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49MB ,
资源ID:31601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3160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址类考古遗址“复原再现”之刍议_关伟锋.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址类考古遗址“复原再现”之刍议_关伟锋.pdf

1、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1 202313中 彩 页1 缘起城址类考古遗址包含了都城遗址、郡城遗址及原始聚落城址等类型。城址类遗址多数规模宏大,文物数量巨大,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大遗址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1。2020年8月26日,国家文物局出台 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2,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考古遗址的利用水平,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教育功能。城址类遗址占到我国大遗址半数之多,城址类遗址展示对于推动文化传播及文旅事业发展作用巨大

2、。我国都城型考古遗址的土木结构属性决定了其在历经千百年战乱、火灾、人为破坏及自然侵蚀后,多数仅存夯土基础,地面大多几无遗存可寻,可读性较弱。目前就城址类遗址展示方式而言,地方政府及公众大多希望采用“加法”,也就是根据历史记载或考古发现,对考古遗址进行“复原再现”,例如复建城门、城墙等,以期用直观的形象增加遗址的可读性;考古学家及遗址保护专家则始终强调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保护,主张采用“减法”,尽量减少“复原”措施,防止对遗址本体造成破坏性的开发 3。就遗址信息的传递而言,把遗址的“辉煌历史原貌”能呈现给公众似乎是最为有效的传达方式,而面对遗址本体的“复原再现”,遗址的“复建、重建”又是被明令

3、禁止的,如何在“复原再现”的同时避开“复建、重建”的嫌疑,通过寻求合适的展示设计方法指导遗址展示,提升展示的可读性,这成为考古、规划、建筑、旅游及风景园林等专业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遗址本体的原址复原再现原则上是被禁止的,但是在诸多的城址类考古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中,也存在一些避开了“复建、重建”嫌疑的经典展示实例。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丹凤门的复原再现,形态上对丹凤门历史原貌进行了再现,同时通过外观颜色的抽象化处理而区别于“历史原貌”,且在功能上更大的作用在于对遗址本体进行了覆罩保护,起到了“遗址保护大棚”的作用(图1)。通过展示设计方法的创新使得“复原再现”避开了“重建、复建”嫌疑。关伟锋 高

4、 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055)【摘要】城址类考古遗址展示对于推动文化传播及文旅事业发展作用巨大。然而,我国城址类遗址多数地面几无遗存可寻,可读性弱。城址类遗址展示中核心遗址本体“辉煌历史原貌”的再现是公众最易接受的方式,而遗址“重建、复建”又是明确被禁止的。试图从理论依据及实践设计层面探讨遗址展示的“复原再现”方式,通过跨学科及实证研究等方法,从风景园林的视角提出基于历史动态层次展示的城址类遗址展示理念。甄选有条件进行复原再现的遗址本体,通过抽象化设计复原再现其本体“历史原貌”,并探索遗址本体复原再现时避免“复建、重建”之嫌疑的展示设计方法,提升城址类考古遗址展示

5、可读性。【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址类考古遗址;复原再现;历史动态层次展示【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城址类考古遗址“复原再现”之刍议图 1 丹凤门色彩土黄色抽象化展示与解析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 城址类遗址“复建、重建”与“复原再现”的相关研究2.1 国外研究进展遗产展示的概念诞生于欧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最早体现出“展示”意图的文化遗产保护文件见于 1964 年的威尼斯宪章4。1990 年的考古遗址保护与管理宪章指出:向公众展示考古遗产是促进了解现代社会起源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方法 5。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中“展示”指“在文化遗产地通过阐释信息的安排、直接的接触,以及展示设施等有计

