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 ,大小:1.35MB ,
资源ID:315951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3159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川汉铁路宜昌修筑留痕始末_程锡勇.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川汉铁路宜昌修筑留痕始末_程锡勇.pdf

1、06 档案记忆2023.1档案见证1940年5月16日,著名抗日名将张自忠在湖北宜城的抗战前线壮烈殉国,终年四十九岁。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惟一一人,也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五十多个国家中战死疆场的最高将领。随后,张自忠将军的灵柩途经宜昌运抵重庆,1940年5月23日晨,在隆重的公祭仪式之后,宜昌十万民众倾城而出,为张自忠将军送灵。自父亲牺牲那天开始,张自忠女儿张廉云实际上就与宜昌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46年以23岁的青春韶华第一次踏上宜昌的土地,到2006年最后一次来宜,张廉云女士一生八次到宜昌,既为致祭父亲,也为致敬宜昌人民。可以说,宜昌留下了张廉云丰富的记忆,

2、宜昌人民对民族英雄张自忠的敬意感天动地,“宜昌之于父亲的这 份绵绵情谊,使我的心中时时涌起一股暖流,感动、感激、感谢。没有一个词语能准确表达出我的感受,每次去宜昌,我都收获了友情和真诚。”张廉云曾表示。今年4月25日,99岁的张廉云老人在北京逝世,立即引起宜昌人民的无限哀思,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追忆之情。近日,记者在宜昌市档案馆翻阅有关张廉云与父亲、与宜昌的大量档案,重温她绵延一生的宜昌情和宜昌缘。从23岁到83岁,张廉云一生八次到访宜昌张廉云老人第一次到宜昌是在1946年6月1日,那时只有23岁。说起这一次来宜,老人曾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人们欣喜若狂。山城重庆沸腾了。抗战时期由各地迁到重庆

3、的单位和人员,都想着回家。但出川的道路太难了,大多数人要借助长江水运这条大通道,顺江而下,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当时,我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读书,1946年5月,我们听说国民政府专门为冯玉祥和李济深先生调拨民生公司的民联号,轮船,送他们从重庆回南京,便由北碚赶往冯先生在重庆上清寺的住处打听消息。冯先生与父亲情义极深,自然一口答应随船东下。5月30日,我、宋哲元的女儿宋景文和我的两个侄子,与九百名旅客一同登上民联号,客轮。”“记得女作家安娥和我们住在一起。徐悲鸿先生和夫人廖静文闻讯太迟,上船时床位已满,只好住在甲板上。”张廉云说,“6月1日,船停在宜昌。我们赶紧上岸,找到一个大饭馆,准备好好吃一顿。

4、我们谁也不会叫菜,只知道要清蒸鲥鱼。在宜昌的大街上遇到不少同船的人,高高兴兴地遛马路,我们还遇到冯玉祥的秘书霍济光先生。”时隔几十年之后,霍济光将当年在宜昌二马路与张廉云一行四人拍的合影照交给了老人,又让她感慨良抗日名将张自忠之女张廉云的宜昌缘文/冯汉斌程锡勇张自忠戎装照22川汉铁路宜昌修筑留痕始末文/程锡勇川汉铁路是清末提出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条铁路。线路计划东起湖北广水(后改汉口埠),经宜昌府、四川夔州府(今奉节)、重庆府,西至成都府,连接湖北、四川两省,是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东西向铁路动脉。因在修筑的过程中引起了“四川保路运动”,进而引发了“辛亥革命”,被称为

5、“一条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川汉铁路于 1909 年 12 月在湖北宜昌开工,不到两年下马,其修筑始末和遗址为宜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缘起与勘察1903 年,为加强天府之国与外界的联系,尚未正式上任的四川总督锡良,就修建出四川连湖北的川汉铁路一事上书朝廷,光绪御批准奏。1904 年初,四川商绅在锡良的支持下,依照清廷商部章程,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总公司。规划线路为自成都经重庆、宜昌至汉口,全长约 1980 公里。1906 年,锡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定了路工进行办法,即成都至宜昌段由四川负责修,宜昌至汉口段由湖北负责修,开工地点定在宜昌,宜昌入川分三段修筑,先修宜(昌)夔(府)段。川人承修鄂

