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2月第35卷第1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Feb.2023Vol.35No.1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3.01.013摘要:红楼梦中有一条关于妙玉在瓜州渡口劝惩的批语,异常珍贵,已有校读尚有不足之处。通过研究认为:毛国瑶所录的此条批语值得信赖,无须添加文字,改动词序,只需明确末尾虫蛀掉的一个字,然后适当断句即可。由于见证人毛国瑶说过“各示”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因此作了两种可能的校读:一种采用“各示”,一种采用“名尔”。其中,“各示”的可能性大于“名尔”。还从小说主旨、结构和情节文字三个层面对妙
2、玉及其“瓜州批语”做了考释。关键词:红楼梦;妙玉;毛国瑶;“瓜州批语”;校读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23)01-0067-05对妙玉对妙玉“瓜州批语瓜州批语”的两种新校读的两种新校读张江红(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一、“瓜州批语”的出处所谓“瓜州批语”,是见于读本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的一条批语,它的位置和内容如下:“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
3、枯骨各示。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1449此本此处原本无此批语,是后来根据毛国瑶从靖藏本过录的一条批语添加而成。毛氏所录批语共150条,后文称为“毛氏录批”,其中一条批语的内容与上面引用的批语相同,毛氏在后面加了一条按语:“妙玉不收成窑杯一节眉批缺字,前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两字,第三字为虫蛀去,文义也不可解”2。二、毛氏录批的真实性毛氏录批源于靖藏本。“当年我是以靖本与有正本(即戚本)对校,所录之批,都是有正本所无者。”32521964年初,“(毛氏)想起当年抄录的一百多条批语,因写信与俞(平伯)先生谈及,俞先生颇重视,索阅全部批语”4,并希望见到靖藏本原书。毛氏到靖家找书时
4、靖藏本已失落无考。毛氏录批的真实性因来源佚失而无法从根本上确认,自从毛氏录批1974年第一次发表在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上,信疑两派便争论至今,都无铁证,目前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信毛派”的陈志烨撰文说“毛国瑶不诬”5。红学家梅节先生与蔡义江先生曾有一段问答:“(蔡)问:你相信那些批语是毛国瑶造出来的吗?我(梅)说:不知道毛国瑶先生造得出来造不出来,反正我造不出来。他(蔡)说:我也造不出。”6毛氏本人也曾通过回忆靖藏本上的特色内容,为其录批的真实性提供间接证据。“从1964年到1993年,毛先生三十年一贯制,一口咬定皆荣玉等句是靖本上的异文 特色。”3265三、重新校读“瓜州批语”“瓜州批语
5、”没有标点,有一个缺字和两个存疑文字,甚难解读。到目前为止,虽经周汝昌、戴不凡等红学大家校读,仍未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一)周戴二校读及其不足尝试校读“瓜州批语”的学者与读者为数不少,其中周汝昌先生的校读影响最大,其次是戴不凡先生的校读。周校为:“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收稿日期:2022-07-27作者简介:张江红,男,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67从枯骨,岂不哀哉。”7戴校为:“乃 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 不哀哉。红颜固 不 能不 化为 枯骨也,叹叹!”8
