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27.63KB ,
资源ID:3339808      下载积分:2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33398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68、安全管理(二).pdf)为本站会员(a****2)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68、安全管理(二).pdf

1、(三)危险源1.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4.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重大财产损失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称为“危大工程”。例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等。案例考点:危险源辨识(四)安全检查2.安全检查要求(1)安全检查类型应包括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飞行检查等;(4)安全检查的重点是: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保证措施等;三、安全事故(一)生产安全事故1.事故等级事故分级死亡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直接经济

2、损失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100人以上1亿元以上重大事故1030人50100人5k万1亿元较大事故310人1050人1k万5k万元一般事故3人以下10人以下1k万元以下2.事故报告(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向本单位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将事故信息及应急响应启动情况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三)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医疗费用(护理)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固定资产损失价值丧葬及抚恤费用现场抢救费

3、用流动资产损失价值补助及救济费用清理现场费用 歇工工资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补充知识: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例:某生产经营企业在进行设备安装过程中,发生一起事故,造成1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该起事故发生医疗费用15万元,补助和救济费用7万元,丧葬及抚恤费用125万元。歇工工资3万元,清理现场费用5万元,停产造成的产量损失10万元,污水处理费用1万元,流动资产损失6万元,补充新员工的培训费用3万元,事故罚款35万元。问题:该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多少万元。【答案】直接经济损失:医疗费用15万元补助和救

4、济费用7万元丧葬及抚恤费用125万元歇工工资3万元清理现场费用5万元流动资产损失6万元事故罚款35万元共计:15+7+125+3+5+6+35=196万元1H420114 绿色施工实施要求绿色施工实施要求一、绿色施工管理1.绿色施工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施工人员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五个方面。二、绿色施工要点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负面影响的绿色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技术要点1.扬尘控制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时,不应污损道路。运输容

5、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应采取措施封闭严密。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设施,保持开出现场车辆的清洁。现场道路、加工区、材料堆放区宜及时进行地面硬化。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建(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拆除爆破作业前应做好扬尘控制计划。不得在施工现场燃烧废弃物。管道和钢结构预制应在封闭的厂房内进行喷砂除锈作业。2.噪声与振动控制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尽量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声与隔振措施。3.光

6、污染控制夜间电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大型照明灯应控制照射角度,防止强光外泄。4.水污染控制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5.土壤保护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应及时覆盖。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防腐保温用油漆、绝缘脂和易产生粉尘的材料等应妥善保管,对现场地面造成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清理。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

7、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6.建筑垃圾控制制订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应用作地基和路基回填材料。施工现场生活区应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7.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4.采用“三维建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等先进施工技术,精细设计、建造,提高材料利用率。三、绿色施工评价(一)评价框架体系2.评价要素绿色施工每个阶段应按以下五个要素进行评价: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

8、土地资源保护。3.评价指标绿色施工每个要素由若干项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按其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4.评价等级根据控制项的符合情况和一般项、优选项得分进行评价,绿色施工每个要素的评价等级可分为以下三个档次:不合格、合格、优良。5.评价频次绿色施工项目自评次数每月不应少于1次,且每阶段不应少于1次。(二)评价组织、程序与资料1.评价组织(1)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应由建设单位组织,项目部和监理单位参加。(2)单位工程施工阶段评价应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单位和项目部参加。(3)单位工程施工批次评价应由施工单位组织,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参加。(4)项目部应组织绿色施工的随

9、机检查,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1H420115 文明施工实施要求文明施工实施要求二、现场文明施工的目标与措施(二)现场文明施工的措施1.组织措施成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小组,作为开展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组织保证。建立并健全包括各专业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检查制度、奖惩制度、会议制度等,建立文明施工管理的体系。组织开展全员文明施工教育。2.技术措施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文明施工的实施细则,指导和推进文明施工活动开展。3.合同措施应在施工招标投标阶段于招投标文件中明确项目对于文明施工管理的要求,在施工分包合同中确定文明施工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4.经济措施对于文明施工管理应采

10、取经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经济奖惩的措施应与合同措施合并采用,在施工分包合同中明确对于文明施工管理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处罚方法。三、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二)工程施工阶段3.临时用电要求(1)施工区、生活区、办公区的配电线路架设和照明设备、灯具的安装、使用应符合规范要求;特殊施工部位的用电线路按规范要求采取特殊安全防护措施。(2)配电箱和开关箱选型、配置合理,安装符合规定,箱体整洁、牢固。(3)电动机具电源线压接牢固,绝缘完好;电焊机一、二次线防护齐全,焊把线双线到位,无破损。(4)临时用电有方案和管理制度,值班电工个人防护整齐,持证上岗;值班、检测、维修记录齐全。4.保卫消防要求(1)施工现场有保卫、消防制度和方案、预案,有负责人和组织机构,有检查落实和整改措施。(2)施工现场出入口设警卫室。(3)施工现场有明显防火标志,消防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工具、器材符合要求;施工现场不准吸烟。(4)易燃、易爆、剧毒材料必须单独存放,搬运、使用符合标准;明火作业要严格审批程序。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