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4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汉墓出土镶棺铜璧形饰研究刘松林(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关键词:镶棺铜璧形饰汉
2、墓类型功能棺挡Abstract: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copper bi-shaped coffin ornaments unearthed from Han-Dynasty tombs into two types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The first type of copper bi-shaped coffin ornaments has larger apertures,dating back from the Western Han to the early Eastern Han period.They
3、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share similarities with the jade bi ornaments used in coffin headboards,symbolizing the guiding of the tomb occupants soul to ascend to heaven.The second type of copper bi-shaped coffin ornaments has smaller apertures,dating from the middle to late Eastern Han period.They
4、 are mainly found in the area of Wushan in Chongqing.Craftsmen in Wushan innovated and transformed the first type of copper bi-shaped coffin ornaments,creating round copper plaques with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se ornaments still carried the meaning of guiding the soul to ascend to heaven
5、while also depicting scenes of a fairyland.With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Eastern Han period tombs and the use of jade,the first type of copper bi-shaped coffin ornaments declined and disappeared,giving rise to more decorations such as the hanging bi motif,the double-crossed motif,and the dragon-p
6、iercing bi motif on coffin headboards.Key words:copper bi-shaped ornament inlaid in coffins;Han Dynasty tombs;types;functions;coffin headboards铜璧形饰质地为铜或鎏金、银铜,形体与璧相似1。以往这类器物主要发现于巴蜀地区,镶嵌于棺头挡或足挡处。近年来,江苏扬州等地区亦有一些新的发现,镶嵌于棺头挡。本文通过对全国汉墓资料进行检索,经初步统计,出土地点明确的镶棺铜璧形饰(以下简称铜璧形饰)46 件,其中重庆 30 件、四川2 件、贵州 2 件、江苏 6 件、
7、甘肃 4 件、陕西 1 件、河南 1 件(图一),年代贯穿两汉。迄今为止,有关汉代铜璧形饰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少,且研究对象主要是重庆巫山一带的发现,内容涉及其源流2、型式3、饰棺4、升天5、文化影响及宗教信仰6,基本上厘清了汉代铜璧形饰的性质、源流、内涵等问题,但缺少综合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将全国出土的 46 件铜璧形饰进行类型划分,以期探寻其形制、纹饰、性质及内涵等方面的嬗变规律,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一、铜璧形饰类型划分铜璧形饰均用薄铜片制成,表面有素面、刻纹及镂空三种,刻纹有单面与双面之分。根据直径与孔径可分为两类。第一类 直径1020、孔径3.56.5厘米,孔径较大。位于棺头挡,表面平整
8、、光滑。共 18 件。依表面有无纹饰分为三型。55 探讨争鸣图一两类铜璧形饰分布示意图A型 3件。素面(图二,1、2;表一,13)。B 型 有纹饰。依据纹饰不同分二亚型。Ba 型 11 件。肉部单面饰一至两道凸弦纹(图二,3 8;表一,4 13)。Bb型 3件。肉部饰内外两区纹饰,内区铸二对称夔龙,外区铸四对称夔龙。中心部分稍鼓出,背面有纽,纽钉与铜璧形饰粘连在一起(图二,9 11;表一,14 16)。C 型 1 件。镶玉铜璧形饰(表一,17)。第 二 类 直 径20 30、孔径约 1 厘米,孔径极小。表面鎏金银,錾刻纹饰,镶嵌于棺头、足挡。共 29 件。依小孔外围是否有一圈圆形刻纹分为两型。
