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一、引言点、线、面是构成绘画艺术的一种基础符号。单纯的点太过于单调或者说如同机械式僵硬,可以从点彩画中窥探一些因素,单调中带有一些装饰意味的美。面则是塞尚圣维克多山、立体主义的色块,是荷兰风格派冷抽象蒙德里安的长方体,更倾向于小众。唯有“线”元素是像有生命力的精灵,每个时代都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线”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是音乐家的五线谱,是一张张心电图式的线性美感。二、发展历程现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创新的要求,雕塑的发展更是尽其所能的去与更多的材料结合创作出新的雕塑语言,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雕塑的体量和实体。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不断创新,雕塑的语言也随之不断增
2、加。“线”元素也算是最古老的一种艺术语言,我们所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几千年以来,在二维艺术中书法将线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曾在毕业展中看到将书法的形式运用于雕塑语言之中,奔腾的马通过对“马”字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的书法形式进行钢筋捶打、锻造、焊接而成,独立于空间之上不再是仅仅依存于绢纸上,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种传达与继承。点、线、面蕴含着多少艺术那永不褪色的灵魂,点是夜空中的繁星,是冬日漂浮的雪花,是水滴石穿的力量,点是欧阳询八诀里的高空坠石。艺术家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不断刷新对点、线、面的重新认识。八诀也写到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戈钩如百钧弩发,线是变化多端的同样也是运用最
3、多的,中国古人对“线”的理解多是从自然中参悟,国画中的十八描是取之自然的最好例证。在个人作品中,通过对线与面的理解,将钢筋的硬和针线的软形成对比,针线组成的面和钢筋的线形成对比,让作品层次更加丰富,雕塑空间得到延展,再以自己的情感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境,来传递“线”元素在雕塑中的运用。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与绘画一样古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现代文明出现以前,雕塑的内容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石雕为主,“线”元素在雕塑中一直以“配角”的形式存在。传统的雕塑是具有体量感的,“线”元素可以是贯穿于整体雕塑制作的过程;也可以是装饰雕塑表现过程中存在的线条;抑或是不同视角下轮廓线与形体的转折之处;又或是肉眼不可
4、见却可以感受到的雕塑动态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雕塑艺术慢慢从少数人的艺术转变为大众艺术,艺术家也开始探寻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创作材料和创作手法,于是“线”元素得以一种新血液的形态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慢慢地作为独立的媒介造型应用于雕塑艺术之中。20 世纪 20 年代后,大量废弃的金属给予新生代雕塑家创作的大量灵感,大卫史密斯(DavidSmith,1906-1965)被公认为同代人中最伟大的美国雕塑家,他创造了 20 世纪最值得纪念的作品,使用工业材料,特别是焊接钢铁以及探索开放性、直线性结构为特征,从而变革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雕塑艺术。在哈德逊河风景中,通过线条与面的组合焊接而
5、成,被称为空间中的绘画,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崎岖的山川景观、天空、流水和人造元素,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其所表现的不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应用线性元“线”性材料在当代雕塑中的空间表达文|朱云梅 李静思项目资助:2022 年成都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线”性材料在当代雕塑中的空间表达,项目编号:WLYB2022083 研究成果。书 画 雕 塑91素与没有多少艺术史的金属材料所表现出的创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流露。就如同中国山水画之美在于意境,也就是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气韵生动”,青年艺术家黄齐成在接触中国山水画之后,开始探索在自己作品中融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他用弯曲流溢的线条表现了空灵山水吸引了
6、世界的注意,他的作品乐山乐水用极简的元素描绘出一幅山川风景,脱离了传统雕塑所讲究的体量感和张力,以虚空通透的形式来展现山水空灵缥缈的意境,用之以形式、回味之无穷。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线性艺术精神一直都是意、象的代名词,线条中饱含画家的意志与精神寄托,常常托物言志、借物言情。如,郑板桥的“眼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含蓄、委婉的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涵养与艺术精神。而西方的线性精神是自然的再现,是科学与理想的结合体。当代雕塑呈现出包容万千的景象,“线”元素在当代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产物,也是对传统雕塑文化的传承,又是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创新。雕塑即造
7、型艺术,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其要求作品在不同方位都向观察者提供一种视觉美,线有自己的局限性会给人一种缺少力量感的错觉,总会让人感觉过于单薄。吉冈德仁在为银座 GINZASIX 设计的奇幻超现实的棱境之云装置雕塑,运用了大约一万根透明棱柱,自由组合交错堆叠成云的形状,与日光、灯光交相辉映,作品在不同的时间、方位的观看感受都是不同的,随着观看者位置的移动,视觉感受也在随之改变,每一次观看都会有一种新的体验,展现出与环境极度和谐的无限魅力。葡萄牙艺术家DavidOliveira,一位能够把铁艺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艺术家,虚虚实实、神神秘秘,看似缥缈无定却对人体造型有着精准把握。我们用铅笔在二维平面上
