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4.90MB ,
资源ID:3277630      下载积分:11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32776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山大学考研真题—888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单考)2005.doc)为本站会员(a****2)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山大学考研真题—888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单考)2005.doc

1、中山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401科目名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单考)考试时间:1月23日下午2005年单考经济学试题一、 名词解释(20分)1需求的交叉弹性2消费者剩余3摩擦性失业4自动稳定器二、简答(60分)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的关系。2在完全竞争及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长期的产量和价格的均衡条件分别是什么?3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如何确定?4货币中性5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含义6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三、计算(30分)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已知生产要素A、B、C的边际实物产量分别是12、8、6单位,其价格分别是6、4、1美元,厂商要获得最大利润,他

2、们出售商品所得到的价格应是多少?2在一个封闭经济乘数模型中,(1)计算政府支出乘数和(定量)税收乘数,哪一个乘数更大?(2)如果政府采取平衡预算政策:,则均衡产出水平变动(3)解释上述结论的形成机理。四、论述(40分)1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2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说明“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中山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401科目名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单考)考试时间:1月23日下午2005年单考经济学试题二、 名词解释(20分)1需求的交叉弹性: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相关商

3、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百分比之比。它被用来测度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另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的相对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交叉弹性系数的性质如下:(1)当,X与Y两种产品间有替代关系。例如,大米与面粉,米价的上升会引起面粉消费量的增加。(2)当时,X与Y两种产品间有互补关系。例如,汽车与汽油,汽油价格的上升将引起汽车消费量的减少。(3)当时,X与Y两种产品间无关系。例如,鸡蛋与灯泡即是两种无关的产品,鸡蛋价格的变化对灯泡的消费量无影响。2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它被用以测度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

4、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总的净收益。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具体地看,在图中,需求曲线以反需求函数的形式Pd=f(Q)给出,它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假定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为P0,消费者的购买量为Q0。那么,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可以推断,在产量零到Q0区间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表示消费者为购买Q0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即相当于图中的面积OABQ0;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等于市场价格P0乘以购买量Q0,即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面积OP0BQ0。这两块面积的差额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消费者剩余。图33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5、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令反需求函数为Pd=f(Q),价格为这P0时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0,则消费者剩余为: 3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改变工作,需要对新的工作机会进行寻找和选择而形成的短期性失业。在市场经济中,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些企业因产品不适应新的需求而倒闭,一些工作机会也因此消失,而适应新的需求的企业或工作机会不断产生。因此,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劳动者也像其他资源一样需要在市场上实现重新配置。由于劳动力的重新配置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对新的工作机会进行寻找、比较、选择、尝试等,因而劳动者在这一较短时间里就处于失业状态。由于这种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摩擦性失业并不影响充分就业

6、。当充分就业实现时,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通常也不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目标。但是,政府的人力政策或劳动力市场改善政策,会通过提高信息质量和降低寻找成本而有助于降低摩擦性失业。4自动稳定器:指现代财政制度和储蓄制度所具有的一种自动减轻宏观经济波动和价格波动的稳定功能或自动调节机制。这种功能来自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1)自动改变税收。在市场经济国家,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基本是累进税。在经济衰退出现以后,个人和企业的收入下降,这时即使不改变个人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征收的所得税额也会自动下降;相反,在经济高涨时个人与企业的收入上升,征收的所得税额相应地自动增加。这种情

7、况同政府在“反周期政策”中所采取的衰退时减税、退税和免税,高涨时增税的作用相似,都能缓和经济波动。(2)自动改变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在经济衰退时,失业工人增多,政府失业补助金发放量增加;当失业工人找到工作时,补助金随即停发。在经济高涨时,作为失业补助金来源的税收大量增加,失业准备基金不断增长,而失业补助支出全面下降。失业补助金可以使人们获得一定收入,有利于维持消费数量和减缓经济的下降。另外,其他主要福利项目也同样会产生类似的稳定作用。(3)自动改变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这类属于私人部门的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衰退时公司利润减少,经济高涨时公司利润增长。但公司一般都有维持股息相对稳定

8、的习惯,所以总会保留一部分利润用于发放股息。个人一般为维持原有生活标准,常把增加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不测,这种行为也有助于缓和经济波动。当然,财政制度和储蓄制度的这种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减小经济波幅,而不会改变经济波动。它只是一个配角,必须配合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才能起到较好的稳定作用。二、简答(60分)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的关系。答:(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指:技术条件不变,其他投入要素不变,只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则边际效益会经历一个由递增到不变到递减的过程。(2)规模收益递增原理的含义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产出的增加将

