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1.56MB ,
资源ID:41046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104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哥达纲领批判》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_侯茂林.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哥达纲领批判》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_侯茂林.pdf

1、收稿日期:2022-09-11修回日期:2022-10-2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视域下城乡空间融合创新机制研究”(22YJC71007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零工类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优化研究”(22BKS149)。作者简介:侯茂林(1997),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Email:。摘要: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蕴藏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经典著作。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在对拉萨尔抽象的“公平共享”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上,建构性地展现了未来社会共享发展的美好图景,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

2、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论证了共同富裕实现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形成了对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初步性、原则性构想。这一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新时代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3)02-008-09DOI:10.19933/ki.ISSN1674-3652.2023.02.002哥达纲领批判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侯茂林(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3、二十大精神研究引用格式:侯茂林.哥达纲领批判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9(2):8-16.共同富裕研究专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亿万民众的殷切期待,是党矢志不渝的使命追求。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起点上,将共同富裕置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两步走”的重要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 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

4、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3 党的二十大立足于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再次强调要“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4。由此可见,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实践。我国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和推进必然离不开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指引,而这一思想蕴藏在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这一代表性著作中。虽然“共同富裕”这一表述并未直接出现在批判中,但马克思在文中对拉萨尔错误分配思想的严厉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分配共享的理想追求,所指向的都是共同富裕状态。1875年,迫于形势变化,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与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实行合并,共同组成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以哥达纲领为新的党纲。然而,

5、新纲领却充斥着拉萨尔错误的观点和策略。为此,马克思写了批判一文,对拉萨尔抽象空洞的公平共享观进行了严厉批判,并从唯物史观出发构想未来社会发展图景,不仅论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还阐明了共同富裕循序渐进的实现过程,从而科学论述了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第39卷第2期Vol.39No.22023年3月Mar.2023第39卷第2期9基本特征和实现路径。因此,批判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入挖掘它的共同富裕的精神宝矿,对准确把握

6、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深入有序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一、科学批判: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哥达纲领中,拉萨尔脱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地谈论公平共享,幻想通过废除“铁的工资规律”和依托“国家帮助”改变工人贫困的境遇,进而实现“分配正义”。这一纲领内容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有着原则上的分歧,马克思在批判中对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与清算。在阐明拉萨尔错误的理论基础、抽象的分配正义以及虚幻的路径勾勒的基础上,马克思进入到对社会收入分配和财富平等问题的思考,萌发出共同富裕的思想火花。(一)“劳动决定论”“分配决定论”掩盖两极分化内在根源“劳动决定论”“分配决定论

7、”是拉萨尔公平共享观的重要理论支撑。拉萨尔在各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脱离生产条件和生产实际片面夸大“劳动”“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实则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维护,是对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经济根源的掩盖。哥达纲领开篇写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5 428,鲜明地表述了“劳动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这一立说具备极强的迷惑性,看似是褒扬劳动的话语,实则赋予劳动一种荒诞的“超自然创造力”。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5 428事实上,劳动与劳动对象(如矿藏、森林、棉花)、劳动资料(如生产工具、土地、道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拉萨尔忽视劳

8、动的自然制约性,单一地将劳动与财富相挂钩,在理论上预设了社会财富分配由劳动质量高低决定的错误观念,即资产阶级普遍富裕在于其劳动产出率高、产量巨大,而无产阶级普遍贫穷在于他们劳动产出率低、产量甚微。实际上,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资本家与工人在占有劳动以外的生产资料上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从而导致了财富分配上的差异。因此,拉萨尔的这一观点刻意回避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问题,掩盖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剥削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事实。拉萨尔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状和弊端,并将问题的解决简单诉诸分配领域,片面地认为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是造成社会贫富两极

9、分化的根源所在,进而主张变革分配制度,将社会财富公平地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陷入了“分配决定论”的主观唯心史观。在这里,拉萨尔抛开现存社会的生产前提,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企图在不改变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变更分配关系,实现平等分配。这无疑是一种“乌托邦”设想。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拉萨尔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的内在联系,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5 436,不过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5 436。实则,“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5 436。这里的生产条件是指资本和劳动力,意味着分配是资本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并作出贡献而得到的结果。在资本主义

10、私有制条件下,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资本居于主导地位,不断支配和控制着劳动,意味着资本家和工人按照资本和劳动参与生产的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剥削与被剥削的分配形式,只能产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分配结果。因此,要改变两极分化,变革分配方式,只能先消灭私有制,变更生产方式。可见,拉萨尔错把现象当作事物的本质,以为分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忽视了分配背后的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从而掩盖了导致贫富分化的真正根源。(二)“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力”是空泛抽象的分配正义拉萨尔在“劳动决定论”“分配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上,披露资本主义制度下分配的“不正义”现象,即工人付出巨大劳动却取得微薄收入,资本家不劳动却占有大量

