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2 ,大小:1.17MB ,
资源ID:3104113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31041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赫斯顿《约拿的葫芦蔓》中的反成长与伦理缺位.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赫斯顿《约拿的葫芦蔓》中的反成长与伦理缺位.pdf

1、 年 月外 文 研 究 第 卷 第 期 赫斯顿约拿的葫芦蔓中的反成长与伦理缺位河南大学 张玉红摘 要:美国非裔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约拿的葫芦蔓是一部反成长小说。这本小说与成长小说“出走成功”的情节走向相反,“出走毁灭”构成了其叙事轨迹。小说主人公约翰的反成长源于伦理缺位,伦理缺位则是父爱缺失的原生家庭伦理环境、种族主义社会伦理环境以及父权制新生家庭伦理环境造成的恶果。小说反映了赫斯顿对婚姻伦理以及职业伦理的深刻思考。约翰的人生悲剧具有重要的道德警示价值和反向的道德启蒙功效。关键词:赫斯顿;约拿的葫芦蔓;非裔美国文学;反成长小说;伦理缺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非裔美国女

2、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是 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出生在美国南方,被著名非裔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誉为“美国南方的天才”。她不仅是成就斐然的美国黑人民俗文化收集者和研究者,而且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积极分子,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赫斯顿出版了 部长篇小说,还有其他类型的文学文本(包括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共计 余篇(部)。她的 部长篇小说按照出版时间的先后依次为:约拿的葫芦蔓(,)、他们眼望上苍(,)、摩西,大山之子(,)和苏旺尼的六翼天使(,)。赫斯顿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黑人民俗文化风情,展现了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力图唤起美国黑人对自己族裔身份的认同,延续了哈莱

3、姆文艺复兴运动的“赞美”创作理念。时至 世纪 年代,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潮流发生了“抗议”转向。以理查德赖特()为首的“抗议派”作家占据了主场,“赞美派”文学从中心走向了边缘,赫斯顿的小说也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故纸堆里。世纪 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唤醒黑人民族意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赫斯顿及其作品得以被发掘,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赫斯顿的 部长篇小说中,他们眼望上苍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被公认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迄今为止,赫斯顿的其他小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的赫斯顿研究始于 世纪 年代,国内学界关注最多的也是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赫斯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约拿的葫芦蔓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

4、,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以“约拿的葫芦蔓”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结果显示,有关约拿的葫芦蔓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有下述几篇。程锡麟()探讨了男主人公约翰身上所体现的灵与肉的冲突,小说的逃跑母题以及其鲜明的自传色彩。白瑞霞()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解读,论述了黑人妇女自我身份意识觉醒的过程,分析了她们是如何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并指出了她们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谭敏()运用男性气质理论研究了约拿的葫芦蔓中黑人男性的身份建构,指出只有消除暴力,尤其是消除黑人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尊重女性、承担父责、重建非洲价值观等才能成功地建构新型的黑人男性自我身份。孔媛()运用弗

5、莱的原型批评分析了小说中倒置的 型叙事结构。李蕊()从身体现象学视角详细探讨了主人公约翰的身份困境,即言说的主体还是沉默的他者。族裔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等政治批评视角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批评的主流范式,如何超越这种模式化的批评范式,为非裔美国文学解读寻找新的路径,是值得学界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近年来兴起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重新阐释非裔美国文学提供了中国视角。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初衷在于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本文就是一次中国本土文学批评资源应用于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实践的尝试。年聂珍钊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此后兴起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热

6、潮,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该理论强大的阐释力和生命力。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聂珍钊:)。美国黑人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亦是忠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美国黑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正如聂珍钊(:)所言,“文学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的”,美国黑人文学也正是美国黑人作家在伦理意识的驱使下书写美国黑人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生活的产物,也是作家本人伦理观的艺术表达。生时不顺、死后再生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约拿的葫芦蔓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重建时期南方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蕴含了作者的伦理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7、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赫斯顿的小说创作艺术。迄今为止,学界对赫斯顿小说的研究过分关注性别、种族、文化、叙事等主流视角,从而遮蔽了其中的伦理书写。约拿的葫芦蔓是赫斯顿以自己父母的人生际遇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主要叙述了出身贫寒的约翰通过自己的语言天赋获得爱情、事业双丰收,与此同时,也因自己人性的脆弱而一再婚内出轨最终自我毁灭的故事。有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成长小说,遵循着传统的叙事模式,即主人公在不断的逃离中认知世界,认知自我构成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也构成了故事的叙事框架。笔者发现,这本小说与成长小说“出走成功”的情节走向相悖反,“出走毁灭”构成了其叙事轨迹。与