6、划地传播阐释内容”6。对于遗址复建、重建的理解,威尼斯宪章中对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许重修。2002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从法理上禁止恢复重建的开端。2004 年,文物保护行业规范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由国家文物局审定并推荐发行,其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7”在对待遗址复建、重建的态度上,西方多以原状保护修复为主。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虽经历火山灰掩埋,但经过清理后游客基本能感受到 2400 余年前的城市概貌。因此,西方把更多精力投入在遗址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遗址区居民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如法兰克福把城墙遗址现状加以保护并进行展示,沿城墙区域建成有高

7、大树木的公共绿地。意大利的遗址保护把遗迹的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建设与保护相融合8。“世【文章编号】1006-3862(2023)01-C013-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关中地区大遗址环境 植物与遗址协调共生 的生态设计理论研究”(51808427)14中 彩 页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1 2023界遗产地费拉拉将长达近 9km 的城墙护城河遗址规划为环城公园进行保护利用”9。美国强调把各种遗址空间融入到整个国家的绿道网络中,使遗址成为绿色廊道游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0。部分遗

8、址展示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游客对遗址的感知,往往还增设介入性设施。如古罗马斗兽场为方便游客体验而搭建的木质可逆性参观平台,西班牙希罗内利亚古城墙上增加的直梯(同时也是出于通用设计的目的)11,使得游客可以近距离参观遗址(图 2)。图 2 古罗马斗兽场临时性平台与西班牙希罗内利亚古城墙上的直梯图片来源:改绘自百度图英国约维克维京中心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为基础复原再现了历史上维京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包含了集市、住所等,透过八百多件展品讲解着一千年前维京人的生活12。日本的遗址亦属东方土木遗址类型,但日本在对待遗址展示的态度上更为激进灵活,一方面其更注重通过遗址展示来发展旅游业而为当代人服务;另外一方

9、面源于其对古建筑工法技艺的传承,因此,很多遗址展示都采取了重建或复建的方式。2.2 国内研究进展考古遗址展示在我国起步较晚,展示相关研究较少。就我国城址类遗址展示的难度而言,相比西方遗址普遍较大,多数仅存地下夯土基础,缺乏直观的可读性和教育性 13。卜琳在其博士论文中针对东方遗址特点,指出应该辩证地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国际原则进行展示14。何婷在对城墙遗址保护展示中,指出当前我国多数城墙遗址仅仅是做了相应的保护工程,未能很好传递城墙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15。杨昌民认为专家往往趋向于对遗址本体的保护而反对遗址重建,政府及公众大多希望通过修复或重建而较为直观的进行展示 3。在关于城址类考古遗址的展

10、示理论探索方面,重庆大学杜春兰教授把景观规划的相关理念应用于大遗址展示中 16。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陈曦研究员在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一文中认为,城址类考古遗址展示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其展示的核心价值 16。关于城址类考古遗址展示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及讨论。在相关资料不足以支撑遗址原状复原展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回避城门原有形态的争议,利用写意手法标识遗址建筑立面或断面框架,通过轻质材料如彩钢板进行展示17。也有学者建议通过写意模拟异地展示,即区别于遗址原有建筑形体 18。赵献超在文章中针对遗址展示的不足,在工程实践中提出了“考古遗址展示提升”的概念,提出增加其立面尺度而提升其视

11、觉形象19。常海青教授在唐城绿带建设中提出遗址公园应坚持遗址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将遗址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品质提升相结合20。遗址本体建筑复原再现能较为直观的展现遗址当初的宏大形象,是最容易被公众所接受的展示形式,刘克成教授团队在城址类遗址展示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大明宫文物展示规划的方式及方法21。关伟锋就城址类考古遗址本体展示效能提升进行了一些探讨22-23。2.3 国内外研究述评西方石质遗址地面可见遗存多且可读性较强,一般不做过多的展示干预,较多体现在对遗址整体环境的提升及遗址区环境品质的改善。东方遗址展示普遍存在展示吸引力弱,展示可读性差,由于遗址个案情况的复杂性,在展示

