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川剧草鞋县令自 2018 年首演后,引发剧坛的持续关注,并斩获业内多项大奖。2022 年,以参演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携手著名导演查明哲将作品再度打磨编排,令观众耳目一新,并于 9 月一举摘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剧作取材于清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的为政事迹,谱写新时代“反腐倡廉”的主旋律,通过民俗化、意象化与哲理化的艺术创造,完成了当代“清官戏”的艺术探索。民俗化:以川剧语言写蜀地风俗草鞋县令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新编川剧以川剧语言写蜀地风俗。自古蜀道难登、水害频发,剧作多次点明什邡县的地理特征:“两山夹一沟,有水难行舟”“有水大患,无水大旱”。剧中围绕水患与
2、饥荒所展开的矛盾冲突,都与当地实情相符。同时,草鞋县令在人物台词中加入了丰富的四川方言语汇,来强化剧作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人是个桩桩”“惊爪爪”“挽圈圈”“犟拐拐”“神主牌牌”独具特色的方言叠词,为剧作增添了十足的幽默感和亲切感。“老鸹打破蛋,一场空喜欢”“锅儿吊起当钟打”“苦瓜当成嫩包谷”“水冲烂抹布,走一路就垮一路”剧中的俚语俗谚不仅脍炙人口,也蕴含着朴素的民间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剧作还将川剧文川剧草鞋县令:当代“清官戏”的艺术探索 李晓腾 摘 要:川剧草鞋县令是一部立足当代、拥抱传统的“清官戏”新作。全剧有着鲜明的民俗化风格,体现出浓厚的川蜀地域色彩。作品以意象化的舞台呈现为追求,在
3、保留传统戏曲虚拟、留白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成功塑造出“草鞋”这一全新意象。作品还格外注重哲理化的思想价值,突破传统“清官戏”以解决官、民矛盾为核心的外部视角,开启了关注“清官”心理成长的内化视角,为作品注入传统儒学的思想性与反腐倡廉的时代新风。关键词:清官戏;廉政题材;川剧;草鞋县令戏剧评论DOI:10.15947/ki.dwt.2023.00015 2023 年第 1 期化融入情节中,对川剧进行介绍与宣传。最典型的便是“帮腔”川剧高腔的音乐形式。剧作将负责“帮腔”的几名演员置于台前,组成歌队,表达场上角色的心声。如第一场中歌队唱“人都死得硬邦邦”,老仆雍奴心虚地看着杨县丞说:“不是我,是她在
4、帮腔。”第四场歌队又唱“七品夫人不好当”,石竹娘听罢感叹:“这一腔才帮得好哦!”这样的处理增强了舞台的交流互动性,同时也营造了轻松幽默的喜剧氛围。另如第二场中,石竹娘问雍奴:“你念的啥子经?”答:“川剧锣鼓经。”第七场雍奴问纪大奎:“要啥子锣鼓才走得快?”答:“赶捶。”“锣鼓经”是川剧打击乐的诵谱方式,“赶捶”是高腔锣鼓牌子,这些川剧元素在人物对白中巧妙运用,使人感到亲切而自然。清代戏剧家徐大椿指出:“直必有至味,俚必有实情,显必有深义因人而施,口吻极似,正所谓本色之至也。”1由此观之,草鞋县令 正是一部真俗不二的“本色当行”之作。从更深层面上来说,草鞋县令民俗化的舞台风格透露出仁民爱物、深入
5、群众的为官思想。首先,剧作对纪大奎的行当属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使他与百姓用同样的四川方言,这是该剧区别于其他“清官戏”的显著特征。他时常调侃自己七品官的身份:“胖的拖瘦,瘦的拖豁,七品官儿咋个做?”“七品芝麻官,眼屎大点个前程,毁了也就毁了嘛!”与他人的交谈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夫人呃,人家话都没说完得嘛!”“你们两个咋个跑到我家头杠起喽!”在传统“清官戏”中,主人公往往由官生、老生行当饰演,对清官的唱、念风格有着统一的程式要求,呈现出威仪堂堂、正气凛然的风格。尤其是京、昆二戏,清官念韵白,百姓民众念方言白,造成二者间明显的距离感。而草鞋县令则通过平易近人的台词消解了这种距离感,纪大奎身为外
6、地官员,却能对当地风土民情充分接纳,彰显了他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本性。其次,剧作充分挖掘群众力量,集中反映了民俗文化孕育下的百姓智慧。与旧版草鞋县令相比,新版剧作中许多关键问题的解决,都是靠百姓的生活经验,纪大奎则化身为民意的倾听者与落实者。比如第二场,纪大奎面对什邡饥荒束手无策,是乞娃告诉他高景关盛产红白茶,“以茶换粮”可以救人性命。又如第三场,纪大奎决定采用引水野河滩的治水方案,高景关首领吴中隆直言这是“舍近求远”,导洛古瀑口才是上策。而在剧作最关键的第七场“跑山悟道”中,纪大奎寸步难行、不知所措,也是在雍奴的提醒之下换上了草鞋:“啥子龙门啥子砖,啥子马儿啥子鞍,这个爬山路,就要穿草鞋。”