8、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奋斗以成功圆满结束不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始于奋斗而终于毁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反成长小说。约拿的葫芦蔓演绎了一个这样的伦理命题:由于伦理缺位,野草般疯长的原欲冲破伦理的堤坝,酿成了主人公的人生悲剧。约翰的自我毁灭揭示了伦理道德在建构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反成长小说的文学伦理学界定在界定“反成长小说”之前,有必要厘清“成长”这一心理学和社会学概念的内涵。众所周知,成长是自然界中所有生命个体的基本特征。人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个体,跟低级生命个体的区别在于人的伦理成长。低级生命个体的成长停留在生理层面,而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获得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的成长。

9、每个人类生命个体,如果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个人成长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刚刚脱离母亲子宫的婴儿是一个自然人,与动物幼崽并无多大差别,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本能欲望的驱使下产生的。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伦理混沌到伦理自觉,是每个正常人都会经历的成长历程。个人的成长历程就是个人力量不断增强,人格不断完善,伦理意识日益增强的过程。伦理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个人成长意味着“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中的烦恼和挫折,排遣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在社会化过程中顺利完成个人价值的定位和实现”(芮渝萍:序言)。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

10、看,人类的成长就是理性战胜兽性的过程。随着理性的日臻完善,人类逐渐摆脱了自己的兽性,从而摆脱野蛮发展成为文明的高级动物。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语言学家则认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能够使用复杂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文学伦理学批评家则认为“把人与兽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伦理意识,这种伦理意识最初表现为对建立在血缘和亲属关系上的伦理身份的确认,进而建立伦理秩序”(聂珍钊:)。其实,三者对人与动物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改造自然,也可以通过思考创造语言符号进行人际沟通,在与自然、他人的互动中形

11、成伦理意识,即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套规则。个体的成长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伦理身份确认是培养伦理意识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未能完成自己的伦理身份认同,多个伦理身份发生冲突,或者伦理身份发生改变而伦理主体未能及时地认同新的伦理身份,往往会导致伦理混乱和困惑,从而陷入伦理困境的泥沼,造成生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在个体的成长中,培养伦理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伦 理 启 蒙()。聂 珍 钊(:)认为“在人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人的形式之后,人仍然处于伦理混沌之中,只有通过伦理启蒙,人才能产生伦理意识,进入伦理选择的阶段”。个人经过正确的伦理选择,从而成为有道德意识的伦理主体,即社会人。个人从自

12、然人到社会人的伦理化过程,图示如下:伦理混沌(自然人)伦理启蒙(正确)伦理意识(强烈)伦理选择(正确)伦理主体(社会人)这是一个正常人的伦理成长模式,也是多数人的成长模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部分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接受了家长、老师和长辈的伦理启蒙和教诲,却在面对罪恶的诱惑时,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没有按照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样子成为道德高尚的社会人,而是堕落为社会的败类。无论是经历诱惑遭遇创伤后获得成长还是未能抵制邪恶的诱惑而堕落毁灭,都具有道德教诲价值,前者可以为个人成长提供正向的道德榜样,后者可以为个人成长提供反向的道德启示。成长是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生存体验,也是以表现人类生存状

13、态为己任的文学,尤其是小说所关注和表征的重要对象。就美国文学而言,以成长为主题创作的小说众多,构成了美国小说的一个独特门类,从 世纪 年代起便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这一类小说被界定为“成长小说”。成长小说的具体定义众多,马科斯在其论文“什么是成长小说?”中归纳了纷繁的定义之后,把成长小说界定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二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前引芮渝萍(:)的判断和马科斯对“个人成长”的界定虽然文字表述不同,但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均体现了伦理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

14、用。简言之,个人成长就是个人的伦理化过程。人生而为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人成长为人,是一个不断进行伦理选择的过程。由于人的身份多元性,人的伦理选择过程相应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根据伦理身份的不同,伦理可分为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伦理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持社会道德秩序。虽然每个生命个体都渴望自立自强,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他者走向主体,但是并非所有人类生命个体的成长都能一帆风顺,沿着成长小说“离家成功”的叙事模式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有些个人的成长发生了变异,由于内在的个人原因或者外在的家庭和社会原因,其伦理意识并没有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而获得相应的

15、成长。人到中年,还一如青少年时期那样随心所欲,自然意志肆意泛滥,最终导致自我堕落和毁灭。在这个意义上,这类小说可以被界定为“反成长小说”。具体而言说,反成长小说指的是“在叙事上遵循与成长小说相似的结构模式,但是情节走向却截然相反的小说,即主人公深陷困惑、离家出走、遭遇困境、遭到背叛和抛弃,最终走向堕落或毁灭”(武月明:)。换言之,反成长小说是“以奋斗毁灭为书写轨迹,表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到的不可解决的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体与世界的疏离甚至分裂的小说”(段红玉、段红燕:)。在此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进程受到自身或者环境的干扰,基本上没有实现个人融入社会的可能性,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甚至逆向