9、大于这一比例。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的前提条件是不同的。设生产函数是Y=f(C。L)(Y表示产量,C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那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在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不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连续增加的前提下发生的规律,而规模收益递增则是在两种生产要素按原比例同时增加时所发生的现象。规模收益递增不是扩大生产规模后必然发生的现象。如果在扩大生产规模以后没有实行更为合理的分工和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不一定发生。 而边际收益递减是一个规

10、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只要一种生产要素不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连续增加,这种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另一方面,两者也是有联系的,并不矛盾:假设我们仅仅增加“经营的规模”,这就是说,在同一时候以同样的比例来增加一切的生产要素。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当你把所有的投入量加倍时,你将能够以一种不同的,更有效的方式经营工厂,从而在实际上使你的产出量增加比1倍还多,这一现象叫做规模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是涉及某些生产要素变动而某些要素不变的情况。因此,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无矛盾之处。虽然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发挥作用,但是并不能组织规模收益递增现象的出现。只有当产品的数量多得值得设置相当庞

11、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如果只要生产几门大炮,那么,用手工制造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具有生产数千门大炮的资源,到么,在一开始就设计专门的设备和工厂以便减少生产许多大炮的劳动成本,这就是合算的。2在完全竞争及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长期的产量和价格的均衡条件分别是什么?答:(1)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产量和价格的均衡条件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生产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原则。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对

12、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首先,我们分析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下面利用图加以说明。在图中,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为P0。在P0。的价格水平,厂商应该选择哪一个生产规模,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呢?在短期内,假定厂商已拥有的生产规模以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表示。由于在短期内生产规模是给定的,所以,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进行生产。根据MR=SMC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为Q1,所获得的利润为图中较小的那一块阴影部分的面积FP0E1G。而在长期内,情况就不相同了。在长期内,根据MR=LMC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和SMC2曲线所代表的最

13、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优产量为Q2,所获得的利润为图中较大的那一块阴影部分的面积HP0E2I。很清楚,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更大的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更大的利润。图 长期生产中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其次,我们分析厂商在长期生产中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决策及其对单个厂商利润的影响。以图来说明。图 厂商进人或退出行业厂商在长期生产中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的调整,生产要素总是会流向能获得更大利润的行业,也总是会从亏损的行业退出。正是行业之间生产要素的这种调整,使得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的利润为零。具体地说,如果开始时的市

14、场价格较高为P1,根据MR=L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厂商选择的产量为Q1,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此时,厂商获得利润,这便会吸引一部分厂商进入到该行业生产中来。随着行业内厂商数量的逐步增加,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逐步下降,相应地,单个厂商的利润就会逐步减少。只有当市场价格水平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减少为零时,新厂商的进入才会停止。相反,如果市场价格较低为P3时,则厂商选择的产量为Q3,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3曲线和SMC3曲线所代表。此时,厂商是亏损的,这使得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退出该行业的生产。随着行业内厂商数量的逐步减少,市场的产品供

15、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逐步上升。相应地,单个厂商的亏损就会减少。只有当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即利润为零时,原有厂商的退出才会停止。总之,不管是新厂商的默”设鹃厂商的退出,最后,这种调整一定会使市场价格总之,不管是新厂商的进入,还是原有厂商的退出,最后,这种调整一定会使市场价格达到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的水平,即图中的价格水平P2。在这一价格水平,行业内的每个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但都实现了正常利润。于是,厂商失去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动力,行业内的每个厂商都实现了长期均衡。图中的E2点是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在厂商的长期均衡点E2,LAC曲线达最低点,相应的LMC曲线经

16、过该点;厂商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切于该点;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2曲线相切于该点,相应的SMC2曲线经过该点。总之,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这时,生产的平均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最后,我们得到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LACSAC 式中,MR=AR=P。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2)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长期产量和价格的均衡条件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或退出生产集团。这就意味着,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

17、相切。简单地看,这些情况与完全竞争厂商是相似的。但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是两条向右下方斜的需求曲线,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及其状态具有本身的特点。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图来说明。在图(a),假定代表性企业开始时在I点上经营。在I点所对应的产量Q1上,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企业的边际收益MR曲线、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相交于E1点,即存在均衡点E1;d曲线和D曲线相交于I点,即市场供求相等;企业获得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图 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企业的长期均衡由于生产集团内存在着利润,新的厂商就会

