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MEDYWORLD116音 乐 世 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不断前进,而作为艺术的音乐,它的发展史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生物学的进化论。从考古发现距今约五万年的斯洛文尼亚骨笛到中世纪音色辉煌独特的管风琴再到现代钢琴;从西方音乐滥觞的古希腊音乐到技法高超的古典主义音乐、人才辈出的浪漫主义音乐再到五光十色的现代音乐,这些无一不说明了音乐艺术的演变历程。而20世纪以前,思想理论领域对音乐观念的审视则更多地处于无意识或被动提及的状态,音乐观念的审美意识变迁则是在人们对艺术认知和审美能力不断演进提升的基础上发生的。一、传统音乐观念的确立:理性、感性与非音乐音乐观念的审美问题至今被无数艺术
2、家、美学家与哲学家回答着。起初回答来源于先秦时期,公元前7000年的贾湖骨笛作为目前中国最早的乐器能够演奏出五声甚至七声的民族调式乐曲,由此不难推断先民们对音乐可听性的向往。西周以来,音乐即被智者认为是由规则的音组成的。“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先秦诸子就社会与人生抒发无数争鸣,但他们关于音乐是什么的看法保持出奇的一致,“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基于理性与感性形成的规律与悦耳;无规律、刺耳等不和谐的音被认为属于非音乐组成范畴,这种声音类型被认定为审美意义上的“丑”,不参与作曲家的艺术创作。(一)理性秩序构建基于巩固权力和维护统治的需要,
3、既得利益阶层制定更新着对音乐的要求。这种要求逐渐嬗变为艺术创作遵循的理性秩序。吕氏春秋 仲夏纪 古乐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管子 地员篇中则详细记载了三分损益法生律的流程,由此可管窥乐律诞生时间应早于西周甚至奴隶制社会。东周时期南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对乐器的发展和音乐实践的要求增加,这就对律制何声不为音,何者不为乐:音乐观念审美流变研究文/魏汝宽(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摘要:本文旨在系统研究音乐观念的形成过程与历史流变,以探索其在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首先,通过考察古代文明音乐到现代音乐形成的演进过程,对音乐观念的审美意识历史进行
4、全面回顾,以揭示音乐观念在不同时代与文化中的变迁模式。其次,本文深入分析了现代音乐文化和新音乐观念兴起的原因,指出音乐观念对艺术创作者的塑造和指导作用。最后,本文强调了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迁,音乐观念将持续演化,并为音乐创作和欣赏提供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可能性。通过深入研究音乐观念的历史和演变,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创作的意义以及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关键词:音乐观念;审美;音乐美学;现代音乐COMEDYWORLD117音 乐 世 界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基于三分损益法产生的音律便随之出现。自此音乐家遵循着三分损益十二宫的音律规范进行创作,虽然其间也出现过许多其他律
5、制,但最终不能与之抗衡。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律,即五度相生律,五度相生律一直到中世纪都被广泛采用演奏(演唱)单声部的音乐。随着西方音乐创作技术的发展,进入中世纪晚期复调技术兴起,五度相生律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纯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纯律仍然是继承与发展五度相生律而形成的律制,并非对前者的全盘否定。到了17世纪,为解决转调问题,十二平均律终于在之前律制的基础上应运而出。孟子 离娄上曰:“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由此可见东周时期儒家已然将十二律吕奉为圭臬。与西方不同的是,周朝时期的统治者将音乐作为礼的附庸成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虽然并未
6、规定官方律制,但深层次里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创作。孔子致力于恢复礼崩乐坏前的礼乐制度,他将“礼乐”作为自己教育弟子的重要内容。在孔子看来,音乐不仅是艺术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还是和谐的体现,以及真、善、美的统一体。(二)感性审美直觉感性审美直觉是一种直接、情感化的审美体验,它是人们分辨声音后所划分的种类之一,这种直觉不需要依赖于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而是通过直接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来产生。“余音绕梁”“洋洋乎盈耳哉”即是从艺术接受角度对作品的感性审美直觉与传统音乐观念中观众认可音乐作品的一致性评价,而评价的高级程度可总结归纳为悦耳。悦耳的音乐往往能够引发个体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喜爱和欣赏。