16、发展”(武月明:)。反成长小说的伦理线图示如下:伦理混沌(自然人)伦理启蒙(错误)伦理意识(淡薄)伦理选择(错误)伦理他者(自然人)三、约翰的反成长伦理线“伦理线即文学文本的线性结构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都是对人类社会中道德经验的记述,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都存在一个或数个伦理结。伦理线的作用就是把伦理结串联起来,形成错综复杂的伦理结构。在文学文本的伦理结构中,伦理线的表现形式就是贯穿在整个文学作品中的主导性伦理问题()”(聂珍钊:)。一部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往往不止一个,这些伦理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所以伦理线又可分为伦理主线和伦理副线。伦理主线是“作品中主要的伦理问题”,伦理副线是“伦理主线的扩展或

17、者延伸”(聂珍钊:)。“伦理线揭示的是文学作品中伦理问题出现、发展、演变和解答的过程,主要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展示文学作品中伦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二是将文学作品中的伦理结串联起来,构成文学作品完整的伦理结构。”(聂珍钊:)约拿的葫芦蔓中,约翰从离家到毁灭构成了小说的反成长伦理线。他的人生哲学是“逃离是医治某些疾病的良药”(),逃离是他面对生活的惯常姿态。每当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便到新的地方寻求生存和发展机遇,而不是反思问题的根源并从中获得生存智慧。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这些社会身份都未能让约翰在身份认同中获得伦理成长。自始至终,约翰都未能完成从遵循快乐原则行事的自然人到遵循现实原则

18、的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自然意志以超级强大的姿态淹没了理性的堤坝,原欲冲动肆意泛滥给亲人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也造成了约翰的自我毁灭。在约翰的反成长过程中,婚姻是小说的伦理主线,职业是伦理副线。二者相互交织,增加了小说中伦理问题的复杂性,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约翰 岁那年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父爱而离开家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皮尔逊种植园。皮尔逊法官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喂鸡、收鸡蛋。靠着这份工作,他自食其力并与同学露西结婚生子。从小说中的描述来看,约翰与露西举行的是基督教婚礼,露西穿着婚纱,与约翰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约翰与露西在结婚之前本就是教堂唱诗班的。小说中还描述了露西一家去教堂参加祈祷

19、会的细节。婚礼是成人仪式,基督教婚礼誓言是对新郎和新娘的婚姻伦理启蒙,旨在通过隆重的仪式确立新郎和新娘的伦理身份,唤醒双方的伦理意识。在基督教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在牧师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相互承诺结为夫妻那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互相珍惜,直到死亡将彼此分开。在婚姻仪式上,双方通过语言对自己的伦理身份进行确认。婚姻誓词就是口头的伦理合同,规定了双方的伦理责任和义务。婚姻伦理的核心概念是忠诚和责任。爱情是幸福婚姻的重要根基,但为了保证婚姻的稳定和长久,忠诚和责任不可或缺,互相尊重也同等重要。约翰与露西的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结婚之后约翰却放荡成性,婚

20、内出轨,导致了夫妻关系的不和谐。他们的日子过得拮据,有时候不得不借钱度日。这样的日子也还勉强能够过下去。然而,有一天,露西的哥哥巴迪来家里讨债,约翰在外面跟别的女人鬼混,露西没有钱还债,巴迪就强行拿走了露西的床垫抵债。刚生完孩子的露西只好睡在地板上。约翰回到家里,看到这一情景,怒火中烧,于是找到巴迪并暴打了他一顿。在回家的路上,又想到家里已无米下锅,家人都在挨饿,于是偷了附近一家农户的小猪宰杀后充饥。结果,巴迪把他告上了法庭,为了逃避牢狱之灾,约翰在皮尔逊法官的帮助下远走他乡。约翰在皮尔逊种植园的工作虽然收入微薄,但毕竟靠着这份收入可以安稳生活。约翰未能控制住自己复仇的本能冲动,殴打了巴迪,虽

21、然皮尔逊法官曾对约翰进行伦理教育:“切勿偷盗,切勿骄傲自大”(),但是约约拿的葫芦蔓这部小说尚无中文译本。文中凡是出自约拿的葫芦蔓的引文皆为笔者自译,下文中只标明页码。翰还是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实施了违背社会规则的盗窃行为,所有这一切导致他失去了这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不得不逃亡天涯。约翰离开诺塔萨尔加之后,跟着一个偶遇的路人,登上了去桑福德的火车。他找到了一份铺设铁轨的工作。一个星期天,他跟工友去城里的教堂做礼拜,听到了牧师精彩的布道。那天夜里回到营地之后,为了消愁解闷,约翰便惟妙惟肖地模仿牧师的动作自己做起布道来。他强大的模仿能力令工友们惊叹不已。有一位工友告诉约翰说,约翰有布道的才华,如果不

