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59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2.007东南亚回归移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质与实践路径宋婧罗刚 摘要 采用“多元社区”概念,以田野调查和人物访谈为基本方法,从多元社区的形成、归侨文化与认同意识等方面做考察;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旨归,考察归侨社区内部多元异质的群体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关系调适,探讨多民族归侨社区内部文化差异、多民族动态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认同整合问题,以期在移民流动的新趋势下探析回归华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举措,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
2、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 东南亚;回归移民;华侨归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2 0059 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东南亚回归移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XMZ035)、大理大学与云南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在站项目“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云南经验研究”(ynbh21004)、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团队“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研究创新团队”、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项目“境外新冠疫情冲击下云南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新挑战与对策研究”(SYSX202103)阶段性
3、成果。作者简介:宋婧(1984 ),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大学法学院讲师,大理大学与云南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在站法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学研究。云南 大理 671003通讯作者:罗刚(1966 ),男,云南宜良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边疆法治。云南 昆明 65009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根、魂、梦”和“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的侨务工作主题,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侨务工作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指导。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
4、复兴”的任务和使命,对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 2020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侨乡广东省汕头市视察时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这些重要论述,正是对华侨华人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力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团结对象的肯定和期许。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将那些经历了“本土 海外 本土”迁移路线的跨国移民群体,称之为“回归移民”,专指那些曾经离开祖国,后来又重新回到自己祖籍国的人们或者他们的后代。2 西方学者频繁
5、使用 eturn migration 这一术语专指海外移民返回其祖国定居的行为,并基于跨国主义移民的三角模式、循环迁移理论、推 拉理论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3 国内学界对重返祖国定居的海外移民使用“归侨”4 这一术语进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60行界定,对人口跨境迁移的研究基本归入“华侨华人研究”的范畴。从国家认同视角进行华侨农场的实证调查起始于 20 世纪初,美国学者富海亮、5 日本学者田中恭子、6 奈仓京子7 以移民迁移模式、华侨对迁入地的适应,分析华侨农场重建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揭示归侨认同意识与归侨社区内部传统调适和整合机制之间的关系。
6、曾 少 聪、李 善 龙、8 张 国 雄、9 张 春旺、10 李鸿阶、童莹11 等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阐释中国对外政策和侨务政策,强调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推动者作用。李明欢、12 刘朝晖、13 俞云平14 等学者通过考察归侨群体之间的关系建构、归侨与非归侨的差异,从移民迁移模式、华侨对迁入地的适应中发掘华侨移民的发展变迁和文化重构等问题。张晶盈、15 甘开鹏、牟军、16 胡修雷、17 邹宇灵、18 张姗19 等以侨乡社区、华侨农场作为田野点,对比回归移民、华人华侨在之前所处的国家、社会、文化结构及其影响,探讨经历跨国移民成为中国公民且与社区群体相互交
7、流交往和相互认同的过程。一、东南亚回归移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的最新理论指南和最重要的实践方向。处在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对象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华侨华人、归侨移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作为连接海内外的双向窗口,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蕴包含着“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民族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只有铸牢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聚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美好愿景。(一)回归移
8、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从集体自觉的层面讲,中华民族之实居先,中华民族之名在后。司马迁史记 中“华夷共祖”的朴素共同体思想是“华夷民族观的一个历史性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初的思想基础”,“华”字是一个族别意涵的概念,“中华”一词是从“中国”和“华夏”两词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既具有政治文明的意涵,也有族类文化的意味,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文化与族群相整合的政治文化概念。从政治层面看,中华意味着正统与合法性;从文化层面看,中华意味着文明和道义性。20 而在“华侨”一词中的“华”则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定义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华人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后裔。21 22 加了一个“侨”字,就是表示他们是暂时在