9、A 型 小孔外围有一周圆形刻纹。依据小孔与圆形刻纹之间是否有铭文分为两亚型。Aa 型 25 件。小孔与圆形刻纹间无铭文。小孔与圆形刻纹组合成一璧形图案。璧形图案之外多刻饰双阙、人物、瑞兽、仙禽、灵芝、扶桑树、蟾蜍、卷云纹,并在中央璧形图案之外的上方纵刻或横刻铭文“天门”或“天”。部分铜璧形饰纹饰分上下栏。重庆巫山县发现最多(图三,1 13;表二,1 25)。Ab 型 1 件。小孔与圆形刻纹间有铭文。璧形图案之外刻饰双阙、人物、瑞兽、仙禽、建鼓、星象、云气纹。璧形图案内刻饰“五铢”二字,形成五铢钱纹。在钱纹之上纵刻铭文“天门”(图三,14;表二,26)。B 型 2 件。小孔外围无一周刻纹。铜璧形
10、饰表面刻扶桑树、人物、瑞兽、卷云等,有的有分栏,有的刻“天门”二字(图三,15、16;表二,27、28)。除此之外,少数西汉墓因墓主身份较低,在棺图二汉墓出土第一类铜璧形饰1、2.A 型(扬州西湖镇香榭里三期地块西汉墓 M83:11、扬州邗江苏庄西汉墓 M102:1)38.Ba型(四川绵阳双包山一号木椁墓出土、重庆临江支路 M3:32、重庆云阳李家坝 M37:66、重庆云阳李家坝 M37:75、四川成都勤俭村 M2:3、重庆云阳故陵 MB:74)911.Bb 型(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标本 3089、标本 3086、标本 3088)56 文博2023 年第 4 期序号分型器物号年代质地纹饰摆放位
11、置资料来源1A 型扬州西湖镇边城 香榭里三期地块M83:11西汉早中期铜双面。素面棺头挡江苏扬州西湖镇 香榭里三期地块汉代墓葬发掘简报2扬州邗江苏庄M102:1西汉中晚期铜双面。素面棺头挡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3扬州西湖镇联发星领地西汉墓西汉中晚期铜双面。素面棺头挡4B型Ba型四川绵阳双包山一号木椁墓(2 件)西汉早中期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一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5重庆临江支路M3:32西汉中期铜单面。内外两道凸弦纹棺头挡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6重庆云阳李家坝M37:66新莽鎏金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云阳李家坝 37 号岩坑墓发掘报告7重庆云阳李家坝M37:75新莽鎏金铜单
12、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8四川成都勤俭村M2:3东汉早期鎏金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成都市南郊勤俭村汉代砖室墓发掘简报9重庆云阳故陵M8:74东汉早期鎏金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云阳故陵楚墓发掘报告10重庆云阳营盘包汉墓 M36东汉早中期鎏金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云阳营盘包墓群发掘简报11重庆云阳走马岭汉墓 M1东汉早期鎏金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有关鎏金棺饰铜牌的几个问题12重庆云阳走马岭汉墓 M13东汉早期鎏金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13重庆云阳走马岭汉墓 M23东汉早期鎏金铜单面。单道凸弦纹棺头挡14Bb型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标本:3089西汉早中期鎏金铜双面。弦纹、夔龙纹。背面有纽推测棺
13、头挡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15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标本:3086西汉早中期鎏金铜单面。弦纹、夔龙纹。背面有纽推测棺头挡16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标本:3088西汉早中期鎏金铜双面。弦纹、夔龙纹。背面有纽推测棺头挡17C型河南武陟西汉墓西汉中晚期铜镶玉双面。自内至外分为透雕玉龙、乳丁纹铜璧和凤纹铜耳三部分推测棺头挡河南武陟出土西汉铜镶玉璧表一汉墓出土第一类铜璧形饰统计头挡内外侧镶嵌铜镜,其性质属镶棺玉璧的替代或模仿,是一种特殊的铜璧形饰。如徐州市凤凰山 M2出土铜镜位于棺头挡外侧7,徐州奎山 M12 出土的两面铜镜分别位于男、女墓主棺头挡内侧8。二、铜璧形饰的形制、纹饰及其嬗变(一)铜璧形饰形制、纹
14、饰及地域分布特点第一类铜璧形饰,时代处于西汉至东汉初,分布地域较广,在江苏、重庆、四川、陕西、贵州、甘肃、河南等地均有发现。其中 A 型素面,分布于江苏扬州地区。Ba 型肉部刻饰一至两道凸弦纹,分布于四川成都、重庆一带,并在重庆云阳营盘包汉墓发现该型铜璧形饰与双龙头饰组合镶嵌于棺头挡。Bb、C型发现较少,其分布地域性不甚明晰。从形制来看,第一类铜璧形饰与玉璧形制、纹饰无异,其中A 型、Ba 型铜璧形饰与普通素面及弦纹玉璧相似,Bb 型铜璧形饰与双区纹玉璧相似,如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随葬的三件 Bb 型标本(3086、3088、3089)与江苏仪征烟袋山西汉墓出土玉璧(M1:41)9肉部均刻