22、去做牧师,那就太屈才了。工友还说,离桑福德大约 到 英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叫伊顿维尔的全黑人小村子。约翰渴望到伊顿维尔去,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实现了这个愿望。他收到了妻子露西的一封信,在信中,露西的鼓励给了他追求梦想的勇气。他在附近的白人小镇梅特兰找到了一份修剪橘子树的工作,干完活后就住到伊顿维尔村。安顿下来后,约翰把露西和孩子们也接了过来。在露西的指导下,约翰靠做木工活赚的钱买下了一块五英亩的土地而且下定决心要发家致富。他还萌生了做牧师的想法,在教堂里试着做了一次布道之后,教众们为他的口才所折服,于是他成为了桑福德锡安希望教堂的一名牧师。约翰的教民数量与日俱增,名望和地位越来越

23、高,收入也水涨船高。约翰的事业如日中天,露西为他感到骄傲,但是麻烦也随之到来。露西知道约翰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身为七个孩子母亲的露西为此焦虑,她知道丈夫需要她不停鞭策。约翰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回想起那些曾经瞧不起自己的人,例如继父奈德、巴迪,他的心中便洋洋自得起来。由于事业的成功,约翰再也听不进露西的劝告,自我极度膨胀,明目张胆地跟别的女人鬼混,丝毫不在乎露西的感受。桑福德的人们偷偷告诉露西,约翰有好几个情人。有一天露西忍无可忍,开诚布公地对约翰说:“你不能见异思迁”()。人们都在私下里议论,“你要么和情人海蒂断绝来往,要么就得辞去牧师的职位”(),约翰却说这些都是流言蜚语。教民们开始公开指责

24、他行为放荡,德不配位,约翰却粗暴地叫他们闭嘴。约翰被自己的成功冲昏了头脑,露西和教民的道德谴责也未能唤醒他的伦理意识,让他幡然醒悟。作为一个有妇之夫和七个孩子的父亲,约翰理应担起自己的伦理责任,忠诚于自己的婚姻,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但是靠着自己的天赋走上事业巅峰的约翰始终处于伦理混沌状态,对于自己的伦理失范行为,没有感到丝毫的内疚,而是用谎言掩盖自己出轨的丑陋现实。露西心力交瘁病死之后,约翰娶了海蒂为妻,但他依然婚内出轨。教民们对他的放荡行为忍无可忍,加之激烈的职场竞争,约翰失去了自己的牧师职位,落得个身败名裂,穷困潦倒。他只好离开这伤心之地,到别处去寻求活路。靠着一个富有的寡妇的错爱,约翰才又

25、光鲜起来,但这种建立在富有女人的施舍之上的物质富足,是无法支撑约翰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和自信的。约翰出身于贫寒之家,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靠着自己过人的语言天赋和妻子露西的指导,他走上了事业的巅峰,但是由于他缺乏伦理自律意识,一再触犯伦理禁忌,导致他一败涂地。他的职业发展也呈现出了从发迹到毁灭的反成长特征。美国心理分析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指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所有的生命个体都热切渴望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摆脱存在性孤独之困扰,增加幸福感和安全感(弗洛姆:)。中国古代才女卓文君用优美生动的诗句表达了这种普遍的心理诉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执子之手,白头偕老,是所有有情人的美好愿望。然而,在

26、现实生活中,很多以心心相印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却分崩离析,惨淡收场。幸福婚姻的奥秘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婚姻的不和谐、不幸福、不美满?家庭幸福是所有正常人的重要的人生追求之一。为什么婚内出轨现象如此普遍?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上述问题也是作家在文学世界中探讨和表征的重要对象。揭秘不幸婚姻的根源可以警醒世人在追求婚姻幸福的道路上不要犯下同样的错误。约翰短暂的一生共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却因约翰的婚内出轨造成夫妻间的不和谐,最终以妻子露西的含恨离世而告终。第二次婚姻中,约翰仍然放荡不羁,妻子海蒂奋起反抗,把他告上法庭,最终以离婚收场。在第三次婚姻中,