6、境内的川汉铁路宜昌以上段,路成 25 年之后,由鄂人以原价购回。1907 年,川汉铁路总公司改官商合办为商办,并在宜昌设立专门机构,筹划宜(昌)万(县)段事宜。1908 年,遵照清朝商律,川汉铁路总公司定名为“四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并在成都、宜昌、北京各设一个总理。6 月,驻宜昌首任总理费道纯在踏勘铁路线时病故于兴山县,继任者王秉恩不久辞职,改由驻北京总代理乔树楠暂代。1908 年 8 月,乔树楠请辞,并举荐邮传部参议李稷勋接任。1908 年 11 月,经锡良奏请,朝廷委派詹天佑为川汉铁路宜万段总工程师。1909 年,詹天佑来到宜昌,勘定宜昌至归州段线路为:自宜昌沿长江北岸经小溪塔、雾渡河

7、、水月寺、大峡口、香溪至归州,全长约 160 公里。修筑顺序为:先修该线路北段,打通川汉铁路“瓶颈”。开工与下马清宣统元年十月二十八日(1909 年 12 月 10 日),川汉铁路开工建设典礼仪式由李稷勋和詹天佑主持在宜昌城东郊举行。由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招募的3 万余筑路工人云集宜昌,按十个工段依次展开宜昌至归州段的修筑。修筑从充分利用宜昌城东郊地势较平坦的两处地块开始。一块在城区东门外不远地段,时称1909 年 12 月 10 日,川汉铁路开工典礼在宜昌隆重举行。图正中三人左为詹天佑、右为李稷勋与川省要人及来宾留影07 档案记忆2023.1档案见证1940年5月16日,著名抗日名将张自忠在

8、湖北宜城的抗战前线壮烈殉国,终年四十九岁。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惟一一人,也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五十多个国家中战死疆场的最高将领。随后,张自忠将军的灵柩途经宜昌运抵重庆,1940年5月23日晨,在隆重的公祭仪式之后,宜昌十万民众倾城而出,为张自忠将军送灵。自父亲牺牲那天开始,张自忠女儿张廉云实际上就与宜昌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46年以23岁的青春韶华第一次踏上宜昌的土地,到2006年最后一次来宜,张廉云女士一生八次到宜昌,既为致祭父亲,也为致敬宜昌人民。可以说,宜昌留下了张廉云丰富的记忆,宜昌人民对民族英雄张自忠的敬意感天动地,“宜昌之于父亲的这 份绵绵情谊,使我

9、的心中时时涌起一股暖流,感动、感激、感谢。没有一个词语能准确表达出我的感受,每次去宜昌,我都收获了友情和真诚。”张廉云曾表示。今年4月25日,99岁的张廉云老人在北京逝世,立即引起宜昌人民的无限哀思,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追忆之情。近日,记者在宜昌市档案馆翻阅有关张廉云与父亲、与宜昌的大量档案,重温她绵延一生的宜昌情和宜昌缘。从23岁到83岁,张廉云一生八次到访宜昌张廉云老人第一次到宜昌是在1946年6月1日,那时只有23岁。说起这一次来宜,老人曾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人们欣喜若狂。山城重庆沸腾了。抗战时期由各地迁到重庆的单位和人员,都想着回家。但出川的道路太难了,大多数人要借助长江水运这条大通

10、道,顺江而下,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当时,我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读书,1946年5月,我们听说国民政府专门为冯玉祥和李济深先生调拨民生公司的民联号,轮船,送他们从重庆回南京,便由北碚赶往冯先生在重庆上清寺的住处打听消息。冯先生与父亲情义极深,自然一口答应随船东下。5月30日,我、宋哲元的女儿宋景文和我的两个侄子,与九百名旅客一同登上民联号,客轮。”“记得女作家安娥和我们住在一起。徐悲鸿先生和夫人廖静文闻讯太迟,上船时床位已满,只好住在甲板上。”张廉云说,“6月1日,船停在宜昌。我们赶紧上岸,找到一个大饭馆,准备好好吃一顿。我们谁也不会叫菜,只知道要清蒸鲥鱼。在宜昌的大街上遇到不少同船的人,高高兴兴

