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40.69KB ,
资源ID:3170698      下载积分:4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31706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_8.3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十年高考).docx)为本站会员(a****2)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_8.3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十年高考).docx

1、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 2024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8.3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考点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1.(2021浙江,6,4分)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M,N分别是A1D,D1B的中点,则()A.直线A1D与直线D1B垂直,直线MN平面ABCDB.直线A1D与直线D1B平行,直线MN平面BDD1B1C.直线A1D与直线D1B相交,直线MN平面ABCDD.直线A1D与直线D1B异面,直线MN平面BDD1B1答案A解题指导: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解决此类问题.解析连接AD1,在正方形ADD1A1中,由M为A1D的中点,可知AD1A1D=

2、M,且M为AD1的中点,AD1A1D.又N为D1B的中点,MNAB.AB平面ABCD,MN平面ABCD,MN平面ABCD.AB平面ADD1A1,A1D平面ADD1A1,ABA1D,ABAD1=A,A1D平面ABD1,A1DD1B.故A正确.2.(2017课标,6,5分)如图,在下列四个正方体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Q为所在棱的中点,则在这四个正方体中,直线AB与平面MNQ不平行的是()答案AB选项中,ABMQ,且AB平面MNQ,MQ平面MNQ,则AB平面MNQ;C选项中,ABMQ,且AB平面MNQ,MQ平面MNQ,则AB平面MNQ;D选项中,ABNQ,且AB平面MNQ,NQ平面M

3、NQ,则AB平面MNQ.故选A.3.(2022北京,17,14分)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CC1B1为正方形,平面BCC1B1平面ABB1A1,AB=BC=2,M,N分别为A1B1,AC的中点.(1)求证:MN平面BCC1B1;(2)再从条件、条件这两个条件中选择一个作为已知,求直线AB与平面BMN所成角的正弦值.条件:ABMN;条件:BM=MN.注:如果选择条件和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解析 (1)证法一:取BC的中点P,连接NP,B1P,则NPAB,且NP=12AB.M是A1B1的中点,A1B1􀱀AB,B1MAB,且B1M=12AB,B1M&#

4、1051712;PN,四边形B1PNM为平行四边形,MNB1P,又B1P平面BCC1B1,MN平面BCC1B1,MN平面BCC1B1.证法二:取AB的中点Q,连接QN,QM,M,N分别是A1B1,AC的中点,QNBC,QMB1B,QN平面BCC1B1,BC平面BCC1B1,QN平面BCC1B1,同理,QM平面BCC1B1,又QMQN=Q,平面MNQ平面BCC1B1,又MN平面MNQ,MN平面BCC1B1.(2)选择条件.侧面BCC1B1为正方形,BCBB1,又平面BCC1B1平面ABB1A1,平面BCC1B1平面ABB1A1=BB1,BC平面BCC1B1,BC平面ABB1A1,BCAB.解法一

5、:由(1)中证法一知MNB1P,又ABMN,ABB1P.BCB1P=P,AB平面BCC1B1.ABBB1.BC,B1B,BA两两垂直.以B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0,0,0),A(0,2,0),N(1,1,0),M(0,1,2),BM=(0,1,2),BN=(1,1,0),AB=(0,-2,0).设平面BMN的法向量为n=(x,y,z),则nBM=0,nBN=0,即y+2z=0,x+y=0,令z=1,得n=(2,-2,1).cos=nAB|n|AB|=432=23,故直线AB与平面BM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解法二:连接MA.易知NQAB,又ABMN,MNNQ=N,AB平面

6、MNQ,ABMQ.结合(1)中证法二知NQMQ.又ABNQ=Q,MQ平面ABN,点M到平面ABN的距离为2.V三棱锥M-ABN=132SABN=1321=23.易知BM=5,BN=2,MN=NQ2+MQ2=5,SBMN=32.设A到平面BMN的距离为h,则VA-BMN=VM-ABN=23,即1332=23,h=43,直线AB与平面BM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32=23.选择条件.侧面BCC1B1为正方形,BCBB1,又平面BCC1B1平面ABB1A1,平面BCC1B1平面ABB1A1=BB1,BC平面BCC1B1,BC平面ABB1A1,BCAB.结合(1)中证法二易知MQNQ.AB=BC=2,NQ

7、=BQ=1.又BM=MN,MQ=MQ,MBQMNQ,MQBQ.BB1,BC,BA两两垂直.解法一(向量法):同选的解法一.解法二(几何法):同选的解法二.4.(2017浙江,19,15分)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AD是以A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AD,CDAD,PC=AD=2DC=2CB,E为PD的中点.(1)证明:CE平面PAB;(2)求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1)证明:如图,设PA中点为F,连接EF,FB.因为E,F分别为PD,PA中点,所以EFAD且EF

8、=12AD.又因为BCAD,BC=12AD,所以EFBC且EF=BC,即四边形BC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EBF,因此CE平面PAB.(2)分别取BC,AD的中点为M,N.连接PN交EF于点Q,连接MQ.因为E,F,N分别是PD,PA,AD的中点,所以Q为EF中点,在平行四边形BCEF中,MQCE.由PA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PNAD.由DCAD,N是AD的中点得BNAD.所以AD平面PBN,由BCAD得BC平面PBN,那么平面PBC平面PBN.过点Q作PB的垂线,垂足为H,连接MH.MH是MQ在平面PBC上的射影,所以QMH是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的角.设CD=1.在PCD中,由PC=2,C