6、周戴二校读的共同特点是:添加了文字,调整了词序。都把“各示”二字从倒数第二三位放到了“劝惩”之前,周校把“屈从”插入“能不”与“枯骨”之间,戴校把“屈从”放到了“渡口”之后,并把“红颜固能不枯骨”放到末尾一句的位置。周校额外使用了“不”“岂”二字,算上毛氏录批最后一个佚失之字,比毛氏录批多出一字;戴校额外使用了“乃”“岂”“不”“化为”“也”“叹叹”八个字,比毛氏录批总共多出七字之多。毛国瑶1930年生于安徽安庆,1949年高中毕业,1956年考入合肥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就读,次年被错划成右派,1959年借阅靖藏本,见其中不少批语是其自有的有正本上所没有的,抄录留存而成毛氏录批。考虑到毛氏的文化
7、水平和文学爱好,抄错词序的可能性不大,抄漏文字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校读“瓜州批语”,改动词序和添加字眼皆不必要,只需明确批语最后一个被虫蛀掉的字即可。改序和添字之外,周校之不足还体现在对“枯骨”一词的理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一句,文意上把“枯骨”与“红颜”对比,指的当是不久于世的老年男子。文学传统上并无这种用法。“枯骨”一词,明人刘基在鲁般中解释说:“人死肉腐而为泥,枯骨存焉。”白居易也有诗云:“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解为死亡,当是“枯骨”的正解,毛氏录批中的“枯骨”当为此意。“瓜州劝惩”的劝惩者当为妙玉一人,劝惩方当为妙玉一方,周戴二校把“各示”与“劝惩”强行组合在
8、一起,含义不明,且不通。与戴校的“他日瓜州渡口屈从”一样,周校的“红颜固 不 能不屈从枯骨”也认为妙玉“屈从”了,这与妙玉的前文冲突更与她“气质美如兰”162的艺术形象不符。戴校改序过大,添字过多,大大超出了校读的范畴,似有“重批”之嫌。(二)新作二校读及其文意笔者结合对小说文意和对妙玉内在形象的理解,校读“瓜州批语”为:一是,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及。二是,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名尔何?毛氏对“瓜州批语”做过如是说明:缺字前二字看不清,似是“各示”两字。因此在第一个
9、校读之外,又做了第二个校读,此举基于三点理由:一是录批者对“各示”二字不十分肯定,二是行书体“名尔”二字与“各示”二字相当接近,三是用“名尔”二字也能说得通。但就可能性的大小而言,第一个校读大于第二个校读,“各示及”的可能性大于“名尔何”。“劝惩”的意思是“奖惩”。左传成公十四年上面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妙玉“瓜州劝惩”可以奖惩并用,也可以重点在惩。此批语中,妙玉瓜州舍命劝惩是事实;屈从而不死只是批者叹息妙玉之死时的假设。第一个校读中,“各示及”是针对事实和假设两种情况而言的;第二个校读中,“名尔何”只是针对假设的“屈从”情况而言的。第一个校读后半部分的意思是:他日妙玉在瓜州渡
10、口因为扬善除恶而丧失美好的生命,这是令人敬佩的,难道同时不也令人哀伤吗?假如妙玉不是那样,而是屈从于恶势力,她这个红颜女子自然能够保全生命而不死。这里把事实和假设两种情况分别说出来,以示读者。第二个校读后半部分的意思是:他日妙玉在瓜州渡口因为扬善除恶而丧失美好的生命,这是令人敬佩的,难道同时不也令人哀伤吗?假如妙玉不是那样,而是屈从于恶势力,她这个红颜女子虽然能够保全生命而不死,可是,这与妙玉前文所展现的形象大相径庭,叫人怎么评价你(妙玉)呢?四、从原著看“瓜州批语”从“瓜州批语”的内容可以看出,批者是在看着前文的同时,结合后文来批的。其中,妙玉“瓜州劝惩”是后文,妙玉“偏僻”1191以及“过
11、洁世同嫌”162是前文。这种瞻前顾后的批阅方法不仅体现了妙玉“瓜州劝惩”这一后文与妙玉前文间存在联系,而且体现了其与小说前80回所表现的小说主旨和结构等事关全局或大局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置前文于校读“瓜州批语”的指导者和检验者的地位,可用以指导和检验校读。“我们理应将妙玉这一人物及其命运结局视为小说整个肌体结构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9,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从前文寻求肯定或否定妙玉“瓜州批语”的某些校读的依据。在微观层面的考察将以有关妙玉的情节文字为对象,宏观层面的考察,先以全局性的小说主旨为对68象,再从大局性的小说结构中选取“宝妙知音”“妙黛合一”和“首尾对照”三个结构为考察对象。(一)
