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1、理论分析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的异同点,在生物样品制备中常用的离心机(至少三个)2、图解什么是液膜控制与气膜控制,各自的强化途径?3、精馏过程相对挥发度的意义 计算题 1、在一塔径为 1m的常压逆流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含溶质 5%(体积%)混合气中的溶质,已知混合气的处理量为 125kmol/h,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1.2x,气相体积传质总系数为 180kmol/m3.h,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1.5 倍,要求回收率达到 95%。试求:(按低浓气体吸收)(1)吸收剂出塔浓度;(2)完成上述任务所需的填料层的高度;(3)若在以上填料层基础上加高 2m,其它条件不变,问回收率可达到
2、多少?2、实验室用一片A=0.05m2的滤叶进行恒压过滤实验。过滤压差为 66K pa,当过滤时间为300s时,获得滤液 400ml,过滤时间为 900s时,共获得滤液 800ml。(1)写出此条件下的过滤方程。(2)在过滤 900s 后,用 300ml 水洗涤。洗涤压差与过滤压差相同,洗涤液粘度与滤液粘度相同,计算所需的洗涤时间。 1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一、参考书 1 McCabe W L,Smith J C 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第六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贾绍义等编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2001 3 谭天恩等编.化工原理(上册、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4 王志魁编化工原理(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5 丛德滋等编化工原理详解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柴诚敬等编化工流体力学与传热.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二、课程教育目标 1、要求学生具有工程观点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化工单元操作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正确运用工程图表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经济观点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过程分解法、试差计算法和图解计算法等,使学生具备在不同场合选用不同方法处理工程
4、问题的能力;3、要求学生具有从过程的基本原理出发,观察、分析、综合、归纳众多影响因素,从中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三、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非均相分离 1、.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非均相颗粒床层的特性;流体通过颗粒层的压降数学模型法;过滤原理与设备;过滤速率、推动力和阻力的概念过滤速率工程处理方法;过滤基本方程及应用;过滤常数;恒压过滤与恒速过滤;板框过滤机性能分析与计算;加压叶滤机性能分析与计算;回转真空过滤机性能分析与计算;加快过滤速率的途径。2.颗粒的沉降 沉降原理;流体对颗粒运动的阻力;球形颗粒的曳力系数与斯托克斯定律;
5、自由沉降过程;重力沉降速度;重力沉降设备;离心沉降速度;离心沉降设备(旋风分离器性能分析);3、流态化 固体流态化概念;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流化曲线与流化床特征;起始流化速度与带出速度。(二)汽液均相分离原理 1、扩散与单相传质 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气相和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等摩尔反向扩散、单向扩散);扩散系数及其影响因素;涡流扩散与对流传质;相内传质速率方程与传质分系数。2、相际传质 双膜理论;相际传质速率方程与总传质系数;传质推动力与传质系数的关系传质速率的工程处理方法;吸收过程传质阻力分析及控制质阻。2(三)气体吸收 1.气体吸收概述与气液相平衡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亨利定律;温度、
6、压力对相平衡的影响;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2、低浓度气体吸收(解吸)的计算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传质速率与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吸收过程设计中参数的选择;最小液气比;塔内返混的影响);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计算方法及吸收过程的强化);板式吸收塔计算。(四)液体蒸馏 1、液体蒸馏的气液相平衡 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拉乌尔定律、相图及相平衡曲线;泡点及露点的计算;相对挥发度;2、双组分精馏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全塔物料衡算;恒摩尔流假定;理论板及板效率;加料板过程分析;精馏段与提馏段操作方程。理论塔板的逐板计算法及图解法;回流比影响及选择;全回
7、流及最少理论板数;最小回流比;进料热状况影响及选择;实际塔板与全塔效率。3、间歇精馏与特殊精馏 间歇精馏的特点;恒回流比操作与恒馏出液组成操作;恒沸精馏的原理及应用;萃取精馏的原理及应用;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比较。执笔人:苏海佳 2005 年 3 月 12 日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课程编号请不要填写课程编号请不要填写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开课学期:秋 总 学 时:64 学时(其中理论课 64 学时。)总 学 分:4 预修课程(编号):生物工程概论、细胞生物学
8、、生物化学 并修课程(编号):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生长、遗传变异、生态、传染免疫以及应用等,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建议教材: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2 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5 参 考 书:1、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0,5 2、俞大绂、李季伦.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4、盛祖嘉.微生物遗传