27、第三任妻子萨丽给了他富足光鲜的物质生活,但也未能拴住他的肉体和灵魂,他开着妻子给他买的车与别的女人鬼混。在开车回家的路途中,心神恍惚,与迎面驶来的火车相撞而结束了自己放荡的一生。一个正常人在个体化过程中,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会获得伦理成长,但是约翰经历了三次婚姻,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但他始终都未能领悟到幸福生活的真谛。一次次的婚姻失败,他从未反思过自己反成长的根源,始终像个任性的孩子,听凭自然意志的主宰而未能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伦理主体。四、反成长与伦理缺位追根溯源,约翰在婚姻和职业上的反成长是由于伦理缺位导致的。如果约翰德才兼备,他也不会沦落到依靠女人施舍过活的地步。伦理缺位()在于个体没有接

28、受伦理启蒙,仍然处于伦理混沌()状态。伦理混沌即“伦理混乱,尤指人出生后至伦理选择前这个时期的伦理状态”(聂珍钊:)。伦理缺位导致约翰的兽性因子失控。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生本能和死本能都处于失控状态,导致约翰与自己的新生家庭以及社区的疏离和分裂。伦理缺位导致约翰在面对伦理问题时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伦理选择()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伦理选择指的是人的道德选择,即通过选择达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伦理选择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德选项的选择,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聂珍钊:)。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约翰选择了放纵自己的性本能和暴力本能。性本能是一种重要的人性本能之一,是生本能的一部分。弗洛

29、伊德经过研究发现,人的本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本能,另外一种是死本能。生本能“不仅包括不受约束的性本能和目标受约束的本能冲动或发源于性本能的带升华性质的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自我保存本能”;而死本能的任务就是“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弗洛伊德:)。生本能的目的在于保护有机体复杂的生命,死本能的目的则相反,生命有机体就是这两种趋向之间的一种冲突和妥协。在生本能的驱使下,约翰选择了逃离原生家庭,追求自己心仪的姑娘并跟她喜结连理。然而在结婚之后,他抵制不住别的女人的诱惑,拈花惹柳,放荡不羁,人性因子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兽性因子,没有能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建构起自己的伦理主体,导致自己的婚

30、姻不和谐和事业的失败。除了性放纵之外,约翰的兽性因子失控还表现的他的暴力行为上。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暴力行为是人的攻击欲和破坏欲的外在表现。约翰因巴迪强行拿走了自家的床垫而殴打他,结果导致自己被告上了法庭而不得不逃亡。露西死后,约翰娶了自己的情人海蒂,但他仍与别的女人有不正当关系,海蒂心中愤懑。有一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约翰抱怨玉米粥煮糊了,海蒂威胁说要把热咖啡泼在他脸上,招致了约翰的一顿暴打。约翰的家暴并没有使海蒂屈服,海蒂决定以丈夫通奸为由起诉离婚。教民纷纷为海蒂作证,法院判决两人离婚。约翰也因通奸而被革除了教职。尽管他能言善辩,职业能力很强,但道德堕落毁了他的大好前程,让他一夜之间回到

31、了原点。这棵靠着语言天才一夜之间长起来的葫芦藤,就这样一夜之间枯萎了。表面上来看,是海蒂毁了他的事业和美好生活,但是实际上毁灭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缺乏伦理意识才导致他跟妻子和社区的矛盾和分裂。五、伦理缺位与不良的伦理环境文本分析表明,约翰的伦理缺位同时还源自不良的伦理环境。聂珍钊(:)把伦理环境界定为“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空间”,并主张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时,回到文学作品的历史伦理现场,从历史的视角探讨文学文本所表征的各种社会现象的伦理意蕴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判断。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批评家能够进入文学的历史现场,而不是在远离历史现场的假自治环境()中评价文学”(聂珍钊:)。文学是

32、特定历史时期伦理思想的反映。回归历史的伦理现场,可以发现约翰的伦理缺位主要是由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父爱缺失的原生家庭伦理环境家庭伦理“是家庭领域内的伦理学,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结”(王恒生:)。在小说的开篇,赫斯顿便描述了约翰恶劣的原生家庭伦理环境。约翰因自己的肤色受到奈德的嫌弃和虐待。约翰在奈德面前谨小慎微,唯恐一不小心就招致一顿毒打。约翰刚从棉花地里干活回来,奈德就命令他干这干那。先是往炉子里添柴,他一声不吭地就照做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退到了房间的另一边”()。外面下着大雨,奈德却让约翰出门去打洗脚水。出身于奴隶制度下的奈

