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47MB ,
资源ID:410515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105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语》与《理想国》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比较_焦炻榭.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语》与《理想国》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比较_焦炻榭.pdf

1、22大众文艺一、引言卡尔雅斯贝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将中国、西方与印度视为“历史的三个独立根源”1,认为人类精神文明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取得了重大突破。论语与理想国是体现该时代思想的代表作,对中国与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政治秩序构建有奠基作用。“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2成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起源,阐述了论语在中国古代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规范上的哲学智慧。理想国的希腊语为,即政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怀特海认为,欧洲哲学的后续发展皆是“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3,对东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在不同历史环境中,极为相似的事情会引起迥异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都

2、分别加以研究和比较,即可轻易找到理解该现象的钥匙。4论语与理想国分别阐释了孔子与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想及实现方法。本文将通过对比成书背景、理想社会的秩序分工,探究其思想及秩序构建的同一性与独特性。二、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孔子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彼时社会存在系统性地动荡变革,战争日益酷烈,道德伦常失序,政治重心下移,出现“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5的景象。见诸多僭越行径,孔子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6,故欲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秩序。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家庭,生活于雅典城邦最动荡的时期。城邦内部公民与贵族寡头的矛盾日渐激化,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斯巴达的战胜告终。柏拉图认为雅典

3、城邦的法律和习俗正被不可逆地腐化瓦解。7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在雅典极端民主政治的倾轧下,苏格拉底被处死,自己也被流放的经历使柏拉图对城邦既有的政治制度感到失望,故希望重新建构理想社会秩序。三、理想社会秩序的道德根基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对道德在理想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有完备论述,二人宣扬的美德的含义有所差异但本质相同。8对比理想社会秩序道德根基,可以清晰明辨二人理想追求的本质。论语中理想社会秩序的道德根基是仁与礼。仁并非某一特殊的德性,而是一切德性的总和。9论语没有对仁进行系统阐释,其解释散见于各语录中,且随时间、地点、对象不同,对仁的解释亦不同。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较为主要的观念如下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0“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4孔子对仁的定义涵盖仁人的品格、实现仁的方法两部分。仁人的主要品格包括“恭、宽、信、敏、惠”15刚强、果敢、质朴和慎言。实现仁的方法包含爱人,即履行社会义务和维系人际关系。忠,即“尽己为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构成忠恕之道,推己及人。16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身符合礼所要求的行为规论语与理想国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比较*焦炻榭(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摘要:论语与理想国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均有重要地

5、位,书中阐述了“轴心时代”哲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论语以仁、礼思想,理想国以正义理念为道德根基,对统治者提出要求,分别构建了“君、臣、民”和“统治者、守卫者、生产者”的三阶层等级秩序。比较发现,两书构建的秩序均有对旧秩序的追求,将人作为秩序的主体,但论语的秩序构建是先人后国的差序格局,理想国是先国后人,聚焦正义在人于国家中的一致性。关键词:论语;理想国;秩序社会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4-0022-0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言通心,以文达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意交流口述史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1

6、0030005。文艺评论23大众文艺范。从“克己复礼为仁”延展出孔子的另一根本思想,礼。要约束自己,在自我意识主导下,返回符合礼的状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17由此观之,仁是礼的内在,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与礼相辅相成,对礼的践行可以有效地成就仁德。18因此,对社会秩序的塑造中,更多地以礼的形式呈现。“为国以礼”19是孔子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0孔子意欲恢复周公“制礼作乐”制定的国家典制与社会生活规范,其对社会秩序的构想在礼记中可瞥一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

7、、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1在柏拉图看来,建立理想城邦的先决条件是整个城邦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目标,而城邦的最高价值则在于它的和谐一致和其整体性高于一切。22理想国中理想社会秩序基于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以及正义建立,正义为四德的核心。“苏: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23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24,每个人各安其职、各安其命是国家正义的实现途径。如果城邦公民都能依此行事,国家就是正义的。因此正义既是好的城邦的德性也是好城邦的基本理由。25正义作为四种主要德性的核心,可以完善国家的“智慧、节制、勇敢较量能力大小”26。“苏:由此可见,

8、一个按照自然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所以整个被说成是有智慧的。”27“苏:勇敢就是一种保持。”28“苏: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29柏拉图认为,智慧是对本性与天性的依循,在智慧的国家中存在多样的知识。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念,通过智慧在城邦中的贯彻,达成理念论中的至善。勇敢意味着恒性的坚持,无论顺境与逆境都能够不易其志。节制与孔子的“克己”有相同之处,柏拉图认为,在人类灵魂中兼有好的部分与坏的部分,要用好的部分约束坏的部分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渴求,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以正义为道德根基的理想社会中,城邦公民被按照智勇敢与节制三种道德分类,按天生的禀赋分为统治者、守卫

9、者与生产者。因为这三种人的情感和性格,城邦也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30,也就是正义的。四、理想秩序中的社会分工社会的分工最初来源于物质生产条件,不同的分工形式成为不同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31生产工具的进步会造成就与社会秩序的变动。生产工具的发展也使分工随之发展。32作为写就于旧有社会秩序崩坏时代的著作,论语与理想国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想体现了“轴心时代”哲人对新社会格局的哲学思考与解决之道。1.对统治者的要求统治者是国家或城邦中的执牛耳者,对城邦的发展、社会秩序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两书都对理想中的国君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是高度契合理想社会秩序道德根基的。论语提及“君”“为政”“为

