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961.73KB ,
资源ID:310567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3105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pdf

1、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 2 V S Z 0 2 3)的阶段性成果。吴云志 李子玄 内容提要 红色文化作为极富中国特色、蕴含崇高理想信念、承载厚重历史文化内核的先进文化,具有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所需要的独特属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既是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学生信仰认同度的必要举措,更是突破信仰教育困境的关键选择。创造性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要以深度融合红色资源夯实信仰教育基础

2、,以引入新媒体矩阵传播方式把握信仰教育主导权,以构建多层次育人队伍提升融合发展韧性,以打通红色实践教学渠道强化信仰教育厚重感。关键词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实价值;逻辑关联;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吴云志,法学博士,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玄,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本质内容和根本功能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信仰教育。”1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

3、组成部分,也需要多层次、多形式的信仰教育方式作为补充。信仰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无信仰的文化,也没有无文化的信仰,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信仰,而信仰本身同样也是文化。因此信仰教育也需要依赖于文化。2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达3,是极富中国特色、蕴含崇高理想信念、承载厚重历史文化内核的先进文化,具有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所需要的独特属性,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内心诉求与价值追求,亟须探究、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1 6 4。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

4、克思主义信仰教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年第2期育体系,以红色文化之魂滋养、浸润青年,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生态,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与层次感,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 红色文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具体体现为二者的理论同源性、内涵契合性和旨归一致性。首先,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理论同源性。信仰教育之所以可能,关键在于其内容。正如列宁所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5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主要形

5、式,以多媒体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辅助手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要力量,以革命先辈、时代楷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团队等为辅助力量;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教育目标的信仰教育体系。红色文化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过程与红色文化的生成过程具有同源性。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实践,为红色文化的丰富发展提供了生发土壤和不竭动力。就具体形态而言,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始终的极为重要的、最具活力的文化形态之一。因此,它天然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具有深刻的一致性。一方面,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马克

6、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在批判借鉴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的基础之上,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人的主体性品格,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在实践中创造历史,正是实践强化了现实的人客观存在的形态,也是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同样,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与传承发展,无不建立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始终坚定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不断深化红色文化的具体内涵。同时,在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红色

7、文化时刻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观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奋进征程中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结晶,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转化而成的强大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提供了科学指南,使红色文化得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因此,红色文化的生成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具有理论同源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内在地要求其内容应具有实践性、人民性的特征,在实践中确立信仰,而践行信仰的出发点与价值旨归则在于人民。红色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

8、仰的生动诠释。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内涵契合性。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较为相似的具体内涵。红色文化是凝聚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49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繁荣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兼容并蓄中外优秀文化的精神文化结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现实表达。而就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而言,广义上讲,其不同于一般的信仰教育,主要指引导受教育者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和

9、方法原则的深度内化,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认同,进而规范行为与实践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即是从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等四个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信仰体系的建构7。因此,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建构,不是单一的教育形式,而是具有丰富教育形式与多层次人才队伍的教育体系。而红色文化蕴含的极其深刻的价值导向、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无法替代的历史事件,正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内核相呼应。无论是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新民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以铁人

10、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还是以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抑或以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无不以独特的精神内涵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历程。正如毛泽东所言:“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8红色文化能够真正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实践性,使学

11、生对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现实生活、作用于幸福生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高度的内涵契合性。全面系统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本质、地位及其作用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科学认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同历史客观条件相互碰撞推动历史进步所形成的先进经验,深刻认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奋斗目标而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唯心主义等错误思潮,有助于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最后,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旨归一致性。就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

12、价值旨归而言,它可以被具体地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从个体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9,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来实现自我超越;从社会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践行者,即培养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实践,将个体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的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和平发展而贡献力量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的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内蕴和强大生命

13、力,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可以说,红色文化的形成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鲜活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年第2期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好诠释。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旨归的一致性,它们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对本质的认识与超越,引导其在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境遇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并以此为根本遵循且付诸实践。当受教育者面对信仰失落、思想波动的境况时,它能够引导受教育者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来理性思考、客观分析,使其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自身选择和实践,从而摆脱错误价值取向的褊狭思维,形

