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第 期总第 期福 建 建 筑 防洪滨水绿地空间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会昌县湘水文武坝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为例杨燕龄(华东勘测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省“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推动城市生态滨水景观的发展,会昌县将湘水文武坝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作为三江六岸滨水公园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城水共融生态新局面的主要廊道。为此,以该项目为例,通过现状空间地形梳理、植被空间营造、植物色彩搭配、质感与形态的对比等方面,探索如何让狭长的防洪滨水绿地空间更富多样化。关键词:地形梳理;植被空间营造;植物色彩搭配;质感与形态的对比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
2、编号:()(),):(),:;作者简介:杨燕龄(),女,工程师。:收稿日期:引言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省“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会昌县合理利用现状资源,加强功能区规划,构建独具特色、差异鲜明的功能区块,形成了“以水为带,文化为支撑,山水互动,串轴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会昌县防洪滨水绿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昌县湘水文武坝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因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形成的狭长带状空间结构,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以该项目为例,探索多种不同的景观营造手法,让单调且狭长的场地空间,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同时,又能让景观绿地空间更具多样化。项目概况会昌位于赣南东部,紧邻红色故都瑞金,自古就是
3、江西东南部的门户,闽粤赣三省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会昌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地处武夷山余脉与南岭余脉交汇处,地形复杂,奇峰怪岩甚多,拥有江南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赣南日流量最大的温泉。此外,这里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河流密布,光照充足,林木茂盛。碧水、丹山、温泉与古村融为一体,革命历史与人文古迹紧密联系,资源类型齐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会昌县湘水文武坝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总占地面积 ,岸线长 ,位于湘江左岸,途经老城区、会昌国际酒店,东接林岗公园;对岸为江东路商业示范区,周边商业成熟,文化底蕴深厚,是代表会昌历史发展的见证。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会昌县将在纵向上重 福 建 建 筑
4、年点打造三江(湘江、绵江、贡江)交汇的绿色长廊,贯穿县城;在横向上重点打造两岸建筑景观群。在强调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增强市民公共活动功能,控制河道两侧建筑风格的统一、界面整齐及天际线变化,塑造“城河共融”的滨水休闲生态景观带。会昌县湘水文武坝段作为三江六岸滨水公园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会昌县“三江六岸”双修规划“一心三廊六公园”的景观结构(图),被作为城市公园进行打造。图 会昌县“三江六岸”双修规划景观结构图 场地情况本项目区位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西接会昌古城,东连林岗公园,坐享得天独厚的湘江自然风光(图);场地内现有古寺庙、水文观测站点基座等构筑物,具有一定的文脉沉淀。但是场地内地形高差
5、较大且较为复杂,多为边坡且坡度较陡,绿地空间呈带状分布且无大面积成块的绿地空间;杂灌草丛生,周边建筑临水却未能见水,视线严重受阻;因场地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合理的规划利用,局部地块成为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填埋场,对河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周边居民虽临水而居,二十年一遇的防洪堤却成了居民与水对话的屏障,如图 所示。图 项目区位图图 现状照片 营造策略 梳理地形,创造凭栏观水的条件项目场地夹在市政路与湘江之间,又受防洪水位、现状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最宽空间约,最窄空间约 )消纳 的高差,又能让景观出彩,成了本项目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场地的梳理,采用多级式