7、(三)非音乐非音乐是对违反传统音乐创作秩序与规则的声音进行根本否定,人们对非音乐的定义基于其与传统音乐规范的不同,某些声音被潜意识认定为不属于音乐范畴,它们不符合传统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趣味。这种定义实际上将噪音等非人为制造的悦耳声音完全排除出音乐创作的组成素材选择。社会对非音乐的定义有力地维护了既定的音乐观念,并以此使艺术家在规定音乐观念框架下进行创作与创新。二、传统音乐观念的发展:创作标准的有增无已从创作角度来看,作曲家基于音乐传统与个人创作热情、音乐作品回应日渐增多的审美要求和创作追求,这从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从单声部发展出双声部及更多的声部;简短的乐句演变出乐段,又逐渐发展
8、到奏鸣曲形式;主调音乐拓展到复调音乐;独奏逐渐演变出重奏与协奏。但无论如何发展演变,创作都严格地在传统音乐观念框架下发展,创作者遵循形式上技法严格、内容上思想纯正的标准。巴洛克乐派、古典主义乐派和浪漫主义乐派,尽管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音乐观念上却一脉相承,秉持作曲技法的严谨与注重和谐的原则。巴洛克音乐是对早期音乐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注重多声部的组织和复杂的曲式结构,如音乐具有更丰富的层次和变化的多声部的组织形式赋格、卡农,这对作曲家和演奏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典主义乐派在巴洛克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音乐的平衡、清晰和对称,作曲家追求音乐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他们注重主题的发展
9、和变奏,强调对比和平衡,同时保持着一定的规则和约束;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作曲家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个人表达的自由,他们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限制,追求更加个性化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然而即使在浪漫主义音乐中,作曲家们仍然注重音乐结构和规则,他们通过巧妙的技巧和细致的构思,将个人的表达与音乐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不论是巴洛克乐派、古典主义乐派还是浪漫主义乐派,他们都认同规则与结构是作曲家毕生追求与遵循的创作规则,这种追求并非只是对音乐结构和组织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还深层次显露出他们主动或无意识地遵循规律与和谐。审美的提高与创作的需要导致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精益求精,音乐作品逐
10、渐从简单、粗略与朴素到复杂、精致与华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艺术世界的探索和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变化以及作曲家在传统音乐观念下的寻求突破与发展的创作思路。尽管音乐的发展不断拓展了音乐观念中规则与和谐的界限,但规律与和谐仍然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基石,它们在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音乐观念的解构与重构两极的出现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音乐观念也在不断地被挑战。20世纪以来,音乐进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阶段,作曲家们开始质疑和打破传统的音乐观念和规则,追求更自由与多样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一)新的音乐观念出现的可能性1857年,最早的声音记录装置声波记录仪
11、出现,它意味着被视为瞬间艺术的音乐将有新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它还席卷了文化艺术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更多的可能性开始出现。进入20世纪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OMEDYWORLD118音 乐 世 界的诞生震惊了传统资本主义阶层。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罗曼 罗兰提到“我始终这样承认,而且相信俄国革命是人类社会的强有力的先锋。”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更让罗曼 罗兰直言:“整个欧洲就是一所疯人院。”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困境,艺术家感到了迷茫与困惑,他们纷纷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表达不满;而德、意、日军国主义思想甚嚣尘上,在欧洲和亚洲建立起法西斯军事独裁统治。在
12、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和苏联构筑“集体安全体系”失败的情况下,世界又走到战争的边缘,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又遇到空前的挑战,大规模的恐慌在艺术家之间流传。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理论在唯物主义和规律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科学理论与唯物主义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秩序、规律以及旧理性进行质疑,科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观察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物质的客观本质,人们逐渐转向一种以实证证据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传统秩序往往以宗教、传统价值观和权威为基础,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这些传统秩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在宗教领域,科学的解释和理论挑战了宗教教义和神学观念。尼采的“价值重估”使西方社会的精神世
