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90MB ,
资源ID:411693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116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非遗”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策略_徐程成.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非遗”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策略_徐程成.pdf

1、2022.09 总第 191 期104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到2022 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1当前,一些乡村学校的美育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不足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本就是根植于乡土民间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具有在地化美育优势。如何系统挖掘各地“非遗”中的美育资源并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值得探究。一、“非遗

2、”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现在诸多学者认为,美育的性质并不唯一,是一种多元的教育,他们因此提出了所谓的“大美育”概念,认为美育应该包含美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等。2我国根据自身特点将“非遗”划分为10 个类型,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从“大美育”的概念来看,“非遗”中蕴含着“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将本地“非遗”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在实现提升乡村美育质量、辅助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提升乡村美育

3、质量对于乡村青少年而言,他们可以通过本地“非遗”发现身边的生活之美,提升审美辨别与识读能力,强化文化自信力和文化凝聚力,对传统文化审美产生共鸣和价值认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他们可以使用熟悉的本地“非遗”资源作为美育内容,降低操作难度,保证课程质量,缓解乡村师资匮乏的状况。对于乡村学校而言,他们可以整合本地“非遗”资源,解决美育设施设备落后、开课率低等问题,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目标,进而实现发展各乡镇惠及全体、丰富优质的特色乡村美育的目标。(二)辅助乡村文化振兴在数字化多媒体时代,乡村青少年接受与输出新信息的速度与数量急剧攀升。乡村美育并非为了让乡村少年儿童永驻家乡、世代为农,而是为了

4、避免他们的精神世界陷入困顿萎靡。在城镇化进程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乡村少年儿童一方面可能难以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会因对现代艺术文化消化困难而陷入身份缺失和丧失文化认同的困境。乡村美育与本地“非遗”深度融合,有利于破解这一难题,振兴乡村文化。以本地“非遗”为载体的乡村美育,可以让青少年认同本土文化,继承家乡文化记忆,为传承发扬本地的历史文化奠定基础。在新时代对“非遗”和美育持续关注的热潮下,不少学者开展了多项关于“非遗”与美育的研究。“非遗”与乡村美育要深度融合,就不能简单地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是停留在对“非遗”的介绍与体验层面。我们只有跨学科地深度挖掘或有机整合本地“非遗”中的美育

5、资源,才能让传统的“非遗”满足新时代乡村美育个性化、多元化的现代需求,赓续其中的美学精神。作者简介:徐程成,女,1981 年生,山东青岛人,博士,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教育比较。“非遗”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策略文徐程成1黄巍2(1.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266109;2.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摘要 体现中华美学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非遗”本就根植于乡土民间,在提升乡村美育质量、辅助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有天然的在地化优势。要想超出以浅表介绍和短时体验“非遗”为主的断点式美育,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关于非遗”“通过非遗”“为了非遗”3 条逐级推进的

6、路径,实现“非遗”与乡村美育的深度融合。依托本地“非遗”建构乡村美育课程,可以沿照3条路径,以“关于非遗”的前期调查学习、“通过非遗”的体验性实践活动、“为了非遗”的后期总结拓展 3 个模块践行。关键词“非遗”;乡村美育;路径;策略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识别码:A美育与教学DOI:10.16585/ki.mswx.2022.09.013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105二、“非遗”与乡村美育深度融合的渐进性路径“非遗”作为本土美育资源,在系统拓宽乡村美育时间、空间及教育对象等方面具有在地化优势。3要实现“非遗”与乡村美育的深度融合,超出以浅表介绍和短时体验“非遗”为主的断

7、点式美育,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关于非遗”“通过非遗”“为了非遗”3 条逐级推进的路径,挖掘本地“非遗”美育资源,立体化地建构乡村美育课程。(一)“关于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关于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主要探讨如何在乡村美育课程中,让学生加深对本地“非遗”的认识,触摸本土的文化脉络,汲取其中的传统审美精神。以山东省“非遗”为例,孟母教子传说、崂山民间故事、杨家埠木版年画、柳琴戏以及泰山封禅及祭祀习俗等无不基于无形文化,代表着某种社会观念。其主题和内容常常是本地的先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总结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的物化呈现,是感时应物、敬畏自然的集体审美认知,是新时代乡村美育的重要立足点。(二)“通过非遗”的乡

8、村美育路径“通过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主要探讨如何在乡村美育课程中,让本地“非遗”的审美互动和审美体验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常态,让“非遗”为乡村美育注入活力的同时得以创新与再造。例如,山东本地的祭孔大典、田横祭海节、胶州秧歌、山东大鼓、孙膑拳、皮影戏等“非遗”都具有无形性、传承性、动态性和依托性的特点,只有依托具体的人和物才能得到体现和传承。乡村美育要从制度化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才能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悟本民族的审美精神。将“非遗”作为源于生活的本土美育资源,实现从被动灌输向自觉参与的文化审美转移,是乡村美育的重要生长点。(三)“为了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为了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主要探讨如何在乡村美

9、育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加深对本地“非遗”中创造力、想象力的认识,感受乡土文化内在的精神张力,打造民族审美自信。例如,山东省的烙画、泥塑、面塑、印花布、潍坊风筝以及即墨黄酒传统酿造工艺等“非遗”,都是本地先民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摸索、总结出来的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成果,其中的实践技能、知识、工具、实物等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美学原理。“非遗”中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性,符合青少年理性与感性审美认知相结合的发展需求,是乡村美育的最终归宿。世纪之交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丰富,也令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变化甚至消亡。基于这种反思,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被指定为“非遗”保护起来。然而,“非遗”在乡民生