8、所绘画的速写,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可以立足于现实之中,实处的铁丝出现在关键节点与虚出的空白形成一体。空间作为构成雕塑的语言之一,是雕塑家在创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雕塑空间由实空间和负空间组成,雕塑的实空间就像一个容器装载着雕塑的本体,承载着雕塑的形体与体量,雕塑形体实实在在所占据着的空间称为雕塑的实空间。雕塑的负空间就好似绘画、设计中的留白部分,一幅画一个设计总在密集处旁边留出大量的空白与之对应,让作品更有神韵。雕塑形体与形体之间的虚空部分,雕塑本体空间以外的空间都是雕塑的负空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线不仅仅是用来装饰雕塑,更是连接形体与形体、形体与空间的桥梁,包括轮廓线、形体线、动态线,共同构造
9、了雕塑空间中错综复杂的线性关系。三维空间中的“线”元素不一样,“线”元素在三维空间里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三维空间的“线”元素更能展现空间的魅力,使得空间更具张力,增加其雕塑气魄。俄国艺术家塔特林在莫斯科运用不同材料(如铁丝、玻璃、锯片)作为悬挂的浮雕构成物,形式是抽象的。在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三国际纪念碑,采用金属焊接“线”的构成。此外,法国最具有标志性的埃菲尔铁塔在形式上也算是“线”这一元素的构成。雕塑中“线”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对“线”元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将个人情感以“线”元素寄托于雕塑中,是对“线”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一次探索与创新。山城灵感来源于青山绿水环绕的重庆山城的写
10、生历程,踏入山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又一座木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的房屋和桥梁,还有正在搭建过程中只有钢筋结构的房屋框架。这些房屋结构和点线面构成给予了很大的创作灵感。因此,山城也采用了点、线、面构成的创作形式。在造型上,该作品形式是不同特色房子的穿插和堆叠,其整体轮廓犹如灵动蜿蜒的盘山公路,从各个角度看其形态各不同,故取名山城。将钢筋和针线作为独立的造型语言塑造,一根根红线有顺序的排列、组合缠绕到已经搭建好的骨架中,缠的线构成一个个面。在整体线性关系中,骨架的线呈直线状,向两头发散出去,而缠绕在骨架上的红线组成的面秩序统一,比较内敛,骨架与面形成张力与92合力的统一,大大延展了其空间性。作品加入了
11、钢筋的硬性结构和线的柔软特性形成了一种对比,钢筋就像人体骨架而线犹如人体肌肤,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对比美。为什么会采用红色的针线呢?想到针线,人们首先联系到的是衣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红色的选择来源于重庆本身就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城市,在这里每个人都充满激情,深夜的霓虹灯映衬着这座不眠之城。红色向来作为中国人民喜爱的颜色,代表着吉祥、喜庆、轰轰烈烈与激情。在这里,把对山城的感受与重庆人民的热情用红色针线代替,寓意着重庆精神将在红色的千丝万缕中得到无限延续,展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的线性精神。界与山城采用一致的创作手法,而作品色彩之间有了很大的变化,界的画面从单
12、一的红色又多添加了黑、白、灰三色,从最初学习美术基础时,黑、白、灰就是立体画面必不可少的色彩要素,它们三者构成了画面的造型与空间关系,如果恰当地运用黑、白、灰,会让作品在时空上呈无限延展和放大的可能,反之如果处理不当,作品会非常混沌无序,无法观赏。“界”这一字有很多含义,可以解释为范围、领域或一个区域边线。作者构思作品时,将不同的地域、区域归纳为形态各异的几何体,从而构架组合成一个大型空间,犹如现实世界中的各大洲、大洋相聚在同一个地球,且又是每个独立的板块与区域,其不同的形体互相独立又共存。空间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者通过对线性空间的认识建造出一个“迷失域”,这个“迷失域”犹如“莫比乌斯环”“
13、彭罗斯三角”,线依附于框架之上扭曲缠绕,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打破三维空间本身,意味着在不同的时空颠倒和混乱相互交融,犹如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任性的时代里,它们作息昼夜颠倒,每天穿梭在虚拟与现实的不同空间之中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作品整体造型酷似扬帆启程的航船,乘风破浪的前行从而指引着人们走向未来,人生也犹如一条生命旅线。“空间思考方向”是该作品的主旨。三、结语在雕塑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对中西方艺术作品的认识与解读,“线”性材料本就在雕塑中有着流畅、诗意、独特的空间语言,古往今来的大量艺术作品依靠“线”构建出与众不同的“实体”,文章从雕塑造型艺术本身的探究到“线”性雕塑空间载体的重要性分析,再
14、通过雕塑创作利用“线”元素重点表现空间中的“意象美”与“精神美”,犹如中国传统美学非常注重“情与景交融”,这种线性空间更在于艺术精神的象征与寄托,超脱出空间中有机形式的超现实、意象的雕塑。中西方艺术都具有特定的时代精神文化象征意义,由于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艺术工作者在挖掘传统艺术的精髓以及继承传统雕塑艺术的精神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在当代雕塑中诠释现代人类的精神风貌,进而创作出具有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属性的优秀雕塑作品。参考文献:1郭慧婷.轮廓构造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2韩金峰.论雕塑中“线”的运用与创作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3黎彬.雕塑的形体拉伸及线性语言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4李在薰.“线”元素在现当代雕塑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5王青.点、线、面在雕塑语言中的发展与运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6王兆伟.对雕塑中线的运用的几点认识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7肖长生.论中国古代雕塑的线条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作者简介:朱云梅,李静思,成都文理学院,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