33、德像奴隶主对待奴隶一样对待约翰。当约翰的妈妈艾米指责奈德不知道爱护自己的孩子时,奈德却反驳说“黑人生来就是干活的命”()。奴隶出身的奈德心理严重扭曲,导致他缺乏爱的能力,包括自爱和爱人的能力。当艾米试图保护约翰时,奈德让她闭嘴并以暴力相威胁。奈德没有跟艾米商量,就擅自决定把约翰出租给臭名昭著的农场主米姆斯当犁把式,这都体现了奈德的父权制思想。他把自己认同为一家之主,无论是在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上还是在夫妻沟通方式上,处处彰显自己的绝对权力。然而,妻子艾米却是一位身体健壮、内心强大的独立女性。如果奈德是一只残暴的“穿着牛仔裤的鳄鱼”,那艾米就是一头“黑母老虎”(),随时准备怒吼着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幼

34、崽。当奈德看到自己的盘子空空如也,没有人给他盛饭时,怒不可遏,抡起皮鞭就抽在了艾米的背上。在约翰的原生家庭里,这样的暴力场景司空见惯。已经 岁的约翰忍无可忍,为了保护艾米,一拳打过去,奈德便倒在了地上。约翰 岁时母亲带着他嫁给了奈德,他已跟奈德共同生活了 年。由于从小劳作,约翰已经发育成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但是这一拳下去,打得奈德认识到约翰翅膀硬了,一山不容二虎,这个家已容不下他了。一方面,奈德无法容忍约翰,另一方面,约翰也想逃离这个缺乏亲情缺乏关爱的家去寻找更美好的生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抱着这样的想法,当天晚上,约翰就蹚过一条叫大溪()的小河,到了皮尔逊种植园。虽然约翰离开了原

35、生家庭,但原生家庭中父母以及父子的病态相处模式却对他的婚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由于自己的父母在约翰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对他进行正确的家庭伦理启蒙,也没有给他树立为人夫、为人父的道德榜样,导致他在自己的新生家庭中缺乏家庭伦理意识,从而造成了婚姻的不和谐。(二)种族主义社会伦理环境弗洛伊德(:)认为,“当一个孩子成长起来,父亲的角色由教师或其他权威人士担任下去;他们的禁令和禁律在自我典范中仍然强大,且继续发展,并形成良心,履行道德的稽查。良心的要求和自我的现实行为之间的紧张状态被体验成一种罪恶感。”约翰离家到皮尔逊种植园工作,皮尔逊法官作为约翰的生父和雇主也未能对他进行正确的伦理启蒙。在皮尔逊种植园上,

36、约翰也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正规学校教育,但老师只教了他识文断字的知识,而没有教会他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人。约翰离开了缺乏亲情的原生家庭,感到心情无比舒畅。他憧憬着“新的太阳”(),贪婪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在过大溪到皮尔逊种植园的时候,他先脱了衣服,蹚水到了河对岸,然后又返回来,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奋力游了过去。大溪是约翰人生旅途中的一道分水岭。他憎恨河的这边贫穷、艰苦、压抑的生活。对青春年少的约翰来说,河的那边就是远方,寄托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约翰到了大溪的另一边,首先吸引他的就是那群学生,也就是在这里,他与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露西相识。在露西的注视下,约翰感到局促不安,为自己的光脚而感到尴尬。在见

37、到种植园的主人皮尔逊法官之后,皮尔逊法官给约翰安排了一份工作,并给他安排了落脚处。更重要的是,皮尔逊法官还允许他去上学,学习读书识字。表面上看,皮尔逊法官善待了约翰,但内心里,皮尔逊法官并没有把约翰当作平等之人看待。他对待约翰的方式就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方式。他第一次看见约翰时,他惊呼道:“多么漂亮的一匹种马!在奴隶制时代,你能卖 块呢!”()虽然奴隶制度已经废除了,黑人在法律意义上获得了自由和平等,但对黑人的种族偏见却根深蒂固。在种族主义依然猖獗的环境中,黑人被物化的现象极其严重。皮尔逊法官是约翰的雇主,也是约翰有限的社交圈中的权威人物。在他眼中,约翰就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头牲畜,

38、不具有主体价值,只具有客体价值。这严重妨碍了约翰的伦理化进程。约翰来到皮尔逊种植园时 岁,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的人生有决定性影响的皮尔逊法官却视他为牛马一样的低级动物:“完美的劳动力样本”()、“优秀的犁把式”()()。而他如果去当摘棉工的话,个子却太高了。皮尔逊法官打算让约翰当他们家的马车夫,但是皮尔逊太太说约翰块头太大了,会挡住他们的视线。所以后来皮尔逊法官安排约翰去喂鸡、收鸡蛋并偷偷监视其他佣人。如果他们没有把鸡舍、猪圈、马棚打扫干净,就向他报告。这份工作很轻松,约翰有很多的空闲时间,皮尔逊法官允许他去学校上学,学习读书写字。约翰第一次上课,因为没有跟老师打招呼