12、理论上难于形成共识,缺乏多专业视角的切入,同时也缺乏对已有的展示设计方法的系统性梳理。3 城址类考古遗址本体“复原再现”的必要性与可“复原再现”遗址本体的甄选3.1 基于历史动态层次展示理念的城址类遗址展示必要性分析我国遗址展示在参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宪章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展示与阐释原则,但由于学科发展起步晚,整体上仍处于重发掘保护、疏于展示的状况,参与主体仍然是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目前遗址展示的讨论大多聚焦于遗址“当前原状价值”和“遗址原貌”的文献研究之间的争论。一般而言,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家学者从遗址真实性的角度出发,倾向于保护与展示遗址的现状价值,从而使得遗址展示更具真实性而无争

13、议,从原则上保障了遗址的真实性。但与此相对应,公众则更倾向于让遗址最初的“辉煌原貌”能直观的展现于面前,这两种对待遗址展示的态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遗址展示诉求的矛盾。遗址历史动态层次展示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大遗址展示把遗址的发展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各个时期的不同状态,如果把遗址的发展历程理解为遗址时间序列性,遗址在各个历史时间段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其空间实物。把遗址本体“现状”展示(遗址第三历史)与遗址“原貌”展示(遗址第一历史)理解为遗址景观的两个空间层次,结合非物质文化及遗址本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历史”的展示,提出“历史动

14、态层次展示”这一遗址展示理念,有效整合遗址现状展示与遗址原初历史“原貌”展示这两个主要层次,包括第三个层次非物质文化所衍生的物化展示,实现遗址多维历史层次综合展示,提升其展示效能(图 3)。基于历史动态层次展示理念的遗址本体复原再现,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可以把复原再现的建筑或者其他景观要素理解为后人为了纪念已经残损或消逝的古迹的“纪念碑”。把这种纪念性的纪念碑界定为遗址中的景观要素进行展示,结合遗址关伟锋等:城址类考古遗址“复原再现”之刍议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1 202315中 彩 页本体周

15、边环境及其他展示辅助设施,提升可读性。3.2 可“复原再现”遗址本体的甄选基于历史动态层次展示的遗址展示理念的核心就是对遗址本体“历史原貌”的复原再现展示。通过对本体的第一历史的展示,增强公众及游客对其历史原貌的直观认知,增加其可读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所有遗址本体都适合进行复原再现展示,并且对复原再现展示“量”和“度”的控制也显得至关重要。怎样在城址类考古遗址中摘选出需要以“复原再现”这种方式进行展示的遗址本体对象便显得有其一定的必要性。甄选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地震、飓风、人为灾害及其他不可抗力而导致其消逝,但有其完整的设计、测绘或者其他图形资料。第二,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

16、或者遗址本体要素,其在遗址展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如西安唐城明德门遗址展示。明德门是隋唐京师长安城的正南门,其“天子五门道”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制度,彰显了国都的重要形象。明德门片区的遗址保护展示如果仅仅靠公众及游客去想象明德门的历史形象,恐怕难于建立其城市的典型景观意象。第三,对于整个遗址区地面几无地面遗存的城址类遗址,可适当摘选进行复原再现。第四,为保留某种建造技艺而复原再现,这种一般就属于“复建、重建”的范畴,目的是纯粹的让工法技艺得到传承。第五,承载大事记的遗址本体复原再现,这种类型的遗址本体往往见证了历史上的特殊事件,如承载的“玄武门之变”事件的大明宫玄武门的复原再现。第六,在当代或者历史时期城址格局中有重要的空间建构作用,如西安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丹凤门作为唐代时期大明宫南大门的重要建筑,同时也是西安城市轴线上继大雁塔、火车站节点以外的第三个重要标识性建筑。4 避免“复建、重建”的复原再现展示设计方法遗址展示中要避免在原址复建之嫌疑,复建的越为相似,亦可理解为造假的成分越大,典型事件如 1999 年包豪斯大学恩格尔教授在距离歌德故居 100 米的地方建起了一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