15、饰夔龙纹及淘纹,只是内区纹饰相异,前者为夔龙纹,后者为蒲纹及谷纹。C型铜璧形饰与出廓镂空纹玉璧相似,如河南武陟出土的 C 型铜璧形饰 57 探讨争鸣图三汉墓出土第二类铜璧形饰113.Aa 型(重庆巫山土城坡南东井坎汉墓出土、上西坪汉慕出土、龙头山汉墓 M4 出土、神女路西区汉墓 M2:16、神女路西区汉墓 M2:22、烟厂工地汉墓出土、琵琶洲汉墓出土、重庆丰都林口汉墓出土、奉节万盛乡三台村汉墓出土、甘肃天水藉口新尧村汉墓出土、成县石碑村汉墓出土、贵州宁谷龙滩村汉墓出土、兴仁交乐汉慕 M6 出土)14.Ab 型(重庆巫山淀粉厂基建工地出土)15、16.B 型(重庆巫山城北汉墓出土、土城坡南东井坎
16、汉慕出土)与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龙凤纹透雕玉璧10除质地不同外相差无几。由于錾刻铜璧形饰图案程序较为繁复,需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故笔者推测多数墓主使用工序单一的 A 型、Ba 型铜璧形饰,甚至出现少数墓主使用特殊铜璧形饰铜镜作为替代品。第二类铜璧形饰,时代处于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丰都、奉节,贵州安顺宁谷、兴仁,甘肃天水、成县,陕西华阴等地。此类铜璧形饰均鎏金、银,做工讲究,富丽堂皇,在璧形饰表面刻饰繁复的双阙、人物、仙禽、瑞兽、灵芝、卷云等仙境纹饰,孔径相较于第一类铜璧形饰变小,并与同时期镶棺泡钉直径相称。其中 A 型铜璧形饰数量较多,其在钉孔外围刻饰一圈弦纹,组合成一圆璧图案;B
17、 型铜璧形饰中央无璧形图案,数量很少。(二)铜璧形饰形制、纹饰嬗变及过程分析两类铜璧形饰形制及纹饰差异应与不同文化影响有关。第二类铜璧形饰与第一类相比,集中于重庆巫山及周边地区,并受当地石棺画像文化的强烈影响。东汉时期,川蜀地区流行石棺画像,罗二虎将该区石棺画像图案内容分为仙境与升仙、驱鬼镇墓两大类11,仙境与升仙类又细分为神仙仙境、升仙与墓主人仙境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生殖崇拜,58 文博2023 年第 4 期序号分型器物号年代质地纹饰摆放位置资料来源1A型Aa型重庆巫山上西坪 M6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仙禽、卷云纹。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字棺头挡巫山上西坪古墓地20022003
18、 年度发掘简报2重庆巫山龙头山 M4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仙禽、瑞兽、灵芝。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重庆市巫山县汉晋墓群的发掘3重庆巫山土城坡南东井坎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灵芝、卷云纹。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4重庆巫山烟厂工地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铁链、蟾蜍、扶桑树、灵芝、卷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头挡5重庆巫山江东嘴小沟子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灵芝、卷云。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6重庆巫山江东嘴小沟子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
19、、瑞兽、仙禽、卷云。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7重庆巫山麦沱墓地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卷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头挡8重庆巫山城北高塘二队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灵芝。中央刻饰圆璧纹棺头挡9重庆巫山北新城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云气。中央刻饰圆璧纹棺头挡10重庆巫山土城坡 III区 M45:10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卷云。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重庆巫山土城坡墓地区东汉墓葬发掘报告11重庆巫山土城坡 III区 M45:17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