7、乞娃、吴中隆和雍奴都是普通百姓,却能够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独具智慧的生存哲理。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着群众参与决策的能动性,地方官则充分发扬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精神。新时期思想引导旧时代清官,赋予剧作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最后,草鞋县令这一剧名明确包含着尊重民俗、深入民间的为官态度。“草鞋”作为四川民俗文化的代表,是全剧思想的凝聚。“县令”,官也;“草鞋”,民也。“草鞋县令”之所以成立,靠的是纪大奎脚踏实地、走进群众的舞台形象。在“跑山悟道”中,纪大奎与雍奴“一个在前面走,一个在后面跟。同走一条路,却是两般情”。穿官靴走山路,表面共情、难以同心这正是造成许多官、民矛盾的根由。惟有真正衣民众之衣、着
8、民众之履,才能登百姓之道、察众生之情,这是“草鞋县令”最核心的思想表达。戏剧评论6意象化:以草鞋登山示为官心路草鞋县令最后一场,为观众展现了一幅余韵悠长的“写意登山图”:为寻治水之策,纪大奎决定亲登古瀑口,考察什邡县的水势地形,途中,他弃官袍、着布衫,脱官靴、换草鞋,通过躬亲实践,获得了全新的生命体验。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写意式”表演。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表演艺术家陈智林与苏明德完成了数个疾徐错落的“圆场”,配合以推拉、跌跤、搀扶、拭汗、捶腰等细腻的动作,将道路之泥泞崎岖刻画无余。舞台灯光的设计也恰到好处:昏暗的深蓝色光线大面积晕染舞台,映照出幽幽山路;雍奴手中的红灯笼格外醒目,点亮了两个孤行坚
9、定的身躯;淡黄色追光模拟月光下影随人动的景象,使人物上坡、下坡的动作细节被放大。极简的现代舞台美术与传神的戏曲表演相配合,将戏曲高度虚拟、注重留白的审美属性得到了充分呈现。另外,“跑山悟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全剧情节的微观写意。起初纪大奎不愿脱官袍、不知穿草鞋,说明他上任前期被功名所缚,忽视了对民土、民情的切实调查。换去官服后倍感爽朗,象征着他突破枷锁、渐入佳境,将民生大计置于个人功名之前的决心。最耐人寻味的是换上草鞋后磨起血泡的情节:惟有自己行走,亲历流血的过程,才能战胜疼痛这也象征着“人生路不破不立”“痛彻肺腑当洗礼”。可以说,纪大奎舞台形象的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由“草鞋”意象所赋予的。巧
10、妙的是,“草鞋”意象不是由编剧和导演植入剧作中的,而是借纪大奎之手亲自创造出来。现象学家海德格尔曾以梵高笔下的农鞋为例,说明艺术作品可以赋予“器具”以抽象的精神价值。农人只是“径直穿着这双鞋”,画家却能透过鞋子本身,刻画出“劳动步履的艰辛”,“大地无声的召唤”以及“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2恰如梵高的农鞋早已不是农人脚下之鞋,纪大奎眼中的“草鞋”与雍奴所穿的草鞋也有着本质区别。对于雍奴来说,草鞋只是草鞋,代表他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通过纪大奎的解读,官袍、官靴与草鞋才突破物体自身,成为余韵无穷的舞台意象。弯弯拐拐的山道之上,纪大奎脱下了官袍、官靴,一并也“脱下了名缰利锁,脱下了一张面具,脱下了官场
11、常例,脱下了累赘的外衣”。官服象征着官威与功名,草鞋则比喻深入群众、脚踏实地。意象化的结果,是对象的非对象化:官靴、草鞋不仅是为官之道的象征,也象征着纪大奎的心灵之路。剧作将传统儒学“道器之辨”藏伏在人物对白与情节之中。纪大奎脱官袍前犹豫不决,认为“脱不得,朝堂脸面庙堂器,金玉其外是威仪”。赴高景关考察的时候,他宁愿热得满头大汗也不解开领扣,说道“衣冠不正,何以正人?”官袍、官靴作为形而下之“器”,束缚着纪大奎的言行,透露出一股酸腐气。朱熹云:“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3器物终究只是器物,是“道”赋予它理念和意义。只要心怀庙堂之高,又何必介怀庙堂之器呢?换上草鞋之后的纪大