14、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唤起自我信仰意识的觉醒,最终实现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并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价值 随着碎片化、多元化、自由化的社会思潮的不断发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很容易陷入乏力、失语的困境,使大学生这一具有多元性、独立性、开放性等思维特点和行为逻辑的特定群 体,难 以 抵 御 错 误 社 会 思 潮 的 侵 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白皮书深刻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 0因此,将具有感染力、示范力和向心力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

15、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是满足丰富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引导、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及助推个体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其教育成效决定了主体的价值取向及信仰的坚定程度,与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紧密相关。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识普遍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务实化的特点,并伴随着强烈的猎奇心理。因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更到位、更准确的理论阐释力来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从未知、困惑向信任、信赖的状态发展跨越,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将在中国革命

16、与建设实践中孕育出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认知需求,更能够合理引导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解释力,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和超越性,提升对社会中激荡的多元思潮的辨别力。以红色制度文化丰富信仰教育的内容为例,通过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知,如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中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具体实践;从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中引导学生明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和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从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的形成

17、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的生动表达等。将学生听得懂、感受深的红色制度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高度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深度确信,进而将这种自信与确信转化为难以撼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是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的必要举措。信仰确立的核心在于认同。“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69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 1信仰作为能够确立和发展主体性的高层次精神活动,只有唤起主体

18、强烈的认同感,才能指引主体以之为最高行动准则并付诸实践,进而汇聚起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令人欣喜的是,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对精神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愿意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好趋势,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在价值多元的网络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为迎合大众期待,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却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甚至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相悖。这些现象折射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群体缺乏强大的意志力、自驱力

19、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不高,不能主动地确立崇高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亟待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将大众性、先进性、主流性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夯实信仰、人格塑造的基石,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理论基石。举例来说,以红色文化充实信仰教育,可以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红色精神文化的温度、力度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把深刻的理论具体化、鲜活化,帮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无产阶级革命观的创造实践和赓续,实

20、现理论知识灌输向人文情感塑造的升华,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第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是破解信仰教育困境的关键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 2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理性的、实践的科学信仰,其教育理念必然需要与实践接轨,实现应然与实然的融合统一。就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来看,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范式单一,未能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信仰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更为宏观的把握,忽视了信仰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的张

21、力;二是未能持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进行系统性探究,在开发实践资源、扩大育人空间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偏离了信仰教育的既定目标。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 3。将内蕴鲜活历史记忆的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破解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困境,“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 4,盘活和应用好红色文化育人资源。通过深入实地探究或浏览红色数字展馆等育人方式嵌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体建构的新突破,打通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学生对马

22、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让学生从社会大课堂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举例来说,以红色文化充实信仰教育,可以将各类红色文化场馆、遗址等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动载体,带领学生到当地红色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或纪念堂等,使大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产生触动,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感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7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年第2期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毫无疑问,红色文化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丰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3、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进一步建构更具时代性、可行性的实践路径来打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多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间的壁垒,搭建更多思维框架和实践模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学生的情感联结。第一,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是夯实信仰教育基础的“关键牌”,对于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强化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多以文本资源作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显性教育来引导学生探索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一些教育资源并没有被充分运用到信仰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没

24、有被打通。通过设计运用使红色资源的文本、图像、视频、场景等实现互联共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搬到教室之外,为学生营造具有多感官通道的学习平台。由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潜能,实现立体化的知识建构,全面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热情,实现显隐性教育的协同统一。具体来说,深度融入红色资源以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基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一方面,整合好专题红色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遍布整个校园。利用校园的走廊、操场、校史馆等场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交互性、沉浸式的表达形式,分专题加强红色资源的展陈。在隐性的教学情境中强化学生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的处理,使学生切身感受、

25、主动思考,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亲和力。另一方面,运用好地方红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情境,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在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取有代表性、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本地红色纪念场馆、革命先辈人物等,运用3 D影像资源、V R/A R课程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堂上可以使用的新媒体资源,实现对学生多感官的激活和冲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热情,具象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现实体会,切实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鲜活案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并使其逐步上升为基于情感共鸣的对马克思主义

26、的确信与坚信。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以 觉醒时代 理想照耀中国 等为代表的红色主题影视剧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的现象,充分表明即使是主题严肃、内容未经娱乐化编排的作品,仍可以通过更为大众化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我国红色资源总量虽极为丰富,但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使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避免盲目追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僵硬融合而忽视实际效果,避免红色资源利用的简单化、片面化倾向。应注重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来对红色资源进行加工、提炼,以此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以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第二,引入新媒体矩阵传播,搭建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融合