39、被老师教训了一顿。老师手中握着教鞭,用语言暴力威胁约翰:“你不知道到了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吗?知道你还这样做?我真该扒光你的衣服抽你 鞭子!”()。这样动不动就对学生施暴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文明的学生的。约翰虽然早已过了读书识字的年龄,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上进步很快。很快到了摘棉花季节,学校放假了,但是约翰并没有停止学习。谷仓上、马车上、日历上、药瓶子上,甚至包装纸上,都留下了他练习写字的痕迹。棉花采摘季开始的时候,约翰回家去看望母亲,艾米看到儿子穿着新衣服又学会了读书识字,欣喜不已。在皮尔逊种植园和小学校里,约翰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表上更加文明。皮尔逊先生给了他一套自己儿子的

40、旧西装,给他买了一双新鞋。从穿衣打扮上看,约翰是一个体面的文明人了。二是约翰通过短暂的努力学习,具备了读书识字的能力。这也让他在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生命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最关键的因素,即伦理意识的觉醒,却是缺失的。皮尔逊法官关注的是约翰的外在形象,学校老师关注的是约翰的智力发育,却没有人充当约翰的道德指路人。人生导师的缺席导致约翰并没有随着年龄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而成熟为具有理性意志的伦理主体。由于缺乏人性因子的束缚,约翰的兽性因子如脱缰野马,造成了他与妻子、社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三)父权制新生家庭伦理环境 岁时,约翰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正确的伦理启蒙,离家出

41、走到皮尔逊种植园之后,种族主义社会伦理环境以及不健全的学校教育也未能唤醒他的伦理意识。本来,约翰还有一次获得伦理成长的机会,那就是婚姻。然而,父权制文化导致约翰对露西的教导充耳不闻,甚至非常反感。他屡屡婚内出轨,遭到露西的指责后,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是自己的“兽性”()使然()。露西的责备未能使约翰产生道德上的负罪感,反而让他愈发放荡。为了逃避露西的道德训诫,约翰一有机会就去与情人约会,完全置自己的家庭责任于不顾。甚至在露西生孩子最需要他陪伴和呵护的时刻,他也不在露西身边而是在外面跟别的女人鬼混。露西虽然年龄比约翰小,却像约翰的母亲一样包容他,教导他。但是约翰却并不买账,露西谴责他的时候,他反

42、驳道:“你总是在教导我如何为人处世。如果我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世,我就不会在这里了。你又不是我的监护人。”()当女儿伊希斯因病生命垂危之际,作为父亲的约翰却选择了离开,让露西独自照顾生病的女儿,他说自己“不能站在这儿看着女儿死去”()。就这样,约翰选择了逃离,他在外面寻欢作乐,完全忘记了家里还有一个病重的女儿。一周之后,他回到家里,看到女儿已康复,他很高兴,给露西买了一件新衣服和一个菠萝表达欣喜之情。这件事就这样云淡风轻地过去了。露西除了语言谴责,没有别的办法来迫使约翰履行自己的伦理责任。奴隶制度废除以后,由于受传统和白人文化的影响,黑人家庭复制和延续了主流的父权制家庭模式和家庭伦理。“在黑人家庭

43、里,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以性别划分,女的负责家务、抚育孩子和维持家庭成员的联系,男的负责养家糊口、保护家庭成员的安全。这种家庭角色的不同安排,在相当程度上确立了黑人男性在家中的主导地位。”(王恩铭:)已婚妇女在经济上的依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夫妻关系中的从属地位。经济上无法自立的已婚黑人母亲对丈夫的伦理失范行为只能选择隐忍。如果选择离婚,抚养孩子的负担就会完全落在妻子的身上,在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男权中心社会中,单亲妈妈的生活会异常艰辛。露西忍辱负重,但也未能逃脱被家暴的命运。在她谴责丈夫的放荡行为时,约翰扇了他一耳光。“不管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家长式统治权威,还是受了白人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影响,黑

44、人男性常常因黑人女性的不从和反抗而对他们拳打脚踢,使黑人女性在辛勤地履行各种职责的同时还要备受自己丈夫的欺凌。”(王恩铭:)露西与约翰的婚姻维持了 年,在承受了长达 多年的屈辱之后,露西不堪重负而撒手人寰。约翰和露西都是父权制文化的受害者。他们的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却也无法幸福。约翰与露西的不幸婚姻表明,在婚姻当中,只有爱情远远不够,忠诚与责任是维系幸福婚姻的纽带。“婚姻中不能没有爱情,爱情增加了当事人双方的感情依恋,净化了婚姻关系,提高了当事人对婚姻的期望,也必然带来双方时时增长的向上力量。然而,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婚姻双方为了共同度过一生,还需要爱情以外的东西,如相互的谅解、彼此的适应、愉