6、放坡,由上而下形成“缓坡 陡坡 挡墙 栈道”的结构形式。整个公园由入口广场、特色连廊、悬挑观景平台、台地式广场、儿童活动区、亲水栈道、斜坡草地等组成(图),从竖向上对空间进行重组,将绿化景观与广场、休憩区、活动区有机结合起来,渗入自然景观中,相得益彰,既打开了居民区以及城市慢行道远眺江景的通廊,也给游客创造了临江凭栏观水的空间。同时,绿化种植结合水位进行考虑设计,在常水位以下.至常水位之间种植挺水植物;常水位至两年一遇洪水位之间以铺贴矮生百慕大草皮为主,辅以观赏草花;两年一遇洪水位至五年一遇洪水位以上种植以灌木 小乔木为主;五年一遇洪水位以上以乔灌草组合搭配为主,形成多样化的植被景观群落空间,
7、如图 所示。注重植物空间的打造,形成不同的景观序列植物空间的营造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在引导游客视线上或对陡坡的稳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疏导情绪以及 年 期 总第 期杨燕龄防洪滨水绿地空间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图 项目鸟瞰效果图图 水文观测点景观效果图及断面图改善小气候的作用。用植物对空间进行分割,而不用生硬的挡墙,能够让空间流畅,营造或开朗、或幽深、或静谧、或热闹的空间感受。本项目场地空间呈带状分布,栈道沿着坡脚蜿蜒行进,城市慢行道沿着坡顶分布,休憩活动空间散落于坡顶及坡腰的位置。设计将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不同尺度、高低的地形,将场地划分为各种不同功
8、能的空间,增强场地的层次感;通过植物搭配营造遮挡显隐的景观空间,发挥藏与露的作用,引导空间的过渡,使景观逐步展现,形成不同的景观序列。设计时,通过把握好植栽空间的节奏,利用绿化配植改变顶平面和垂直面,有效缩小空间和放大空间,形成或曲径通幽或豁然开朗的空间意境;同时,有选择地利用植物组团引导和组织视线,形成或开敞或围合的空间,满足游客观赏休息及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如本项目在入口广场的位置以花镜进行打造,广场北面紧邻着两个交叉口,交叉口的围合空间既保证了园区景观的神秘感,吊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又充当了入口广场的背景墙,使入口广场的整个空间形成半围合的状态。从半围合的广场空间,途经围合的交叉口空间行至
9、栈道,空间一下子打开,颇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一面临江,水域空间开阔;另一面是舒朗的草坡空间(图)。沿着栈道前行,通过地被线及植物组团的组合,不同的景观序列徐徐展开。孤岛与片林的组合,加强景深,营造深远之感,拓宽整体的空间感。通过挖掘坡顶的视线景观优势,植物在配植时,以片植花灌木或观赏性较强的植被为主,形成“乔木 灌木 地被”的植物组团模式,作为栈道的远景和城市慢行道的近景,部分结合建筑进行配植打造,形成较为野趣的丛林景观。在坡顶观景廊架处,以高大的榉树、丛生乌桕作为背景,以果岭草搭配片植夏鹃、鹅掌柴等灌木,以野趣十足的观赏草 东方狼尾草作为前景,植物的组团配植遮挡了部分景观视线,使得观景廊架等
10、构筑物若隐若现,使游览的动态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在坡顶地形相对平坦的台地广场处,具有较大的人流量,场地中有配套的休闲坐凳等设施,满足游客观光休憩的需求。高大的沙朴以阵列式排开,形成覆盖式的广场空间,在夏季为游客提供开敞舒适的林荫休憩空间;冬季时疏影横斜,斑驳的光影,又为空间增添了些许趣味性,如图 所示。图 绿化布置平面图图 坡顶廊架及儿童活动区景观效果图 福 建 建 筑 年 注重植物色彩的搭配,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马克思说:“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植物色彩是景观视觉观感中的主要组成元素。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植物色彩 同色系、互补色、邻近色等色彩组合搭配,赋予环境不同的空间意
11、境,或热烈奔放,或恬淡雅致,或朴素合宜,或含蓄隽永。不同的植物配植,可以让整体的空间色域在变化中平衡过渡,明度和彩度又随着游客的观赏动线变化 或明或暗,或缤纷亮丽或朴实无华;而色域的变化,又决定了整体景观形式的美感。设计通过对全线植物色彩综合考虑,进行配植,以期形成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空间。在大面积的宽敞地带采用暖色系,防止大面积的单一色彩引起视觉审美疲劳(图)。如在入口广场处采用金叶佛甲草、火焰南天竹、矾根、红宝石朱蕉等的组合搭配形成的花镜,红与黄的对比(图),既给人明快、华丽之感,又能够穿透距离,迅速作用于眼球,使人感觉物体变近空间变小;在构筑物边角或狭小背光的场地,采用冷色系植物中和构筑物