9、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Madigan M T et al.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9/e,Prentice Hall,1999 7、Pelczar M J.Microbiology,McGraw-Hill,Inc.1993 8、Prescott L M et al.Microbiology ,4th Ed.WCB McGraw-Hill,1999 二、课程教育目标 二、课程教育目标 1、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标要求 通过课堂讲授、教学录象以及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
10、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最新进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2、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微生物学观念和具有一定的处理微生物学方面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独立阅读有关参考书及文献资料并理解其主要内容。3、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方面的目标要求 通过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讲授,使学生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通过典型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
11、容与要求(含学时分配)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含学时分配)绪论(6 学时)绪论(6 学时)第1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微生物一般定义,在生物界地位及生物分界系统和微生物进化。微生物学研究对象。第2节 微生物特点(五大特点)第3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发现、创立和发展)第4节 微生物学的应用 第5节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6节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 分类单位:种的概念,种以上及种以下分类单位。分类依据:形态、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特征以及生态学、血清学反应等。分类鉴定方法:经典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和分子与遗传分类法。分类系统。基本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微生物定义、生物分界、微生物特点 2、分类单位与分
12、类依据 二、熟悉的内容 1、微生物发展简史 2、经典分类法与数值分类法 三、了解的内容 1、分子与遗传分类法及分类系统 第一章 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12 学时)第一章 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12 学时)第1节 原核微生物 细菌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繁殖及群体(菌落)形态;一些常见常用细菌。放线菌特征及分类。蓝细菌简介。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简介。第2节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生活史及菌落特征;一些常见常用酵母菌、霉菌;原核与真核微生物比较。第3节 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化学组成、形态构造、分类及繁殖方式;噬菌体结构、繁殖、检查及防治;亚病毒简介。基本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3、1.细菌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繁殖及群体形态。2.放线菌特征及分类。3.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4.原核与真核微生物比较。5.病毒化学组成与形态构造;噬菌体结构、繁殖。二、熟悉的内容:1.一些常见常用细菌、酵母、霉菌、及酵母菌、霉菌生活史。2.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3.噬菌体检查及防治。三、了解的内容:蓝细菌,病毒分类和亚病毒。第二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 学时)第二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 学时)第1节 微生物的营养需要 微生物的细胞化学组成,营养要素来源与功能。第2节 微生物营养类型 自养与异养微生物。第3节 营养物的吸收 单纯与促进扩散、主动运输与基团转位;
14、代谢物分泌。第4节 培养基 培养基配制原则、种类。基本要求 一 掌握的内容:1.微生物的细胞化学组成,营养要素来源与功能 2.单纯与促进扩散、主动运输与基团转位.3.培养基配制原则、种类 二 熟悉的内容:营养类型 三 了解内容:代谢物分泌 第三章 微生物代谢与发酵(14 学时)第三章 微生物代谢与发酵(14 学时)第1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基质脱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由丙酮酸出发的发酵类型;微生物的呼吸类型。第2节 微生物的自养代谢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及种类;光能自养微生物及光合作用;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第3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
15、;烃类化合物分解,第4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生物合成三要素及其产生;固氮微生物及生物固氮机制;肽聚糖合成与氨基酸合成。第5节 微生物次生代谢 次生代谢概念及次生代谢产品。第6节 微生物代谢调控 代谢调控机制、类型及应用。基本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基质脱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2.由丙酮酸出发的发酵类型.3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物;光能自养微生物及光合作用.4.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5.生物合成三要素,生物固氮.6 肽聚糖合成与氨基酸合成.7 代谢调控机制及应用.二.熟悉的内容 1.微生物的呼吸类型;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2.次生代谢概念.三.了解的内容 1
16、.烃类化合物分解;次生代谢产品.第四章 微生物生长(4 学时)第四章 微生物生长(4 学时)第1节 微生物的发育周期 发育周期概念,发育周期中细胞学上变化,细胞分化现象。第2节 微生物生长测定 纯培养分离的方法,生长测定方法。第3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连续培养与同步生长。第4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影响 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辐射、干燥、渗透压等因素对生长影响;微生物培养法。第5节 灭菌与消毒(有害微生物控制)灭菌,消毒概念,各种灭菌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常用消毒剂、化学疗剂作用与微生物抗药性。基本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发育的周期概念。2.纯培养分离的方法.生长测定及