11、财富,进而主张劳动产品应归劳侯茂林:哥达纲领批判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0动者所有,要实现“公平的分配”,获得“平等的权力”。在马克思看来,拉萨尔脱离社会经济关系,从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出发谈论分配的“公平”“平等”,实质是一种抽象空洞的分配正义。哥达纲领认为,解决现实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平分配劳动所得”5 431。“公平分配”是诱人的论调,正顺应了众多挣扎在贫困线上工人的期待。对此,马克思指出,“公平”是由经济关系发展而来的,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法权概念,而“分配”作为一种经济关系,隶属于经济基础范畴。拉萨尔将这些法权概念规定于特定经济关系之上,将“公平”当作调节经济关系

12、的永恒原则,以一种超历史的标准评判分配,本质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颠倒,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再现。事实上,“公平”不是人类理性思维抽象出来的衡量一切事物的普适标准,它的内容和准则内在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中,并由现实生产关系赋予和决定。进一步说,公平的标准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密切联系,适应特定生产方式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分配。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内,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优势获取巨额财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出卖劳动换取仅维持生活的工资,这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分配,也是唯一“公平”的分配。拉萨尔没有意识到,他所认为的不公平实际是生产方式的不公平。不动摇经济基础,不变革生产方式,诉诸简单的道德控

13、诉,从理论层面建构出符合伦理规范的“公平分配”,无异于一张笼络人心的“空头支票”,是毫无意义的。哥达纲领宣称:“劳动所得应当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5 428这一论断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马克思指出,一些囿于体力和脑力上的缺陷而没有参与劳动的人,是否应该享有劳动所得?享有的话,那么对劳动者来说就是“不平等”,不享有的话,“属于社会一切成员”就是空话。这一华丽的口号只能是真空中的理论,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与考证。“平等的权利”的诉求,实际是以贵族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不存在对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劳动为前提的。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一切成员”并不都是劳动者,也就不存在

14、共同劳动的虚假前提。再退一步讲,即使劳动者依据既定的权利分配劳动所得就实现平等了吗?马克思强调,这一平等的主张在人与人面前,确立了同一尺度劳动,即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但劳动者本身在自然禀赋和社会身份等方面存在差异,按平等的尺度去对待不平等的人,这种平等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这里,拉萨尔忽视阶级差别、个体差别,将社会成员定义为抽象的社会成员,把劳动者定义为抽象的劳动者,也就只能衍生出抽象的平等权利和抽象的分配正义。(三)“废除铁的工资规律”“国家帮助”无法实现公平共享哥达纲领中对实现分配正义,提供了“废除铁的工资规律”和依靠“国家帮助”的实现路径。拉萨尔不仅抽象地谈论公平共享,他

15、所设想的实现路径也充满了虚幻性。马克思对此进行深刻的批判,披露了这一路径对实现社会共享的先验性和空想性。哥达纲领炮制了一条“铁的工资规律”,宣称这一规律造成了工人的贫困。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是指工人的平均工资通常徘徊在勉强满足工人基本生存需要的水平上,如果工资高于平均额,工人生存状况改善,则人口激增,劳动力供过于求,工资降低;反之,则人口骤降,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提高。在这里,拉萨尔将劳动者商品化,利用商品供求规律分析工资的波动,将工人的贫困归结于人口的自然繁殖和绝对过剩。而废除这一规律似乎就消灭了贫困,实现了公正。这一论调完全暴露了拉萨尔在工资问题上的糊涂认识,直接导致了他对工人贫困根源的错

16、误理解和贫困问题的虚幻解决。马克思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5 44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然而工资并非工人所提供的劳动量的等价部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则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是雇佣劳动者被剥削的部分。在这里,工资以一种资本家与工人买卖劳动力的形式上的平等,掩盖资本家以少量货币获取多量劳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雇佣劳动才是症结所在,第39卷第2期11剥削才是贫困的根源,工资不过是雇佣劳动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掩盖物。而拉萨尔在工资上下功夫,围绕工资兜圈子,不过看到了一种外显出来的剥削形式并要求废除这种剥削形式而已。事实上,不改变雇佣劳动,不变更资本主义制度,工人的贫困境遇不会改变,劳动所得的共享和财富公平的分配也不会实现。抛出“废除铁的工资规律”之后,拉萨尔紧接着又提出“为了替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5 442的“救世良方”。拉萨尔认为,工人要免受“工资规律”的摆布并收获自己劳动的全部收入,就要创造实现社会共享的生产条件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