45、快地接受对方,最重要的是对婚姻和对方的责任感。”(李萍:)约翰与露西不和谐的夫妻关系表面上看是约翰婚内出轨造成的,实际上父权制的婚姻伦理是约翰兽性因子膨胀的深层次动因。约翰认为自己是“挣钱养家的大男人”,可以为所欲为。他对露西的爱不是“成熟的爱”,这种爱更像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他要求露西给予他的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母爱”。他对露西缺乏尊重,对他们的家庭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他把自己视为一家之主,却没有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露西尸骨未寒,约翰便与自己的情妇海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与温柔隐忍的露西不同,海蒂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女人。当约翰不能满足她的物质欲望时,她果断地要求离婚,并与约翰的职场对手

46、联合起来,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牧师职位,在职场上一败涂地。约翰把自己的不幸都归结到海蒂身上,他始终处于伦理混沌状态,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伦理缺位导致妻离子散,身败名裂,从事业的巅峰跌落谷底。父权制文化遮蔽了约翰的双眼,他期望自己的妻子相夫教子,但自己却摆脱婚姻伦理的羁绊,遵循着唯乐原则,放纵自己的原欲,导致了自己的婚姻无法和谐和长久。六、结语赫斯顿的约拿的葫芦蔓是一部反成长小说。这本小说与成长小说“出走成功”的情节走向相反,“出走毁灭”构成了其叙事轨迹。小说主人公约翰的反成长源于伦理缺位,伦理缺位则是父爱缺失的原生家庭伦理环境、种族主义社会伦理环境以及父权制新生家庭伦理环境造成的恶果。约翰在原生家

47、庭中没有得到正确的伦理启蒙,进入社会以后也未能成长为具有理性意志的伦理主体,在新生家庭中父权制观念导致他摆脱了婚姻伦理的羁绊而放纵自己的原欲。小说反映了赫斯顿对婚姻伦理以及职业伦理的深刻思考。主人公约翰的爱情和事业的成功源自他让女性无法抵制的男性魅力和口若悬河的语言天赋。约翰的成功并非靠勤劳、敬业等美德而获得而是靠上天的恩赐,就像一夜之间就枝繁叶茂的葫芦蔓。这棵“葫芦蔓”靠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名利双收,登上人生巅峰,然而伦理缺位导致的兽性因子失控就像一条蠕虫,吞噬了约翰的人性因子,从而导致了他作为生命个体与家庭和社会的疏离和割裂,最终从人生之巅跌落谷底。原本可以无比美好的人生以英年早逝而画上了一个

48、令人遗憾的句号。约翰的人生经历超越了个体的生存体验而具有普世价值。灵与肉,本我与超我,自然意志与理性意志,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的割裂是重要的文学母题之一。赫斯顿作为一位少数族裔作家,在小说创作的主题表达上,超越了性别和族裔的藩篱,聚焦于普遍的人性探索,反成长叙事模式成就了这部小说独特的伦理教诲价值和非凡的美学魅力。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耕文明走向工业和都市文明的社会转型期,有许多中国人也和约翰一样,在逃离家乡到远方追求美好生活的旅程中,自然意志冲破理性意志的束缚,产生了很多有伤风化的行为,例如,有些人不以婚外情为耻,反以为荣;暴力事件频发等等。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造成了不良的社

49、会道德风尚,妨碍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约翰的葫芦蔓这部小说的文学伦理学解读揭示了小说中约翰这一人物形象的道德教诲价值,对陷于伦理混乱的现代人,尤其是崇尚立德树人的国人具有重要的道德警示价值和反向的道德启蒙功效。参考文献,?():,:艾弗洛姆 爱的艺术 李健鸣,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白瑞霞 论约拿的葫芦蔓中黑人妇女自我身份建构及其不足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程锡麟 灵与肉的冲突 谈乔纳的葫芦蔓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段红玉,段红燕 论杰克伦敦反成长小说马丁伊登的文化政治书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孔 媛 约拿的葫芦蔓中倒置的 型叙事结构及原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50、 云南大学李 萍 伦理学基础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李 蕊 “布道者”约翰:言说主体还是沉默他者?赫斯顿约拿的葫芦蔓身体现象学解读 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外国文学研究():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谭 敏 男性气质理论视域下约拿的葫芦蔓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侨大学王恩铭 世纪美国妇女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恒生 家庭伦理道德 北京: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武月明 一个反成长叙事的样本:重读福克纳八月之光 外语研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我与本我 林尘,等,译 上海:上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