 0 10(7):57.42刘宏.跨国华人社会场域的动力与变迁:新加坡的个案分析 J.东南亚研究,2 0 13(4):5 6.43罗杨“香火”永续:東埔寨华人社团百年变迁 J.南洋问题研究,2 0 17(4):5 7.44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人社团的历史考察
42、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9 7(4):5 5.45班国瑞,邓丽兰.英国华侨社团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华人社会的转型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0 5(2):6 0.46李安山.非洲华人社团的传承与演变(19 5 0 2 0 16)J.世界民族,2 0 17(5):7 1.47庄国土.2 1世纪前期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发展的特点评析J.南洋问题研究,2 0 2 0(1):5 5.48任娜.海外华人社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J.东南亚研究,2 0 14(2):9 6.49李明欢.2 1世纪初欧洲华人社团发展新趋势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 0 15(4):1.50石沧金.新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发展动态分析 J.世界民族,2 0 0 7(1):4 5.51李安山.国际政治话语中的中国移民:以非洲为例 J.西亚非洲,2 0 16(1):7 6.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