9、外,希望他们与中国保持联络,“侨”这个概念词源于古老高贵的行为,指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履行一种责任,利人亦利己。23 以历史上的华夷观作为基本参照系看,唐人有言:“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以此看来,中华的礼仪之邦意味更为显著,与中国的概念常常贯通,皆是一文化美誉的祖国指称。24“华人”“华民”“华工”“华商”乃至“华侨”等词,包括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等称谓,在清朝晚期开始在海内外华文媒体中逐渐流行开来。1902 年,梁启超在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尽管此时行文中的
10、“中华民族”尚与华夏族、汉民族、炎黄遗族有等同的意味,但在国民自觉觉醒之后,中华民族的广涵性已经相对明确,“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这表明,梁启超已将清朝疆域境内各民族视作一个整体。24 29 在此意义上的“中国人”或“华人”,也就为现代中华民族自觉观念的形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基础性政治文化构成部分。回顾华侨华人的历史是一部备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欺凌、压榨、血泪斑斑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千百万华侨同胞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历史。铸牢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当下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和任务。不应仅把眼光聚
11、焦于国内民族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也应将民族研究的对象从单纯的少数民族研究,调整为包括少数民族、汉族、中华民族、族群、国族各类社会群体,并从中国境内研究扩大到世界各地,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61有机联系起来。(二)回归移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侨务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壮大,华侨华人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让广大华侨华人更深入地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中是侨务工作的重要着
12、力点。目前全球华侨华人总人数有 6000 多万,30 31 东南亚华侨华人人口众多,有 3348 多万居住在东南亚各国,占东南亚总人口的 6%,也占世界华侨华人总人口的 73%32。华侨华人作为具有多角色、多参照标的、多社会网络的个体,其个体及其群体的国家、身份认同问题是其重点。海外华侨华人保留和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并且给其居住地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天然桥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回归国内的华侨移民则进一步推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时代侨务工作凝侨心、慧侨智、聚侨力和护侨益,最大限度地汇集广大侨胞巨大能量,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华人华
13、侨在族际生产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心灵相通、兼容并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在这一社会结构内部孕育着文化形态各异的地方共同体,它们通过共同的经济网络、社会网络、政治网络、文化网络凝聚在一起,形成多元性与共同性稳定共生的关系,最终实现一体融合。华侨华人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力量,祖国的强弱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华人移民对住在国的身份认同,不仅关涉华人对自身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归类,而且关涉华人与祖籍国和住在国的关系定位,以及华人祖籍国和基地,成为具备丰富“侨元素”的独特区域。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广泛的人力资源、全球性的华商网
14、络、融通中外文化的优势等特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依托自身拥有的优势,在宣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民心相通,参与和深化“一带一路”倡议,融通中外经济发展,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文化互学互鉴等层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针对后疫时代华侨华人群体内部构成发生了新变化,新一代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需要加强引领。不容忽视的是中外国家关系、海外华侨住在国的国家政策和民族政策、中国对外政策和侨务政策的变化等是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侨务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涵养侨务资源与运用侨智侨资相辅相成,坚持侨务工
15、作部门引导与侨胞主体作用结合联动,推行了一系列保障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二、回归移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田野调研在 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东南亚国家发生3 次较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共有数十万华侨被迫回到中国,这些因战争、政治迫害及因经济状况恶化而无法生存、被迫回国定居的人群被定义称为难民、回归移民、归难侨。
16、33 国家将被迫迁回国的回归移民进行集中安置,安置建设的农垦农场就叫华侨农场。回归移民、华侨农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回归祖国的产物,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34 笔者从 2017 年开始深入到 BC 华侨农场开展田野调查,在查阅相关史料的过程中发现,BC 县内四个华侨社区内不仅居住着来自东南亚印尼、印度、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等 8 个国家的归难侨回归移民8000 余人,同时还有在不同历史时期因不同原因进驻农场的民众等都驻扎农场,近几年外来的打工者和因周边山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搬入社区的“山上人”等人口不断汇入。目前农场社区内共汇聚汉、白、彝、傈僳、回、苗、拉祜 7 个世居民族和傣、京、壮、纳西、布朗、阿昌等散杂居少数民族。回归移民定居华侨农场已近 50 年,华侨社区成为当下华人华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62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田野点,本文采用“多元社区”概念,通过多次的田野非结构性访谈和参与性观察,受访者包括部分农场社区领导和行政工作人员、不同时期的回归华侨移民,参与的活动包括农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