18、被吸引进来。随着生产集团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在市场需求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销售份额就会减少。相应地,代表性企业的D曲线便向左下方平移(如图(a)中左边的箭头所示),从而使企业原有的均衡点E1的位置受到扰动。当企业为建立新的均衡而降低价格时,d曲线便沿着D曲线也向左下方平移(如图(a)中箭头所示)。这种D曲线和d曲线的不断地向左下方的移动过程,一直要持续到不再有新厂商加入为止。也就是说,一直要持续到生产集团内的每个厂商的利润为零为止。最后,厂商在图(b)中的E2点实现长期均衡。在代表性企业的长期均衡产量上,SAC2曲线和SMC2曲线表示生产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MR曲线、LMC曲线

19、和SMC2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均衡点E2,即有MR=LMC=SMC;d曲线与LAC曲线相切于LAC曲线与SAC2曲线的切点J,即有AR=LAC=SAC,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D曲线与d曲线也相交于J点,即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相等。以上分析了代表性企业由盈利到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至于代表性企业由亏损到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其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表现为生产集团内一部分原有厂商退出的一个相反的过程而巳。总而言之,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在长期的均衡产量上,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且存在一个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交点。3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如何确定?答:(1)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又称“

20、公共产品”、“公共品”,指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国防、海上导航用的灯塔,就是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搭便车问题”。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搭便车问题”意味着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2)公共物品最优产量的确定与私人物品最优产量的确定不同(参见图(a)。图(b)现实

21、了公共物品最优产量的确定。假定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已知的,为DA和DB,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为S。如何从个人的需求曲线形成市场的需求曲线的关键之处在于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而是它们的垂直相加。之所以是如此,原因在于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竞争特点。由于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每个消费者消费的都是同一个商品总量,因而每一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另一方面,对这个总消费量所支付的全部价格,却是所有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的总和。例如,设公共物品的数量为图(b)中的R,消费者A和B的消费量于是都是R。当A和B的消费量均为R时,他们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按各自的需求曲线分别为L和

22、N。因此,当消费量为R时,消费者A和B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之和就是L+N=T。有了公共物品的市场供求曲线,则公共物品的均衡数量即可决定,这就是市场供求曲线交点所指示的R。实际上,这个均衡数量R也代表着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要解释这一点并不困难。当公共物品数量为R时,根据供给曲线,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T,而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曲线,A和B的边际利益分别为L和N,从而总的社会的边际利益为L+N=T。于是,边际的社会利益等于边际成本,公共物品数量达到最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物品的最优标准与私人物品的最优标准不完全相同。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

23、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利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这个区别仍然是根源于是否具有消费的竞争性这个基本特点。4货币中性。答:货币中性是指在长期中,货币供应量的一次性、一定百分比的上升,将被价格水平相同比例的上升所抵消,从而使实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其他所有经济变量保持不变。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币的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

24、所谓的“货币面纱论”。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我们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个方程式却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即国民收入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k(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收入或实际国民收入的比例系数)或

25、V(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单位名义货币余额的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中性论的另一理论支柱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他认为经济本身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如果一种商品出现超额供给,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暂时的不均衡将通过自发的价格调整而迅速消除,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添加一个特殊的商品而已,利息只是这个特殊商品的“价格”,货币均衡的实现和利率的决定过程,同其他任何商品供求均衡及价格的决定过程是一样的,它的存在既无助于也不妨碍经济的全面

26、均衡,货币对经济是“中性”的。帕廷金试图将古典学派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结合在一起。他提出了实际货币余额这一概念,并认为个人的实际货币余额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常量,通过这一概念,他将货币变化引入了一般均衡分析。在一般均衡已达到的情况下,假使MSP的水平一定,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一倍,那么实际货币余额水平也将随之上涨一倍,由此必然造成对物品的过度需求,由于是在充分就业水平之上,过度需求必然造成价格水平上涨,只有价格水平也上涨一倍,实际货币余额水平方能恢复常态,这时,商品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没有受绝对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实际部门也就不会作出调整。所以货币是中性的。(2)新古典学派的货币

27、中性论。新古典学派认可货币中性完全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由于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就会考虑到过去的失误,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改预期,以便在今后的行为决策中成功地消除那些引起预期失误的规律;而由于市场是可以出清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当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到商品价格低到使消费者愿意购买时为止;当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工资就会降低,直到工资低到使厂商愿意为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为止。这样,政府的经济政策,不管是被人们所预期到的,还是没有被人们预期到的,都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真正的影响。具体来说,已经被人们准确预期到的经济政