12、及场地本身的突兀感或者劣势感;在园区入口及主要节点等位置,以互补色为主。通过色彩的对比、反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加强植物整体色彩空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本项目场地多为狭长带状空间,植物色彩多以同色系或相邻色系为主。在满足色彩过渡和空间层次打造的基础上,扩大整体空间的视觉感受,在大面积的草坪中种植一些同色系或者邻近色的植被,丰富植物空间的同时,又不影响宽敞明亮的草坪空间。利用暗绿色的植被对沿线的挡墙进行遮挡,同时又充当边坡植栽空间的背景林,模糊空间边界,既能延长视觉空间,又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想,从而让游客感受不到空间的局促和压迫感,如图 所示。图 次入口景观效果图图 主入口互补色植被应用景观效果图
13、 相邻色植被应用景观效果 通过植物质感与形态的对比,营造景深,拓宽视觉空间植物的形态与质感,是植物肌理最直观的表现,或粗犷或细腻,或厚重或轻柔。不同质感的植物搭配,会产生不同的空间视觉感官。粗质感的植被会有拉近距离、缩小空间的效果;细质感的植被则会有拉长距离、扩大空间的效果。两种质感相差较大的植被,如八角金盘与瓜子黄杨进行搭配,能够让人明显感觉到空间的变化。配植时,可通过搭配居中质感的植被进行过渡,使空间氛围不会产生突变。因此,设计时,通过对植物形态与质感的综合考虑与运用,强化空间感受,以期达到设想的景观氛围。在地形多变的景观空间中,可采用统一质感的植被进行空间的串联。如用草皮作为串联观赏草、
14、花灌木的基调,避免植被景观过于零碎。在较为单一的景观空间中,可采用不同质感的植被进行配植,可起到活跃空间的效果;并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通过叶片大小和形状的对比,模糊空间界线,让人的视觉感官产生景物比实际距离远的感受,从而拓宽视觉空间(图)。正如古人所说“远观其势,近察其质”,近距离可以观察单株植物质感的细部变化,较远则只能看到植物整体的质感印象,更远的距离则只能看到植物的形态和不同植物群落质感的重叠与交织。通过不同形态的植物搭配,打造优美动感的林冠线,形成有节 年 期 总第 期杨燕龄防洪滨水绿地空间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奏韵律的景观空间感,丰富远观的视觉空间感受。如卵圆形的银杏 圆锥塔型的乐
15、昌含笑 伞状扁球形的合欢 圆球型的菊花桃的组团,使树形在变化中寻求统一,打破平直、富于变化。图 疏林草地景观效果 关注现状植被的保留与打造,形成景观历史记忆点景观是一种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许多园林景观得以传承百年甚至千年,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典故或者某种情感寄托。如拙政园中文徵明手植紫藤,历经四百多年依然壮观;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的将军柏,能让人联想起汉武帝游历嵩山时,看到两株柏树将其封为“将军”的典故趣事。因此,设计尤其应当重视对现状场地古树名木的保护、历史肌理文脉的梳理。本项目在保护沿岸寺庙等建筑及现状大树的基础上,梳理枯枝落叶,并在其周边增加能与之共生的藤本植物,如:三角梅、云南黄素馨等,让其
16、保留回乡人“乡愁”记忆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景观风貌,与周边的城市风貌融为一体。注重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植,降低后期管养成本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可见植物景观效果与后期养护息息相关。设计前应注重植物的选择,才能为后期的管养实现降本增效奠定基石。本项目在植物选择上,以适应性、抗逆性较强的乡土优势树种为主。如:香樟、银杏、桂花、石楠、乌桕、沙朴、榉树、秋枫、黄山栾树、无患子、合欢、菊花桃、西府海棠、南天竹、红背桂、金叶枸骨、夏鹃、茶梅、美人蕉、黄菖蒲、东方狼尾草、细叶芒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控制了外来树种的引入,从源头上有效地节约了养护成本。同时,在设计时,应摸清场地的情况 光照的强弱、地势及水位高低、污染情况、周边建筑的性质、高度及朝向、风力的大小等,熟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喜阳、耐阴、耐旱、耐水湿等,才能在配植时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植,为减少病虫害、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做好铺垫。结语从古至今,造园素材不断推陈出新,植物却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很多时候都是造园中的“主角”。植物四季更迭变化的属性 多变的色彩、不同的质感与形态等,都对空间营造、景观环境的营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通过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