20、卷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头挡12重庆巫山土城坡 III区 M41:7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灵芝、卷云。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13重庆巫山巫福路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瑞兽、扶桑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足挡巫山博物馆:巫山出土文物14重庆巫山大昌双堰塘M705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瑞兽、扶桑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足挡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15重庆巫山琵琶洲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仙禽、瑞兽、扶桑树、云气。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16重庆奉节万盛乡三台村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仙禽、瑞兽、
21、云气纹。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17甘肃天水藉口新尧村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字棺头挡天水出土东汉鎏金铜棺饰18甘肃成县石碑村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灵芝。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字棺头挡成县石碑村砖室墓鎏金棺饰铜牌探究19甘肃成县石碑村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瑞兽、扶桑树、三角几何纹。中央刻饰圆璧纹棺足挡表二汉墓出土第二类铜璧形饰统计 59 探讨争鸣20甘肃成县石碑村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瑞兽、扶桑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足挡21贵州宁谷龙滩村M29:13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瑞兽、扶桑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足挡
22、贵州安顺宁谷龙滩汉墓清理简报22贵州兴仁交乐 M6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瑞兽、扶桑树。中央刻饰圆璧纹棺足挡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23重庆丰都林口汉墓东汉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卷云纹。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字棺头挡重庆丰都县火地湾、林口墓地发掘简报24重庆巫山神女路西区M2:16东汉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云气。中央刻饰圆璧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重庆巫山县神女路秦汉墓葬发掘简报25重庆巫山神女路西区M2:22东汉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仙禽、瑞兽、云气。中央刻饰圆璧纹棺头挡26Ab型重庆巫山淀粉厂基建工地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
23、、建鼓、星象、仙禽、云气纹、五铢钱及“天门”二字棺头挡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27B 型重庆巫山城北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扶桑树、怪兽棺足挡28重庆巫山土城坡南东井坎汉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双阙、人物、瑞兽、仙禽、灵芝、卷云纹及天门”二字棺头挡29不分型陕西华阴司徒刘崎墓东汉中晚期鎏金银铜单面。纹饰不详不详东汉司徒刘崎及其家族墓的清理包含天象元素相当丰富。相对于石棺画像,第二类鎏金银铜璧形饰囿于空间的限制,主题多为“天门(阙)+西王母”的模式,包含众多天象元素。门阙(天门)、人物(西王母、大司、羽人)、仙禽(凤鸟、朱雀、三足乌)、瑞兽(九尾狐、蟾蜍、玉兔、四灵)、仙草(灵
24、芝)、扶桑、日月星辰、卷云等已涵盖了石棺画像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全面地表现画像内容,第二类铜璧形饰往往与其他不同形制的铜牌饰进行组合。如重庆巫山龙头山汉墓M4棺饰由铜璧形饰与双龙头饰组成;重庆巫山麦沱 M47 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东汉晚期墓葬,出土的 10 件鎏金铜牌饰集中在两具棺的前端,其中有铜璧形饰、阙形饰、朱雀形饰、人形饰;重庆巫山县北新城、土城坡南东井坎、淀粉厂、烟厂、江东嘴小沟子等工地汉墓出土较多的鎏金铜璧形饰、柿蒂形饰、长方形饰、方形饰,錾刻、镂空繁复的纹饰,并组合使用。关于两类铜璧形饰的嬗变过程,蒋晓春提出重庆巫山及周边地区铜璧形饰使用经过三个阶段12,其中第一、二阶段处于西汉至东汉早