10、国”等词语时往往是指国家统治者设立的行事与为人准则。“君子”则泛指贵族阶层,应被理解为以儒家思想对社会中上层人士理想人格的要求,非专指国君。故除君子仁、义、礼、知(智)、信的基本人格共性外,对君子品格的论述应有选择性地施于统治者之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34对统治者的要求首先是“德”,因为“仁”是一切德行的总和,故可认为“德”与“仁”概念互通。统治者可以通过仁德获得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如北斗星被众星拱卫般受到臣民的拥护。论语颜渊中将君子的德行比作风,可以通过自身力量引导民众的德行35,同样体现了为政的理念。此

11、外,对“礼”的重视也贯穿于对统治者行事准则中。孔子主张用礼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使臣以礼”36。相比法和刑,孔子更推崇统治者通过礼治让国民形成自觉心和自律能力。由此观之,论语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对道德根基的再阐释,“仁”“礼”从形而上的概念具象化为统治者的做法。理想国对统治者的要求明晰且直白,在柏拉图的秩序构建中,公民分为统治者、守卫者与生产者,统治者应当是“哲学王”,拥有四主德,有强大的记忆力、理解力、宽容心与正当的教养。与孔子推崇的国君一致,优良品质和德行是统治者必备的。柏拉图为“哲学王”的出现提供了两条路径,分别是让哲学家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和通过教育统治者,培养“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一”37

12、的哲学王。“苏: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38天赋也是统治者不可或缺的。在柏拉图的国家正义观中,一个人的天性与擅长的事情是命定的,在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即为正义的逻辑下,天赋成为选择统治者的必要条件,而“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392.对等级的构建社会等级的构建也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形式。因为存在分工,人类社会逐渐产生了种姓、等级制度和特权。40文艺评论24大众文艺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构建了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论语是儒家思想中“君、臣、民”关系的肇始41,形成以三者为核心的等级秩序。书中

13、侧重论述了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国君要用符合礼数的方式役使臣子,臣子应当以忠诚来侍奉君主;作为君主首先要爱护百姓,按农时合理使用民力,其次“民无信不立”42,要获取民众的信任。由此观之,在儒家“君、臣、民”秩序中,国君是秩序的核心,通过对臣执恭敬与礼数,对民取信任与仁政,构建起稳定的等级秩序。理想国构想的等级秩序是静态稳定的,同样存在三个等级,即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保护国家的守卫者与创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者,三个等级的人按照自己的社会分工履行职责,一个等级的人不应做另一个等级的人应做之事。柏拉图的正义所要实现的秩序,是把严格的等级制固化、世袭化。43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在铸造人时将金、银、铁

14、和铜加在了不同人身上,加入黄金的成为统治者,加入白银的成为军人,加入铁或铜的则成为农民或技工。应当按照上天命定的金属种类不同,将所有人“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44,实现各安其职的个人正义,进而符合理想国对正义国家的要求。五、理想秩序逻辑的异同论语与理想国构建的秩序都有复古逻辑。孔子尊尧舜之治,推崇周礼,在社会混乱化与动荡化的趋势中,用历史既有的秩序为时代的社会失序带来稳定,让“礼乐征伐”等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回归天子之手,让社会回归西周时的状态。钱穆评价论语的秩序“似有偏于复古之倾向,又似有偏于维持宗法封建阶级之倾向。”45柏拉图同样主张保护固有秩序,认为统治者要通过教育重拾“被废弃了的看

15、起来微不足道的规矩”46并“始终守护着它”47。论语与理想国的逻辑都是类比推演,将人作为秩序的主体,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进行的逻辑互推,但两书的推断方向相反。论语的秩序逻辑基于宗法血缘,从自我出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8,以同理心为工具,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向外推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9。用父子关系类比君臣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秩序中“家国同构”的思想根源。理想国的秩序逻辑是基于正义阐发的,柏拉图将个人正义比作“小字”,城邦正义比作“大字”,通过“先读大字后读小字”50的逻辑顺序得出个人与国家道德的一致性。在柏拉图看来,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根本内涵完全一致

16、。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正义的”秩序在城邦和在个人灵魂上的分别体现。51因此,正义国家中的公民拥有正义的德性,个人正义也彰显国家的正义。结语论语与理想国作为同一时代诞生的哲学著述,体现了动荡时代东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印证了黑格尔“哲学开始于一个现实世界的没落”的洞见。两书理念的同一性在于,孔子与柏拉图分别将仁礼与正义作为道德根基,在其基础上对理想社会的分工做出规划,实现和谐与善的政治哲学。两书对于理想社会秩序建构的逻辑存在差异,论语从个人的道德与人际关系出发,向外扩展出国家君君臣臣、尊尊亲亲的秩序,理想国从国家的正义出发,由大见小地引申出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一致性,倡导各司其职、各安天命的社会秩序。比较两书理想社会秩序理念的共契与分殊,进一步明晰东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特点,可以启示当代的政治秩序比较与文明互鉴进程。参考文献:1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李夏菲译.漓江出版社,2019:22.2宋史赵普传M.中华书局,1977:8940.3英阿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7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