17、群体生长规律 3.温度,PH 对生长影响;灭菌,消毒概念,各种灭菌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二.熟悉的内容 1.发育周期中细胞学上变化。2.微生物连续培养与同步生长;氧化还原电位、干燥等因素对生长影响.3.常用消毒剂、化学疗剂作用与抗药性 三.了解的内容 1.细胞分化现象,微生物培养法 第五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12 学时)第五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12 学时)第1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变异概念,三个经典证明实验及遗传物质在细胞中存在水平。第2节 基因突变 类型、特点及自发性与不对应性证明;基因突变机制;紫外线对 DNA 损伤及其修复。第3节 突变与育种 菌种分离筛选;自发突变与育种;诱
18、变育种;营养缺陷型和抗性突变株筛选。第4节 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准性生殖);基因工程概念、一般步骤及应用。第5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 衰退防止、复壮措施与菌种保藏方法。基本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遗传变异概念,三个经典证明实验及遗传物质在细胞中存在水平.2.基因突变类型特点机制及自发性与不对应性证明.3.诱变育种.4.原核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二.熟悉的内容 1.紫外线对 DNA 损伤及其修复.2.菌种分离筛选;自发突变与育种;营养缺陷型和抗性突变株筛选.3.基因工程概念和一般步骤.4.菌种的衰退,
19、复壮与保藏.三.了解的内容 1.基因工程应用;菌种保藏机构 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保护(4 学时)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保护(4 学时)第1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生物体内正常菌群,土壤、空气、水及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极端环境微生物。第2节 微生物间及与其它生物间相互关系 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关系。第3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 微生物在碳素、氮素、硫素和磷循环中作用及细菌冶金。第4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水污染源及指标,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处理法,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法。基本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生物体内正常菌群,土壤,空气,水中微生
20、物分布 2.微生物间及它生物间的互生关系 3.碳素与氮素循环.4.水污染源及指标和污水的微生物处理法 二.熟悉的内容 1.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共生与寄生关系 2.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作用 3.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及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 三.了解的内容 1.极端环境微生物,拮抗与捕食关系.2.细菌冶金.磷的循环;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法 第七章 传染与免疫(8 学时)第七章 传染与免疫(8 学时)第1节 传染 传染与传染病及决定传染的因素;传染的可能结局。第2节 非特异性免疫 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及作用和正常体液中抗微生物因素。第3节 特异性免疫 参与特异性免疫组织,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
21、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抗原定义,种类和性质及微生物抗原结构;抗体定义、种类、结构、形成一般规律与形成机理。第4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特点及反应组成;主要抗原抗体反应(凝集、沉淀、补体结合反应);现代免疫标记技术。第5节 免疫病理(变态反应)概念与类型。第6节 生物制品 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基本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传染与传染病及决定传染的因素 2.吞噬细胞及作用和正常体液中抗微生物因素 3.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抗原定义,种类和性质;抗体定义种类和结构 4.抗原抗体反应一般特点及主要抗原抗体反应 二.熟悉的内容 1.传染的可能结局和有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2.参与
22、特异性免疫组织.3.变态反应概念 三.了解的内容 1.抗原抗体反应 2.变态反应类型 3.生物制品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见“微生物学实验”)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见“微生物学实验”)五、作业 五、作业 每章布置和收交作业,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 10%。六、考核方式 六、考核方式 学生可以携带一张备考纸(双面 A4)参加阶段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答题必须独立完成,任何作弊行为将导致提请学校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处理。期中和期末前各有一次 40 分钟的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期末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具体考试时间至少提前 1 周通知学生。七、成绩评定 七、成绩评定 课程总成绩