25、期,为萌芽与发展阶段,铜璧形饰仅饰一至两道凸弦纹,形制与玉璧相同;第三阶段东汉中晚期,为繁荣阶段,铜璧形饰表面出现了大量繁复的天象纹饰,并与具有复杂镂空、刻纹的其他形式铜牌组合使用。笔者认为三阶段提法可从,但第一、二阶段如何发展至第三阶段,蒋晓春未做详细的说明。两类铜璧形饰差异较大,但有延续之处,即第二类铜璧形饰在第一类孔径缩小的基础上,在钉孔外围刻饰一圈弦纹,并组合成一圆璧图案。圆璧图案与第一类铜璧形饰形制相似,均意指玉璧。苏奎认为第二类铜璧形饰中央钉孔与外围一圈刻饰弦纹应与圆形泡钉镶嵌棺木有关,完全不是圆璧图案13;丛德新、米冠军确认是圆璧图案14。笔者认为后者可从。通过检索第二类铜璧形饰
26、,可以发现 Aa 型一些外围天象纹饰往往与圆璧图案连成一起,或穿越圆璧图案之内,甚至出现 Ab型圆璧图案之内刻饰铭文“五铢”二字,俨然形成了五铢钱纹。据此,若将第二类铜璧形饰中央钉孔与外围一圈弦纹视为圆形泡钉范围,其内图案难以解释,但孔径的缩小更能配备铜泡钉镶嵌棺木确是事实。第二类铜璧形饰主要发现于重庆巫山一带,苏奎推测巫山这一密集分布区就是其制作之地15,而 60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此外的区域应是其流通地,笔者认为此说合理。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造,在其中央保留了圆璧图案,并受川蜀地区石棺画像等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于圆璧图案外围錾刻繁复的天象纹饰。另外,第二类
27、B 型铜璧形饰未见圆璧图案,在钉孔外围布满天象纹饰。据此,笔者认为随着第一类铜璧形饰影响减弱直至消亡,第二类 B 型铜璧形饰完全蜕变成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鎏金铜牌饰。三、铜璧形饰使用性质、功能及源流(一)铜璧形饰的渊源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贵族墓葬中已经出现“玉殓葬”,其中玉璧及璧形饰是主要器类之一,既作为财富的象征,也有祭祀日月与礼天之意。夏商基本延续不变。据周礼 仪礼 礼记等文献及后代注疏,两周饰棺制度等级森严,程序繁琐。棺饰多流行罩于木棺表面,用玉装饰相对不多。礼记丧大记记载,以墙柳、帷荒之属象征墓主生前所居之宫室,其目的“以华道路及圹中,不欲众恶其亲也”16。春秋战国
28、时期,“墙柳、帷荒之属”程序简化,等级不甚严谨,社会礼崩乐坏,阶层僭越现象时有发生。伴之而来,在战国楚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出现了新的饰棺制度,即在木棺头挡悬挂玉璧,如包山2号楚墓内棺东挡板用组带悬挂 1 件玉璧17;当阳赵家湖楚墓棺头挡外放置玉璧18;沙塚 3 号楚墓内外棺头挡之间卡有玉璧19;江陵天星观 1 号楚墓内棺头挡处散落 5 件玉璧20。黄凤春认为“将璧加饰于棺上,无疑是仿生前居室的一种装饰,从其位置与功能看,极有可能就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门或窗”21。王立华认为“东周时期楚墓的棺、椁前端常见用玉璧装饰的情况,个别墓葬有时亦用石璧代替玉璧,象征简易的墓主人引魂升天的天门”22。西汉墓葬在楚
29、丧葬文化制度的影响下,玉璧饰棺现象更为流行,不仅在棺头挡悬挂、镶嵌玉璧,而且在棺足档、两侧壁、盖顶及内壁亦见。墓主身份等级较高,多为诸侯王、列侯或高等贵族类,诸侯王墓有西汉早期河北满城陵山中山王刘胜之妻窦绾墓,棺外壁共镶嵌 26 件玉璧,其中棺头、足挡各镶嵌1件大型玉璧,两侧壁及盖顶均等距镶嵌8件小型玉璧23;盱眙大云山二号墓出土 1 件玉棺,在盗洞及玉棺内发现有大量玉璧,推测与镶嵌玉棺内壁有关24;江苏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 6 件玉璧内孔边缘均留有铜锈痕,应与用鎏金铜铆钉将玉璧镶于棺挡有关25;西汉中期广陵王刘胥夫妇墓二号墓内棺前端中央有一件乳丁纹玉璧,用鎏金铜铆钉和绢带固定于棺上26。列
30、侯或高等贵族级墓有西汉早期徐州韩山墓M1在墓室南部出土1件谷纹玉璧,残留有十字形编织物拴系痕迹27;徐州东甸子墓 M1在棺南(头)部出土一件有丝织品捆绑痕迹的玉璧28;徐州市翠屏山刘治墓在墓主头部发现玉璧 1 件,应与镶嵌棺头挡有关29。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于玉材受限,一些墓主使用其他材质璧进行随葬,其中有石、琉璃、铅、象牙、漆木、陶、铜、原始瓷璧,以作为玉璧替代品。在此社会背景下第一类铜璧形饰随之而生。(二)铜璧形饰使用性质及功能学界对镶嵌棺头挡玉璧的性质与功能多有分析,如信立祥30、刘尊志31、陈斯文、刘云辉32等学者认为棺挡饰璧具有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之意旨。笔者认为此说可从,第一类铜璧形
31、饰作为玉璧替代品,其性质与功能与棺挡玉璧相似。第二类铜璧形饰在第一类基础上创新很大,表面鎏金银,做工极其讲究,富丽堂皇。经初步统计,此类铜璧形饰多镶嵌于棺头档,少数镶嵌于足挡,其性质与功能,赵殿增、袁曙光33、李梅田34、丛德新35、蒋晓春36等学者认为主题以“天门(阙)+西王母”为模式,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成仙。张勋燎认为“属于早期五斗米道的宗教遗迹”37。苏奎认为铜璧饰图像层次与文化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日月形象所反映的日月信仰,二是天象题材所反映的天宫观念,共同描绘了墓主在以日月为主导的宇宙空间下生活的天宫场景38。笔者认为上述提法均有其合理性,但欠全面。东汉中晚期巴蜀地区神仙巫术信仰盛行