11、地遛马路,我们还遇到冯玉祥的秘书霍济光先生。”时隔几十年之后,霍济光将当年在宜昌二马路与张廉云一行四人拍的合影照交给了老人,又让她感慨良抗日名将张自忠之女张廉云的宜昌缘文/冯汉斌程锡勇张自忠戎装照22上铁路坝,即今夷陵广场至石板溪一带;另一块在城区东南方向的江边地段,时称下铁路坝,即今九码头至中心医院之间的胜利一路、胜利二路一带。上下铁路坝之间原为东湖,是大片的水域和洼地,于是首先筑起一道笔直的路基连结上下两坝,路基下建有一大型涵洞贯通两边水系。下铁路坝靠江边修建了新的专用码头,以便将通过长江水道,用轮船运来的筑路工料、器材、机件等搬上岸并临时堆放,待铺轨后再陆续运往工地。上铁路坝是修筑川汉铁

12、路的指挥中心,建有各种技术和居住用房,包括造型美观的、两层欧式建筑风格的宜昌火车站。1910 年 7 月 13 日,宜昌新专用码头经下铁路坝和上铁路坝至小溪塔 7.5 公里路基筑成并开始铺轨,詹天佑亲自参加铺轨典礼,打下第一颗道钉。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9 月 3 日,这段轨道铺设完毕。通车后有数辆客货列车运行,为修筑向前延伸的铁路运送工料、器械,并提供载人服务。正当宜昌至归州段紧张施工期间,1911 年 5 月 9 日,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为国有,注销商办,并将筑路权拱手交给英、德等帝国主义国家。这便引发四川和宜昌两地掀起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继而引起武昌首义爆

13、发,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垮台。可以说“一条铁路断送了一个王朝!”此时的川汉铁路,正如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宜昌总理李稷勋在四川商办川汉铁路宜昌工场志痛碑文(并序)(人称“血泪碑”)铭文上所述:“仓促停歇,工材散落,亏蚀尤巨。”善后与遗存民国建立后,1912 年川汉铁路原股东代表赴京与交通部协商继修川汉铁路事宜,达成协议后,还在宜昌成立汉粤川铁路(武汉分别至广州和成都)宜夔工程局。负责宜昌至四川夔府(今重庆市奉节县)这段铁路沿江线路的规划勘测。到 1914 年 8 月,宜夔段由于借款困难而暂停,宜昌的机构也更名为湘鄂铁路局(设于武昌)宜夔管理处。接着把宜昌新码头至小溪塔路段所铺设的铁轨、枕木以及火车等陆

14、续拆运到武昌,作粤汉铁路湘鄂段(长沙至武昌)营建之用。至 1926 年宜昌此机构撤销。川汉铁路虽然半途而废,但在宜昌却留下了全国罕见的铁路工程遗址和时代印记。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夷陵区、西陵区、兴山县、秭归县等地,包含涵洞、隧道、桥墩、车站、桥梁、路基和挡土墙等共 26 处。据 2013 年调查统计,现存尚有大体沿用川汉铁路路基和桥梁而施工的宜(昌)兴(山)、宜秭(归)公路路基;城区的上(下)铁路坝;詹天佑在宜住宅(民间称“玻璃房子”)及其游览过的东山寺遗址。还有因修建川汉铁路而诞生的诸如“铁路坝”“三堆土”“瓮子沟”“铁路沟”“上阵垭”“交战垭”“大峡”“洞子包”“公事房”等地名,每一处都有一个故事,地名沿用至今。这些都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历史变革,见证了宜昌乃至三峡地区的开发开放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遗产保护意义。2022 年 4 月,宜昌市夷陵区川汉铁路遗址文化公园建成对公众开放。该遗址公园位于夷陵区黄花镇,面积约 3000 平方米,以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川汉铁路”桥墩遗址为基础,新建有 1 1比例火车头、桥墩遗址保护性装置、东侧广场及文创小馆等,旨在提醒国人铭记历史,进一步释放川汉铁路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是集铁路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主题文化公园。(作者单位:宜昌市档案馆)责任编辑:彭小强詹天佑手绘测勘川汉路线图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