13、界陷入迷茫。该理论认为,哲学家不应受所处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束缚,而应勇于打破神性之光永恒照耀的不灭神话,摆脱宗教的束缚,应从信奉上帝转向人的价值问题的关注。达尔文进化论强调物种进化,但忽视人与动物的区别从而扼杀了人的本质,尼采自信高呼“上帝死了”,需要重估一切价值,探寻人之为人的真正价值,人人都应成为“超人”,这无疑给被宗教黑暗笼罩下的人和社会带来了冲出黑暗隧道的光亮。在道德和伦理观念方面,人们开始更注重个体自主与个人利益,传统的道德准则在大众视野下进行重新评估。20世纪的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了繁忙的生活节奏、丰富的物质以及信息的快速传播。这些变化影响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渴望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14、自我实现和心理满足。然而个体主义的兴起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孤独感的增加,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盛行使人们追求外在的成功和享乐,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二)新的音乐观念出现Sketch of a New Esthetic of Music的出版使艺术家们看到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书中指出传统的音乐美学和审美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代音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美感与“开放作品”的概念,试图解释和理解现代音乐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强调音乐作品的可变性和多样性与听众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主动参与和解读的重要性。艺术家厌倦了以往对规律美的奉行和创作定式,传统和声与传统曲式被故意抛弃,
15、审美追求转变为追求与史不同、与众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传统音乐观念开始被质疑和挑战。新类型的音乐通过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将传统音乐观念中视之为非音乐的声音作为音响来源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进行音乐创作,这为音乐创作和表演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些新的音乐实践拓展了音乐的边界和可能性,新的音乐观念呼之欲出,同时传统音乐观念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一些传统音乐观念中的核心概念和创作技巧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它们的应用方式和解释发生了变化。德彪西、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作为突破传统音乐观念进行创作的先行艺术家给后人以无限的启发。作为勋伯格的学生,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 米尔顿 凯奇的作曲更加荒诞与夸张。属于
16、偶然音乐与观念艺术的作品433,它浓墨重彩的一笔震惊了世界,美学家与哲学家对此议论不休,新的音乐观念在乐界逐渐形成,自此关于音乐观念终于有了不同的解释。传统音乐观念规则的解构并不意味着对旧观念的完全抛弃,而是在新的语境下进行重构。传统的音乐观念仍然作为主流被大部分观众与艺术家奉行,但新观念的出现让艺术家不只局限于以往的音乐既定框架进行艺术创作。令人咋舌的是新观念与传统音乐观念如南北极般日渐显现出相背而行的局面。对自由与个体的过分追求使观众难以理解艺术家的表达意图与作品的艺术美,乐界也出现新旧观念剧烈冲突的局面。一些持有传统音乐观念的美学家、评论家和艺术家对新观念下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猛烈抨击与批
17、评,而观众猎奇心理的满足明显要高于审美接受。结语新的音乐观念的出现对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音乐观念在艺术家思想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音乐创作和表演的限制由此得到突破,艺术家拥有了更大的表现自由度和创作空间。音乐观念新两极的确立不仅促进了音乐领域的多元发展和创新,也为音乐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参考文献1 杨燕迪.音乐创作个性风格的概念内涵、史学意义和美学属性 J.中国音乐学,2023(01):101-115.2 陈玉斌,刘友田.从“上帝死了”到“上帝复活”尼采“超人”思想探析 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37-41.3 高龙彬.东西方知识分子视野下的 20 世纪 20-30年代的苏俄 J.西伯利亚研究,2013(02):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