32、,道教思想、巫文化色彩浓郁,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与巴蜀有关的巫觋与天地相通的神话,以及早期西王母信仰的流行,客观上推动了巴蜀地区石棺画像升仙与仙境之景的普及,也对第二类铜璧形饰产生了强烈影响。并且,此类 A 型铜璧形饰在中央饰圆璧图案,延续第一类铜璧形饰性质与功能。可见此类 A 型铜璧形饰的性质与功能,既有圆璧引魂升天的功能,也有石棺画像、巫文化等 61 探讨争鸣内涵表现。随着铜璧形饰圆璧功能减弱直至消亡,此类 B 型铜璧形饰在钉孔外围未见圆璧图案,而是布满天象纹饰,完全成为石棺画像、巫文化等内涵之翻版,最终形成最具地域特色的丧葬神器,将之称为圆形铜牌饰更为妥当。(三)铜璧形饰的流向东汉中晚期至
33、蜀汉,重庆巫山一带流行第二类铜璧形饰,其原因与巴蜀地区经济发达、豪族众多、大造冢墓以示炫耀有关。加之神仙巫术信仰盛行、石料资源的丰富及铁工具的普及,带动了石棺画像及第二类铜璧形饰的发展,同时对周边地区丧葬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如甘肃天水藉口新尧村、成县石碑村东汉中晚期墓,贵州宁谷龙滩村汉墓M29、兴仁交乐汉墓 M6,以及陕西华阴司徒刘崎墓在棺头挡处发现1件鎏金银铜璧形饰。除华阴司徒刘崎墓铜璧形饰图案不详外,其余铜璧形饰中心均刻饰圆璧图案,图案外围刻饰繁复的纹饰,其形制、纹饰、性质及功能与重庆巫山一带一脉相承,推测是从第二类铜璧形饰主分布区(重庆巫山一带)传播而来。蜀汉以后,三国战乱频仍,社会经济
34、遭受严重冲击,最终导致重庆巫山一带及周边地区石棺画像和第二类铜璧形饰的衰退与消亡。其他地区第一类铜璧形饰的创新与转型与重庆巫山一带不同,未能形成新一类铜璧形饰,属于另一种更大范围的转型模式。由于东汉社会丧葬制度及用玉方式的转变,饰棺玉璧及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而消亡,新出现了大量的横穴式砖室墓、砖石结构墓、画像砖墓、画像石墓及壁画墓,伴随而来的是随葬方式的改变,在棺挡处装饰璧形图案,如悬璧图、十字双弦璧图、龙穿璧图等,从而取代饰棺玉璧及第一类铜璧形饰,其意旨未变。部分地区(江苏、湖南、湖北等地)虽流行砖室墓,但少见画像修饰,或与画像木棺难以保存有关。四、墓主身份问题据初步统计,使用第一类铜璧形饰的
35、墓主身份上达诸侯、列侯或高等级贵族,下至士一级人员。如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身份或为刘郢客、刘戉、刘礼、刘道四代楚王之一;重庆市临江支路M3墓主当为巴郡一级官吏或其家属;四川绵阳双包山一号木椁墓墓主为高等级贵族;扬州西湖镇边城香谢里三期地块西汉墓 M83 墓主可能为士一级人员。使用第二类铜璧形饰的墓主身份多为地方富裕大族、豪族或高等级官吏一类。如贵州安顺宁谷滩汉墓 M29,重庆丰都林口汉墓 M2,重庆巫山土城坡III 区汉墓 M41、M45,重庆巫山龙头山汉墓 M4、重庆巫山神女路西区汉墓 M2 等。五、结 论通过上述考察,两类铜璧形饰形制、纹饰、性质及功能已大致明确。其中第一类铜璧形饰分布范围
36、较广,形制、纹饰及风格与玉璧如出一辙,作为镶棺玉璧替代品,性质与功能是引导墓主人引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主要集中于重庆巫山一带,镶嵌于棺头或足挡,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的创新与改造,在巴蜀地区石棺画像、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鎏金银铜璧形饰。其功能与性质既有圆璧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日月信仰等宇宙空间下的仙境场景。其他地区第一类铜璧形饰在东汉时期属于另一种更大范围的转型模式,随着墓葬结构、丧葬制度及用玉方式的转变,出现大量壁画墓、画像砖石墓,在棺挡处饰悬璧、十字双弦穿璧、龙穿璧等璧形图案。总之,两类铜璧形饰既有密切联系,也有较大差异,其形成、发展、嬗变、源流及
37、性质与使用功能均与当时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笔者相信随着以后汉墓考古发掘与研究深入,定会有新的发现,对进一步揭示两类铜璧形饰的关系、内涵大有裨益。注释:1 简报和论著中将这类汉代铜璧形饰称“圆形铜牌饰”“铜璧”“形饰”“饼形饰”等。为了便于分类与考察,本文采用大多数学者认可的“铜璧形饰”。2蒋晓春有关鎏金棺饰铜牌的几个问题J考古,2007(5):74 833重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 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 J 考古,1998(12):77 864李梅田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J文物,2014(9):71 755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