10、活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减少,严格的保护反而导致本应“由当地乡民主导的传承”出现问题。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因此,“关于非遗”和“通过非遗”的乡村美育,最终也一定会是“为了非遗”的乡村美育,这是 3 条渐进性融合路径。三、“非遗”与乡村美育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依托本地“非遗”建构乡村美育课程,沿着 3 条渐进性融合路径,可以大体分为“关于非遗”的前期调查学习、“通过非遗”的体验性实践活动、“为了非遗”的后期总结拓展3 个模块践行。(一)“关于非遗”的乡村美育课程前期调查学习环节“关于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可以通过师生对本地“非遗”进行前期学习环节完成,以知识性教育、自主性调查学习为主。当前,

11、参观体验“非遗”项目的美育活动并不少见,但是有研究指出,很多学校只是在当天现场参观学习4,学生多数获得的只是片段性的知识,短时间内很难注意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并将这些知识关系结构化,达成美育目的。为了让学生实地参观或体验本土“非遗”活动达到最优效果,相关人员有必要在此前安排一个“前期学习”模块,提高学生对“非遗”内容的兴趣,使其产生问题意识,明确参观和体验的视角。在“前期学习”模块中,相关人员除了让学生主动了解“非遗”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乡村青少年对“非遗”的看法和想法。作为建构乡村美育课程的具体策略,在前期调查学习环节,相关人员首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查阅地方志及有关资料、

12、走访乡民群众、访问“非遗”传承人等方式,调查和了解身边“非遗”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定的标准与经过、传承的现状与问题等。其次,相关人员要通过美育课程,横向联系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引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例如,山东的“龙灯扛阁”“田横祭海节”“秃尾巴老李传说”等“非遗”的文化内生逻辑中本就带有感时应物的民俗信仰元素,在农耕社会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感化浸润。让当代乡村青少年尝试品评这些民间风俗信仰,自行理解和阐释乡土传承中最真实的审美表达,不仅可以为乡村美育深入传统、深入乡土提供基础,也有利于达成当代乡村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共识。(二)“通过非遗”的乡村美育课程体验实践活动环节“通

13、过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师生需要能够系统性地体验本地“非遗”,重视活动过程中的思考,感受“非遗”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在现有参观体验“非遗”项目的美育课程活动中,聆听相关讲解说明的多,受时空限制能够长期深入参与的少。实际上,乡村美育课程在选择“非遗”项目时不必追求“高级别”。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的“非遗”之外,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省、市、县 4 级“非遗”保护体系。美育与教学2022.09 总第 191 期106“非遗”源发于乡土环境之中,是在当地文化中孕育并传承下来的,体现了生活的必然、艺术价值观的转变与平衡,本就是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群的一部分。越是近在身边的“非遗”,越与本地历史文化、自然环

14、境相契合,才越有可能建立起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乡村美育在依托“非遗”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引入本地乡民“专家”,展开家校合育,实现师生的长期深度参与。作为建构乡村美育课程的具体策略,在体验实践活动环节,学校首先要对不同类型的本地“非遗”进行资源调研、情境和需求评估等,尤其要注重如花馍、剪纸、秧歌等与乡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非遗”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群,因地制宜地开发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美育活动,形成以美育为主题的“音、体、美、劳”等跨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其次,学校要寻求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各级传承人以及家长等协作,突破教材和教室的束缚,让学生日常有计划地体验学习,或是在节庆

15、时有组织地参与展示。只有乡村青少年浸润式地真实参与作为活态文化的本地“非遗”,才能自然形成动手能力、审美取向和民族情感,这是在互联网智能发展时代最应该重视的乡村美育精神情感源泉。(三)“为了非遗”的乡村美育课程后期总结拓展环节“为了非遗”的乡村美育路径,可以通过师生对体验参与“非遗”活动的后期总结拓展环节完成,将“非遗”在自由创作与表达中的朴素民间智慧进行理性提升,以弥合乡村美育中艺术与科学的分裂,培养乡村青少年的家乡认同感。“非遗”流传至今的原动力是生活在当下的人在享受其价值的同时更想将其留给子孙后代的强烈传承意识。5例如,山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孕育出祭海节、船工号

16、子、泊里红席、莱州草编等独具艺术色彩的“非遗”,但是在向工业文明快速跃迁的过程中,这些“非遗”的乡土文化语境不断被削弱。“非遗”在当代需要保护本身,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乡村美育要同时“为了非遗”,需要让师生通过后期拓展,赋予“非遗”在当代乡村的存在价值。“为了非遗”的乡村美育不是单纯地冻结保存现状,而是要在加深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的基础上,进一步让“非遗”作为“活的东西”发挥社会功能。作为建构乡村美育课程的具体策略,在后期总结拓展环节,相关人员首先可以发动师生基于前期对“非遗”的调查结果和实际体验,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解析本地“非遗”,提炼出其中的文化符号、审美元素,如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看“非遗”的科学审美逻辑,从数学、几何的角度看“非遗”的图形、构图审美平衡,从文学、文化的角度看“非遗”的民族特色创作逻辑,从美术、色彩角度看“非遗”的和谐配色平衡,从音符、节奏角度看“非遗”的韵律审美逻辑,从形体、生理角度看“非遗”符合人体工学的美感设计平衡等;其次,通过乡村美育,相关人员应在不损害“非遗”本来价值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将“非遗”中提炼出的审美元素在当代乡村社会中加以活用,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