12、从小说主旨看妙玉去瓜州的原因妙玉为何要去瓜州渡,去后有没有屈从,这两个问题是校读“瓜州批语”的关键。搞清第一个问题就能搞清第二个问题,搞清第二个问题可以在校读中避免方向性错误。现有的校读中,有的说妙玉没屈从,有的说妙玉屈从了,这种对立性分歧意味着至少一方犯了方向性错误。原因是批者局限于批语和前文的微观内容,没有从妙玉形象的立意以及小说主旨的高度看问题。妙玉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六位,排在迎春、惜春、巧姐、李纨、秦可卿之前,也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地位的人物通常是小说主旨和结构的关键支持者和落实者,妙玉与小说主旨和结构都存在密切关系这为解读妙玉这一艺术形象的深层意蕴提供
13、了适当的路径和视野。红楼梦“大旨谈情”16,以“情不情”1264为高旨,“情情”1318为中旨,下旨蕴含在描写情贼贾珍、贾赦之流的文字中,可谓“不情情”即用无情的方式对待有情者。空空道人是石头记的第一读者,他从僧到情僧的过程是补天弃石幻形入世的贾宝玉的人生历程的高度概括,作者概括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16,这是对“情不情”的解释和落实,可谓修情路线。妙玉和黛玉都是沿着这一路径从“情情”升华到了“情不情”。钟云霄撰文说:“本文认为,(妙玉所在的)空门就是淖泥”10,此说赋予妙玉出栊翠庵去瓜州劝惩以出泥淖的进步意义,与情感升华之说并行不悖。妙黛二人情感境界的升华是落实小说主旨
14、的重大措施,黛玉殉情和“妙玉劝惩”分别是其升华到了“情不情”境界的显性标志,也是必要步骤,否则不足以明示读者而发挥小说的教化功能。这就从小说创作的层面和小说主旨的角度说明了妙玉去瓜州的原因。妙玉师父临终遗言,劝妙玉“衣食起居不宜回乡”1191,此劝预示后文妙玉南去瓜州的危险以及丧身瓜州的结局。(二)从小说结构看妙玉的结局红楼梦不仅有非凡的文采,而且有立体的结构,这是小说意蕴与主旨的重大载体。天与地、真与假、有与无、情与孽、兴与衰、聚与散等结构之外,还有情与情、人与人、首与尾的结构,下文就从这三个结构来一窥妙玉的结局。1.从“宝妙知音”的结构看贾宝玉与黛玉、宝钗、湘云和妙玉分别有着情侣、夫妻、兄
15、妹、知音的关系,这是作者有意的布局,分别描写爱情、人情、亲情和友情,合起来就是人类的四大情感。妙玉是情尼,对应友情。“世人皆说二人或有爱慕,殊不知此言不仅看低了宝玉、贬低了妙玉,更错会了曹雪芹的匠心孤诣。”11“抒写真情是红楼梦的全部之意,而这种真情又突出地表现在宝玉与黛玉、妙玉的关系上。”12宝黛关系的“情情”性质把黛玉的结局导向殉情,宝妙关系的知音性质把妙玉的结局导向“士为知己者死”。前80回从深浅两个层面为此一走向积蓄势能,浅层体现在彼此知音,深层体现在志同道合,分别以情僧、情尼身份在世传扬“情不情”。情尼是妙玉一出场就背负的身份,有所不同的是:前期的妙玉在“情”与“尼”之间挣扎,后期的
16、妙玉实现了“情”与“尼”的统一,如同情僧空空道人后来实现了“情”与“僧”的统一。情僧即“情不情”的践行者,情僧之于小说的重要性等同于“情不情”之于小说的重要性。小说中有一明一暗两位情僧,明的是空空道人,暗的是贾宝玉。情僧与情尼的关系是宝妙关系的底板,界定着宝妙关系的性质与趋向。“清代红楼梦评点的相关论述一云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一云宝玉与妙玉神契。”13宝妙神契,是为知音;妙玉心爱贾宝玉,虽非爱情,却也强烈,以至于瓜州舍命救贾宝玉以酬知音。这一结局从作者立意来说,颇具必然性。“妙玉和宝玉的色空悲剧是无法避免的,这取决于曹雪芹以情为核心的色空思想。”142.从“妙黛合一”的结构看合一与分立的辩证是曹雪芹的常用笔法,广为人知的有“钗黛合一”1455和钗袭分立利用二人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在处于不同时空中的袭人身上写宝钗。同理,为了后文能在妙玉身上写黛玉,小说在前80回着意营建了黛妙二人的相似性:黛妙同出贵族,自幼失亲,投奔京城,寄人篱下,同样孤洁自傲,不趋炎势,重情多才,与贾宝玉都是知己。黛玉如同潇湘馆里的绿竹,孤洁超脱;妙玉一如栊翠庵中的红梅,绝尘自傲。“她(妙玉)与黛玉一样,都因太高 过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