38、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J四川文物,1990(6):3 126苏奎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J四川文物,2021(5):48 71 62 文博2023 年第 4 期7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凤凰山西汉墓的发掘J考古,2007(4):33 498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奎山四座西汉墓葬J考古,2012(2):18 359南京博物院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J考古学报,1987(4):471 5011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南越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彩版四、五11 罗二虎 汉代画像石棺研究 J 考古学报,2000(1):32 6212蒋晓春有关鎏金棺饰铜牌的几个问题J考古,2007(
39、5):74 8313苏奎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J四川文物,2021(5):48 7114重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J考古,1998(12):77 86;米冠军 浅析汉画十字穿环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 J 收藏家,2009(5):47 5015苏奎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J四川文物,2021(5):48 7116陈澔,注礼记丧大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117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818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421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
40、山沙塚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9920 荆州地区博物馆 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 J 考古学报,1982(l):71 11621黄凤春试论包山 2 号楚墓饰棺连璧制度J考古,2001(11):6322王立华论楚墓中的门窗结构及反映的问题G/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三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306 317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242,24324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广新局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二号墓发掘简报J 文物,2013(1):25 6625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
41、1988(2):2 1826陈斯文,刘云辉略论汉墓出土玉璧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J文博,2012(2):1427徐州博物馆徐州韩山西汉墓J文物,1997(2):26 4328 徐州博物馆 徐州东甸子西汉墓 J 文物,1999(12):4 1829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J考古,2008(9):11 2430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0131 刘尊志 西汉墓葬出土璧的功能与作用 J 华夏文明,2019(1):30 3732陈斯文,刘云辉略论汉墓出土玉璧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J文博,2012(2):10 1633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J四川文物,1990(6):3 1234李梅田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J文物,2014(9):71 7435重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 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 J 考古,1998(12):77 8636蒋晓春有关鎏金棺饰铜牌的几个问题J考古,2007(5):74 8337张勋燎重庆巫山东汉墓出土西王母天门画像棺饰铜牌与道教附说早期天师道的主神天帝 G/安田喜宪,主编神话祭祀与长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46 17038苏奎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J四川文物,2021(5):48 71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