12、奎显然悟出了这个道理,因此,他得以悠游在苏东坡定风波的境界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象作为一种主客浑融、内外相谐的艺术符号,其客体物象想要与人的主观情意产生合理联系,往往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草鞋县令中的“草鞋”通过与苏东坡笔下的“芒鞋”相关联,将诗词意象转化为舞台意象,既继承了“芒鞋”潇洒不羁、勇敢无畏的含义,又极大拓展了这个传戏剧评论7 2023 年第 1 期统意象群的外延,最终使“草鞋”意象与纪大奎的形象交织混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补充的是,意象化的舞台呈现不仅体现在官靴、草鞋之中,也是贯穿全剧的表现手法,为草鞋县令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在舞台设计方面,“
13、载魂之舟”象征着灵魂不灭与精神不朽的主题,导演查明哲也指出“石碑记录着历史和政治,我们想要非常鲜明地追求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格”4。剧中,纪大奎还拥有两位对照人物杨承祖与吴中隆。杨承祖是反面对照人物,他是官府“面子工程”的拥趸,剧作开场就安排他顶戴花翎、满身珠链登场,与纪大奎朴素的儒服长衫形成强烈对比。吴中隆是正面对照人物,他虽出身草莽,却与纪大奎一样信奉惟民至上,他临终前从胸口拔出利箭让纪大奎铭誓,这支利箭正喻意他开弓不悔、大义当先的品格。通过丰富的意象元素,草鞋县令的舞台不着一字,尽显宏旨。哲理化:以儒学思想释戏剧冲突草鞋县令中的纪大奎是一位典型的成长式主人公。以往的“清官戏”作品,大多采用以
14、官、民矛盾为核心的“外视角”,通过塑造一位被英雄化乃至神化的清官来俯察民意。草鞋县令中也存在激烈的外部矛盾:面对饥荒,身为罪籍的高景关山民无法得到救济;面对水患,官府与百姓难以同心;还有李冰陵的去留、红白茶的收缴然而剧作却颇具创意地开启了“内视角”: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予以极细腻、极精微的体察,将官、民外部矛盾转化为纪大奎的内心矛盾,并通过传统儒家哲学解决戏剧冲突,为剧作注入深刻的思想价值。剧作首先将纪大奎这位“清官”还原为“儒士”。前者是外在身份特征,后者是心灵自我认同。历史上的纪大奎是乾隆四十四年举人,曾任四库全书馆誊录,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传承者。草鞋县令用充满文人士大夫情调的语言展现纪
15、大奎的舞台形象,他奉行“为生民立命”,笃信“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从“之乎者也”中探索为官之道,在“子曰诗云”里寻求心灵居所。剧作还多次通过诗歌元素来强化纪大奎的身份特征。“水如树欲静,滩如风不宁”,“高下数百里,时为不平声”,这是历史上纪大奎本人之作,道出什邡县水文复杂、民声有怨的实情。“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莫道桑榆晚,为霞正满天。”这是借刘禹锡的诗作表达“老骥伏枥”之决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乞娃英勇就义后纪大奎的哀哀叹息。通过诗歌与儒家经典元素的使用,一位传统儒官的形象赫然立于观众眼前,他需要克服身份所带来的局限性,逐步展开自我成长。旧版剧作将纪大奎
16、塑造成一位爱掉书袋的空谈家。最初,他纸上谈兵、按图索骥,信奉“一动不如一静,垂拱而已”的消极政治态度;历经救灾、治水、招抚罪民等一系列磨练,他才悟出“书到用时方恨少”,惟有实践出真知。新版草鞋县令则把重点放在了“名”“实”之争上:读书当官,究竟是该虚与委蛇求功名,还是舍身忘我济苍生?剧作第六场,杨县丞带领什邡民众一同向纪大奎行贿,众人抛出的诱饵颇具有迷惑性:他们要为纪大奎刻书扬名、立德政碑,助他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剧作借纪大奎与石竹娘、雍奴的对白,展现了他激烈复杂的心理斗争:(纪)倘若有人用功名、文名、千秋美名,向你们行贿,你们可能拒之否?(雍)还有这种行贿的呀!戏剧评论8(纪)眼前不就正是这样的吗。(石)老爷,文名千秋,博学大儒,不正是你孜孜以求的吗?对于饱读诗书的文官而言,儒家“学而优则仕”“待价而沽”的理念一方面使他们心怀宏图、敢于担当,另一方面却也容易导致对功名的贪着。金银财宝、高官厚禄不难拒绝,披着“三不朽”外衣的功名与文名才最具诱惑力。对于纪大奎来说,引水野河滩虽然只是一个“面子工程”,却能涂饰他的功劳簿,使他“名垂青史永不衰”。如何进行选择?若要放弃功名,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