28、策,只要他们希望维持原先的经济地位,就必然会采取措施设法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从而使这些政策无效。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通过从理论上解释现实经济中的产出波动来证实其上述货币中性论的观点。其中,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建立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冲击即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源,而货币供给的冲击之所以会引起经济波动,原因在于经济当事人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由此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总之,按照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而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不能随时获得有关市场的充

29、分信息。然而,事实上,在西方国家,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指数通常是定期公布的,公众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可以很迅速地得到每月、甚至每周的有关信息,因此,上述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以罗伯特巴罗、基德兰德、爱得华普雷斯科特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古典经济学家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他们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并非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这些实际因素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如私人或政府需求或偏好的随機变化;也可能来自供给方面,如生产率的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函数的变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波动。由于这一模型主要根据实际因素来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所以一般称之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显而易见,第二代新

30、古典学派是通过完全撇开货币因素来论证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从而得出货币政策无效和货币中性的结论的。5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含义。答: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由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等人提出的一种消费和储蓄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含义是:每个人都是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的。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与储蓄决策,均反映了该家庭谋求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而每个家庭的消费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消费的目标是实现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在所

31、有消费者均如此行事的情况下,可以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中得出有关宏观消费函数的一些理论。消费者是理性的,因此他们根据一生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和储蓄,使一生的消费等于收人。所以,消费者的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储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人们之所以能在一生中均匀地进行消费,是由于储蓄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收入在一生中是变化巨大的。参加工作前主要靠借贷维持学业和生活,因此需要借助负储蓄来维持相对较高的消费。参加工作后靠工作和财产收入维持生活、还贷和准备退休后的开支,因此是正值储蓄和正常消费。退休后失去了工作收入来源,需要依靠储蓄来

32、弥补日常消费开支,因此又进入了负储蓄阶段。所以,当一国的人口中年轻人和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时,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也会出现较大的消费倾向或较小的储蓄倾向;而当一国的人口中中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时,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也会出现较小的消费倾向或较大的储蓄倾向。假定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计划到60岁退休,预期在80岁时去世,这样,工作的时期(用WL表示)为40年(=6020)。生活年数(用NI表示)为60年(=8020),从1岁到20岁为父母抚养他的时期不计入NL,若每年工作收入(用YL表示)为24 000元,则终身收入=960 000(元) 由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定,人们总希望自己一生能比较平稳安定地生

33、活,而不愿今朝有酒今朝醉,从而他们会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均匀地消费这960 000元收入,因而他每年的消费将是: (元)在这个假设的例子中,该人在工作时间内每年工作收入的用于消费,这也是他工作时间(40年)占一生(60年)的比例,每年收入的用于消费,于储蓄,每年储蓄额是8 000(=24 00016 000),退休时共积累的储蓄额是320 000(=8 00040),到预期寿命结束日寸正好用完。 在上述简化例子中,含有一系列假定:工作期间收入保持不变,没有不确定因素,个人开始时没有积累,每年的储蓄没有利息等增值,不留遗产给后代等等。然而,即使抛开这些假定,加进现实因素的考虑,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

34、基本结论依然成立,这种结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式中,为实际财富;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除了想使自己一生乎稳消费这一点,还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消费和储蓄。例如,当有更多人想及时行乐的话,储蓄就会减少;当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有更多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储蓄也会减少;当社会上有更多人想留一

35、笔遗产给后代时,社会总储蓄率就会提高,但很高的遗产税率又会影响这种储蓄积极性。6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答:货币政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主要是以下三个:(1)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在美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主要是为了协助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对存款备有足够的准备金。如果一家存款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临时感到不足,比方说某一银行客户出乎意料地要把一大笔存款转到其他银

36、行时,就会出现临时的准备金不够的困难,这时该银行就可用它持有的政府债券或合格的客户票据向当地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办理这类贴现业务的地点)办理再贴现或申请借款。当这种贴现或借款增加时,它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当这种贴现减少时,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减少。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因为贴现窗口主要用于满足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因此,目前变动贴现率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和早先相

37、比已大大减弱。事实上,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也尽量避免去贴现窗口借款,只将它作为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加利用,以免被人误认为自己财务状况有问题。每个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也执行联储关于银行和存款机构可以借款的数量和次数的规定。还需指出,通过变动贴现率控制货币供给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银行十分缺乏准备金时,即使贴现率很高,银行依然会从联储贴现窗口借款。可见,通过贴现率变动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是相当有限的。事实上,再贴现率政策往往作为补充手段而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在一起执行。再贴现率政策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因为,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它借款,而不能要求商业银行这样做。如果商业银行不向中央银