23、依据下列权重评定:作业占 10%;阶段测验占 5%;期中考试占 15%;期末考试占 70%。八、必要的说明八、必要的说明 1、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大纲中将基本要求分为三级:掌握的内容属最高要求。对这些内容要求学生透彻地弄清楚并能熟练地应用。熟悉的内容属一般要求。学生应弄清楚这些内容中有关的原理、方法及适应条件并能用以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了解的内容属较低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的现象、原理、方法及应用。2、根据本课程对先修课的要求及后续课程,本课程宜放在第三学年开设。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与实验课紧密结合,在开设本课程同时,应安排进行实验课并做好协调,使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3、
24、本课程最小教学时数为 64 学时(不含实验课)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4、本课程命题要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客观性与主观性试题要有合适的比例,要逐步采用试题库统一命题。生化反应工程考试大纲 生化反应工程考试大纲 指定参考书:生物反应工程,戚以政、夏杰编著,化学工程出版社,2004 年。1绪论 简要介绍生化反应过程的任务、特点和分类;了解生化工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简要介绍均相酶催化反应的基本特征;重点学习简单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反应机理和推导;学习有抑制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类型和特点;了解复杂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种类和特征;学习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
25、素和动力学表达方式;简要介绍酶的失活类型和动力学的形式;3固定化酶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 简要介绍固定化酶催化的动力学特征、酶的固定化对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重点学习外扩散限传质速率的动力学机理描述与推导、外扩散速率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限制效应动力学表示形式;了解外扩散效应与化学抑制同时存在时的动力学特征;简单介绍内扩散限制效应;重点学习微孔内反应组分浓度分布的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内扩散有效因子的应用;学习内外扩散同时存在时的限制效应;了解扩散影响下的表观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形式与固定化酶稳定性的动力学变化;4细胞反应过程动力学 简单介绍细胞反应过程的主要特征、细胞反应过程计量学和
26、细胞反应动力学的描述方法;重点学习无抑制细胞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Monod 方程、细胞浓度对其比生长速率的影响、分批培养时的细胞生长动力学;重点学习基质消耗和产物生成动力学的类型和表达方程以及应用范围;学习细胞热死亡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推导;了解细胞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估算方法;5生化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 简单介绍生化反应器的类型和基本设计方程;重点介绍间歇操作搅拌槽式反应器反应时间的计算方法、反应器有效容积的确定和间歇反应过程的优化方法与实现;重点介绍连续操作搅拌槽式反应器的全混流模型和单级 CSTR 设计关系式,并推导得到应用于酶催化反应和细胞反应时的动力学方程形式;重点学习带有细胞循环的单级
27、CSTR 和多级 CSTR 串联的生物反应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和应用;学习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和动力学方程的推导;6生化反应器的传递特性 简要介绍发酵介质的流变特性、氧的传质反应模型、机械搅拌槽式反应器的传递特性;7生化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与放大 简单介绍生物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生化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生化反应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生化反应器的放大;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 1、根据产生抑制的机理的不同,酶催化反应的可逆抑制可以分为竞争性抑制、抑制、抑制和混合型抑制。2、某酶催化反应的Km为 4.7105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 22mol/(Lmin),底物浓度为 2104mol/L,
28、抑制剂浓度为 5104mol/L,KI3104mol/L,那么当抑制剂为非竞争性抑制时反应速率为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列表说明 BSTR、CSTR 和 CPFR 的不同之处。三、计算题三、计算题 一存在竞争性抑制的酶催化反应,已知Km=2.810-4mol/L KI=210-5mol/L,当底物浓度为 1.510-3mol/L时,若抑制百分率为 75,求此时竞争性抑制剂的浓度。05 级研究生生物化学复试大纲级研究生生物化学复试大纲 本着基础与前沿并重,理论与实验并重,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生化原理的灵活运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大分子结构及相互关系 2.结构与功能的
29、关系 3.代谢的主要途径及调控 4.实验原理与设计 5.最新研究进展(比例不超 15%)05 级研究生生物化学复试样题级研究生生物化学复试样题 一、名词解释 蛋白质折叠(Protein folding),ribozyme 二、二、简答题 1.简述琼脂糖电泳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区别 三、三、分析讨论题 1.正常菌株中某酶由 4 亚基组成,具有催化活性,其突变株丧失了催化活性,试分析可能的原因。2.下面文章摘自刊物,试评论其中蕴含的生化原理及研究手段。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试题 考号:姓名:成绩:一、请设计一个实验区分 E.coli 和 Staphylococcus aureus,简述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15 分)二、从细胞结构、形态、菌落、繁殖等方面比较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和 Bacillus subtilis。(15 分)三、试述淀粉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的代谢过程,写出主要代谢过程及涉及到的主要微生物,并说明有氧和无氧分解过程有何不同。(20 分)四、根据所需碳源、能源及呼吸所用电子供体,举出代表菌说明微生物四种不同的营养类型。(15 分)五、微生物基因重组形式有哪几种,试述其定义,并对这些重组形式进行比较。(20 分)六、试举出三种在菌种分类与鉴定中常用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并简述其应用原理和意义。(1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