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新高考专用,必备知识6文言虚词,清单1018个文言虚词例析1.而r(1)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转折,可译为“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人而不仁,如礼何?(十二章)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表目的,相当于“来
2、”,也可不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代词,你,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庖丁解牛)既而:不久,紧接着。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口技),2.何h(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归去来兮辞(并序)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有”。A.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B.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何如、奈何:表示疑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A.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何以:“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A.臣舍人相如止臣
4、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无何:不久,没多久。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何乃: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h(1)助词表一般疑问,相当于“吗”“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表反问,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感叹,相当于“啊”“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用在句中,表停顿。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飘飘
5、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2)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比较,可译为“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4.乃ni(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表条件,可译为“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表判断,
6、可译为“是,原来是”。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乃尔:就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q(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不加“的”)。方其破荆州。(赤壁赋)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我(自己)。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
7、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表婉商或希望语气,译为“还是”。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表选择,相当于“还是”“或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A.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
8、弥章。(离骚)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6.且qi(1)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表递进,而且,况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表让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副词暂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将要,快要。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犹且:尚且,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9、焉。(师说),7.若ru(1)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表近指。这,这样,如此。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2)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表另提一件事情,相当于“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3)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4)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至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8.所su(1)助词,放在动词前面,
10、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固定结构,“为”和“所”呼应,构成“为所”“为所”的格式,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9.为wi/wi用作助词、动词及表示被动的介词时读wi,其余均读wi。(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为之奈何?(鸿门宴)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给,替。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表示动作、行为
11、的原因。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译为“被”。,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2)句末语气助词,表一般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焉yn(1)代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2)助词用在句末,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意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12、,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4)连词,乃,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11.也y助词表判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叹。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13、表示一般疑问语气,译为“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在句中,表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12.以y(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B.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在”“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2)
14、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表承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表因果。因为。A.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目的。以便,来,用来。A.作师说以贻之。(师说)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表修饰,可译为“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3)助词:与“来、往、前、后、左、右”等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4)副词,同“已”,已经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15、(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以故:表原因,相当于“因此”。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以为:认为,把当作。A.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有以、无以: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没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13.因yn(1)介词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趁机,由此,趁此。A.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通过,经由。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2)
16、连词,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因笑谓迈曰。(石钟山记),14.于y(1)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可译为“在”“到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从”“由”“自”“在”“到”。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向”“与”“同”“对”“对于”“给”。,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用在形容词后面,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可译为“比”。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
17、壁赋)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2)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无衣),15.与y/y(1)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等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2)连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并列,可译为“和”“跟”“同”或仍作“与”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3)语气词,读y,用在句末,表一般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齐桓晋文之事)(4)复音虚词孰与:表比较、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16.则z(1)连词表顺承关系,一般用来
18、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那么”等或随上下文灵活译出。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反而”“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表肯定,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7.者zh(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19、石。(马说)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2)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并序)用在数词后,指代事物。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在否定词后,有假设语气,可译为“的话”。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18.之zh(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代事,代物。一般作宾语。A.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B.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些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2)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的标志。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B.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