27、桥梁,是高校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导权的“创新牌”。新媒体矩阵在当今社会传播领域具89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有重要地位,在信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更好发挥其作用。新媒体矩阵传播是由多种媒介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具有双向互动性、系统性、实效性等基本特征。从具体实践角度来看,一要充分利用官方媒体矩阵传播效应,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话语体系。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应旗帜鲜明地突出处于内容供给侧的高校官方媒体平台的核心地位。通过立体的媒体矩阵传播,系统整合“报、网、端、微、屏”等各类资源,打造具有权威性、

28、真实性的主流话语传播矩阵,借助红色文化的舆论引导力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场域,为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打通红色通道,切实提升红色文化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科学化、精细化、数字化水平。例如,可以建立高校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红色资源信息应用等官方新媒体平台,通过推出红色资讯、寻访线路、展览展示、音频视频等数字模式,全景式呈现红色资源,以此培养学生从官方媒体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习惯,从而使其在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什么”的内在逻辑,逐步增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二要注重形成科学的矩阵教育传播大格局,提升内容的即时性、针对性,创新信仰教育表达方式。新媒体矩阵

29、传播要扎实提升内容的即时性、针对性,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双向互动的传播格局,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认同感。新媒体矩阵传播,应着眼于认同层面的效果应用,以学生“想什么”的关心点为根本,通过矩阵媒体的合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把握重大节日、纪念日、热点事件等关键节点,充分展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表现形态,增添青春元素,改变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心中严肃刻板的印象,实现情感认同到信仰认同的提升。第三,建构多层次育人队伍是提升红色文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融合发展韧性的“联动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设计者,其教学水平

30、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育人成效。“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41 7 5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和发展,与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知识储备量、教育水平等密切相关,必须建构多层次育人队伍,解决好育人主体能力短板、优势欠缺等问题。具体而言,构建多层次育人队伍,可以从以下层面入手。其一,构建专兼职结合的育人队伍,着重解决好教学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以探究红色文化相关理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骨干教师为育人队伍的构成核心,结合相关专家学者、革命前辈、时代楷模等兼职教师,共同构建专兼职结合的育人队伍,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更加生动化、全方位的表达。教师应找准不同学生的文化兴趣点和接受靶心

31、,实施精准化教学,切实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和理论科学性的认识水平。其二,构建同区域高校育人共同体,提升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合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同区域高校的深度协同,合作引入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改变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将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在机制共建、课堂教学、资源整合上营造开放、良好的合作环境,确保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同向同行。其三,大力推动资源优势高校协同开展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通过举办红色论坛、名家讲座等活动,推进各高校间多维度、多层次合作,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各区域的教育实践,保障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9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年第2

32、期信仰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逐步形成可推广、可借鉴、可操作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经验,汇聚育人合力,拓展育人场域,共同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格局。第四,打通红色文化实践教学通道是强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特色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 5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内涵,并以其为根本遵循,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坚定信仰、

33、尊重历史、把握现实的新时代人才。一要寻找知识层面的实践探索,全面加强高校与红色文化场馆之间的合作,建立特色红色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还原或模拟历史场景,使学生零距离感受到真实性、生动性、典型性的红色物质文化,缩小同红色文化间的时空距离。教育引导学生在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度认同。二要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功能,形成常态化实践教育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需求,开展扶贫调研、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中,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

34、展的成就及矛盾问题,鼓励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将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转化为主动付出和奉献,在生活的切身体验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 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0 0(4):1 4-1 7.2 邓鹏.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及其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 0 1 6(5):1 2 4-1 2 7.3 高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J.红旗文稿,2 0 1 9(1 1):4 0.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8.5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

35、人民出版社,2 0 1 2:3 1 2.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5 0 1.7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 0 1 3(3):3 6-3 9.8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1 5 1 6.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5 2.1 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 国 青 年 白 皮 书R/O L.(2 0 2 2-0 4-2 1)2 0 2 3-0 4-2 7.h t t p:/w w w.s c i o.g o v.c n/z f b p s/3 2 8 3 2/D o c u m e n t/1 7 2 3 3 3 1/1 7 2 3 3 3 1.h t m.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2 5 8.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3 0 6.1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3 0 9.1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0:2 0.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8 8 5.(编辑:朱效梅)001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