38、行借款,那么,贴现率政策便无法执行了。(2)公开市场业务这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公开市场业务之所以能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主要的手段,是因为运用这种政策手段有着比用其他手段更多的优点。例如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如果联储希望大量地变动货巾供给,就只要少量地买进或卖出政府证券;如果联储只希望少量地变动货币供给,就只要买进或卖出大量政府证券即可。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

39、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影窘启谙差蒸侩证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这是贴现率政策和下面即将论述的准备金率政策所不可能有的长处。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还表现在这一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例如一旦买进一定数量金额的证券,就可以大体上按货币乘数估计出货币供给增加了多少。(3)变动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

40、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一美元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假定原来法定准备率为20,则100美元存款必须留出20美元准备金,可贷金额为80美元,这样,增加1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可以派生出5万美元的存款。若中央银行把法定准备率降低到10,则100美元存款只需10美元准备金就行了,可贷金额为90美元,这样,增加1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可以派生出10万美元的存款,货币供给就因此增加了一倍。可见,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从理沦上说,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变动法定准备率这一手段。这是因为,银行去向

41、中央银行报告它们的准备金和存款状况时有一个时滞,因此今天变动的准备率一般要过一段日子以后(比方说两周以后)才起作用。再说,变动法定准备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因此,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准备率。如果准备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例如,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出售政府债券使市场利率上升(即债券价格下降)后,正如上面已经说过那样,再贴现率必须相应提高,以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于是,商业银行向它的顾客的贷款利率也将提高,以免产生亏损。相反,当中央银行认

42、为需要扩大信用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的同时,也可同时降低再贴现率。货币政策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还有一些其他工具,道义劝告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如在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在通货膨胀时期,劝阻银行不要任意扩大信用,也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道义劝告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而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三、计算(30分)1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已知生产要素A、B、C的边际实物产量分别是12、8、6单位,其价格分别是6、4、1美元,厂商要获得最大利润,他们出售商

43、品所得到的价格应是多少?解:完全竞争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因为,生产要素A、B、C的边际实物产量分别是12、8、6单位,其价格分别是6、4、1美元,根据题意得:所以理性得厂商只会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即要素C。按照,可以退出:,即美元。因此,厂商选择销售的产品价格应该为美元。2在一个封闭经济乘数模型中,(1)计算政府支出乘数和(定量)税收乘数,哪一个乘数更大?(2)如果政府采取平衡预算政策:,则均衡产出水平变动(3)解释上述结论的形成机理。解:(1)由国民收入的等式:整理得: 因此,政府支出乘数为:(定量)税收乘数为:从乘数得绝对值来看,政府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2)

44、将代入(1)式(、I均不变),则均衡产出水平将变动:也就是说,当政府采取平衡预算政策时,均衡产出将增加与支出(和税收)相等同的量。(3)先来看政府支出对均衡产出的影响。当政府支出增加一个时,它实际上购买和消费了的商品,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加,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为0。8,居民将储蓄0。2,用另外0。8来消费;0。8又形成其他居民的收入,并进而消费最终消费(均衡产出Y)增加了+0。8+(0。8)2+=5。从而论证了政府支出乘数为5。税收与政府支出的不同在于税收的初始变动是转移支付,它并不形成对经济的实际需求,当企业和居民因税收时,初始的消费变动是0。8,再接着是(0。8)2,最终均衡产出水平提高了0。

45、8+(0。8)2+=4。从而论证了税收乘数为4。政府购买增加将使产出水平增加,因而乘数为正;税收增加会减少产出水平,乘数为负。当政府采取平衡预算政策时,支出增加必须以相同量的税收增加来平衡,因此乘数有相互递减的效应。又由于上面我们讨论的结果,可知平衡预算乘数为1。四、论述(40分)1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答:(1)市场失灵的原因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时,消费者的估价与社会估价出现偏差,社会资源并不会按社会估价的高低流动,而是按照市场价格流动,这时市场失

46、灵。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外部经济效果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四个方面。 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社会给予商品的边际评价是消费者支付给商品的价格,而社会生产该商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

47、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 市场失灵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社会需要一类被称之为公共物品的商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他就很难弥补生产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

48、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外部经济效果或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在性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