9、D=1,PD=2得CE=2,在PBN中,由PN=BN=1,PB=3得QH=14,在RtMQH中,QH=14,MQ=2,所以sinQMH=28.所以,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是28.方法总结1.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例:求证:l)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在平面内找到一条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m,从而得到l.面面平行的性质:过直线l找到(或作出)一个平面,使得,从而得l.2.求线面角的方法.定义法:作出线面角,解三角形即可.解斜线段、射影、垂线段构成的三角形.例:求AB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其中A.只需求出点B到平面的距离d(通常由等体积法求d),由sin =dAB得结论.最好是画出图形,

10、否则容易出错.5.(2016课标文,19,12分)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DBC,AB=AD=AC=3,P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AB;(2)求四面体N-BCM的体积.解析(1)证明:由已知得AM=23AD=2,取BP的中点T,连接AT,TN,由N为PC中点知TNBC,TN=12BC=2.(3分)又ADBC,故TN􀱀AM,故四边形AMNT为平行四边形,于是MNAT.因为AT平面PAB,MN平面PAB,所以MN平面PAB.(6分)(2)因为PA平面ABCD,N为PC的中点,所以N到平面ABCD的

11、距离为12PA.(9分)取BC的中点E,连接AE.由AB=AC=3得AEBC,AE=AB2BE2=5.由AMBC得M到BC的距离为5,故SBCM=1245=25.所以四面体N-BCM的体积VN-BCM=13SBCMPA2=453.(12分)评析本题考查了线面平行的判定,考查了三棱锥的体积,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线段的中点问题一般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求解.6.(2015课标文,19,12分)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16,BC=10,AA1=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D1F=4.过点E,F的平面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1)在图中画出这个正

12、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2)求平面把该长方体分成的两部分体积的比值.解析(1)交线围成的正方形EHGF如图:(2)作EMAB,垂足为M,则AM=A1E=4,EB1=12,EM=AA1=8.因为EHGF为正方形,所以EH=EF=BC=10.于是MH=EH2EM2=6,AH=10,HB=6.因为长方体被平面分成两个高为10的直棱柱,所以其体积的比值为9779也正确.7.(2014课标文,18,12分)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1)证明:PB平面AEC;(2)设AP=1,AD=3,三棱锥P-ABD的体积V=34,求A到平面PBC的距离.

13、解析(1)证明:设BD与AC的交点为O,连接EO.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O为BD的中点.又E为PD的中点,所以EOPB.EO平面AEC,PB平面AEC,所以PB平面AEC.(2)V=16PAABAD=36AB.又V=34,所以AB=32,所以PB=AB2+PA2=132.作AHPB交PB于H.由题设知BC平面PAB,因为AH平面PAB,所以BCAH,又BCBP=B,故AH平面PBC.又AH=PAABPB=31313,所以A到平面PBC的距离为31313.思路分析(1)由线线平行证出线面平行;(2)首先由题设求出AB,然后过A作AHPB于H,证明AH就是A到平面PBC的距离,通过解三角形求解即

14、可.8.(2014安徽,19,13分)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8的正方形,四条侧棱长均为217,点G,E,F,H分别是棱PB,AB,CD,PC上共面的四点,平面GEFH平面ABCD,BC平面GEFH.(1)证明:GHEF;(2)若EB=2,求四边形GEFH的面积.解析(1)证明:因为BC平面GEFH,BC平面PBC,且平面PBC平面GEFH=GH,所以GHBC.同理可证EFBC,因此GHEF.(2)连接AC,BD交于点O,BD交EF于点K,连接OP,GK.因为PA=PC,O是AC的中点,所以POAC,同理可得POBD.又BDAC=O,且AC,BD都在底面内,所以PO底面ABCD.

15、又因为平面GEFH平面ABCD,且PO平面GEFH,所以PO平面GEFH.因为平面PBD平面GEFH=GK,所以POGK,且GK底面ABCD,从而GKEF.所以GK是梯形GEFH的高.由AB=8,EB=2得EBAB=KBDB=14,从而KB=14DB=12OB,即K为OB的中点.再由POGK得GK=12PO,即G是PB的中点,且GH=12BC=4.由已知可得OB=42,PO=PB2OB2=6832=6,所以GK=3.故四边形GEFH的面积S=GH+EF2GK=4+823=18.评析本题考查线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解题时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

16、.(2013课标文,18,12分)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是AB,BB1的中点.(1)证明:BC1平面A1CD;(2)设AA1=AC=CB=2,AB=22,求三棱锥C-A1DE的体积.解析(1)证明:连接AC1交A1C于点F,则F为AC1中点.由D是AB中点,连接DF,则BC1DF.因为DF平面A1CD,BC1平面A1CD,所以BC1平面A1CD.(2)因为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AA1CD.由已知AC=CB,D为AB的中点,所以CDAB.又AA1AB=A,于是CD平面ABB1A1.由AA1=AC=CB=2,AB=22得ACB=90,CD=2,A1D=6,D

17、E=3,A1E=3,故A1D2+DE2=A1E2,即DEA1D.所以VCA1DE=1312632=1.思路分析(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在平面A1CD内找出一条直线与直线BC1平行即可;(2)先证明CD平面ABB1A1,再根据题目给的条件算出三棱锥C-A1DE的高和底面面积,利用三棱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即可.一题多解证明第(1)问时,也可以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即:取A1B1的中点G,连接C1G,GB,因为GBA1D,C1GCD,C1G平面GBC1,GB平面GBC1,且C1GGB=G,A1D平面A1CD,CD平面A1CD,A1DCD=D,所以平面GBC1平面A1CD.又BC1平面GBC1,所以BC1平面A1CD.第 11 页 共 11 页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