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1.45MB ,
资源ID:433943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339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式博物学与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维度_黄玲.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式博物学与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维度_黄玲.pdf

1、-8-21世纪,生态已然成为一个国际议题,“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紧密关联日益凸显。联合国在2001年发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希望在承认文化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发展文化间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宣告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在生物世界的映射,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21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发出了“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1。生态危机的出现源自人们在工业文

2、明进程中对自然过度掠夺而造成“生态生物生命”的关联断裂。因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人类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并建构生态文明,而建构生态文明不可脱离具有博物色彩的共生哲学2。博物学作为一种知识传统,涉及自然“生态生物文化”的整体,并以“生命共同体”为关照。因此,彭兆荣等学者认为,博物学理应成为“保护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范式与学科依据”3。一、人文与科学:中西博物学的思想立场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古老的适应于环境的学问,也是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之一4。在传统理念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将博物学归入自然科学的板块,但同时也认识到其广博性而难以归类:“博物学是对大千世界丰富多样的自然现象进行收集、分类、整

3、理的知识,在早期,它实际差不多涵盖了除数理科学之外的所有自然科学。”5宇宙的广袤辽阔与自然的丰富复杂,使得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不同人群,都会基于地方的地理生态形成适合自我生存的知识。由此,不同地方会产生不同的博物实践、博物知识与博物传统。黄玲(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摘要:当下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保护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成为守护地球家园的关键。中式博物学传统的“生生宇宙观”,具体体现为参赞化育、万物化生的宇宙观,天地合德、万物共生的生命观,通德类情、导达其仁的道德观,成为支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维度。中式博物学的人文价值能够突破信息时代技术理性的壁垒,通过返回自

4、然与文化实践,激发词与物的深层关联与活的隐喻,为人类共建生命共同体和生态文明提供启示。关键词:博物学;生命共同体;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稻作文化中图分类号:N91;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22)12-0008-07中式博物学与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维度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22.12.002收稿日期:2022-12-05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壮族古籍中的稻作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BMZ007)阶段成果作者简介:黄玲(1975),女(壮族),广西百色人,人类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

5、院教授,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学。【专题研究博物学】2022年第12期(总第330期)中式博物学与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维度/黄玲-9-西方将博物学传统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期西方博物学的研究对象并非单纯的物种,而是关乎整体性或系统性的有机体。在自然的观念中,科林伍德提到古希腊自然科学含有一种把灵魂和理智理解为人与万物共有的看法6。在近代欧洲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出现之后,西方博物学发生转向,18世纪出现以培根和林奈为代表的帝国进路,其核心理念是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为人服务7。启蒙运动时期的帝国博物学家认为自然舞台只有通过移除其语言、神学、伦

6、理等因素才能被解释。在牛顿力学支持下,植物学家视自然为无生命的,其中植物、动物包括人都可以还原为孤立的原子。这样一来,传统的博物学所强调的物种的地方性、价值性、文化性等特征就被剥离了8。中国古代文明也有着深厚的博物学传统,吴冰心在博物学杂志中将中国博物学追溯到上古“博物之学,盖兴于上古”9。通过剖析山海经所建构的空间肌理,刘宗迪认为中国古代博物知识的产生是人类在先民狩猎、采集甚至巫师方士寻访草药等生产生活实践之“原始动机”的触发下,“对草木鸟兽的形态、习性和用途有了真切的认识”,在文字没有产生以及普及的情况下,多是在乡土社会中以方言土语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歌谣谚语10。有学者将博物学定义为“关

7、于物象(外部事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的整体认知、研究范式与心智体验的集合”11。翻阅中国经典,俯拾皆可见博物知识,充盈着天地鬼神和自然万物的描述与想象,张华博物志是首部以博物命名的著作,既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虫鱼草木、人物传记等,也收录了神话、古史、地志、名物等神奇怪诞之事物。可见,中国传统的博物集合了各种雅俗神怪,包罗万象、灵动多姿,并不具有刻板面目与森严等级。因此,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博物志不仅是“经史子集”的正统学问与分类的异述和补充12,更是我们的祖先与宇宙自然交流互动所积淀下来的生存智慧与文化遗产,应当加以挖掘和弘扬。作为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博物学传统吸引了诸多西

8、方博物学家的研究目光。袁剑在其译介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中指出既有的博物学书写往往将民族国家作为单一整体,而忽视了如中国这样的大国内部的多样性,“关于边疆地区的博物知识及其历史生成恰恰是缺失或者零乱的”13。对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文价值”应持以自信,费孝通先生指出:“这个传统中不仅存在着滋养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而且也存在着有助于处理世界问题的智慧:和而不同 思想,对于克服 世界性的战国时代 和 文明冲突 的深层危机,造就 美与共共 的局面,有着重要意义。”14有鉴于此,对中国多民族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博物传统进行搜集、整理、阐释和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彭兆荣认为,西方的博物学建立在“自然(n

9、ature)”的框架中,中式博物学则是建立在“天文地文人文”的完整形制中15,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生活的密切协同、与传统农耕文明的结合16。由此可见,中式博物学包含着生命、生态、生物等多重维度,更显博大与包容。中式博物学的思想脉络与知识谱系中,更体现出人们对“地方知识”“民间传统”与“乡土智慧”的重视,成为植根生命深处的文化遗产。这些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应对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化生”与“共生”:中式博物学的价值维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宇宙自然的探究从未停止,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孜孜以求,如太阳升降的亘古不变,如大地怀抱的生生不息,不断开启人类的生命感悟与

10、思维认知,产生了人类生存与宇宙运行之关联性的诸多想象与实践,也由此产生了关于世界万物的认知与描述。钱穆对此做了系统梳理,他通过返回中国思想去寻找古人看待宇宙万物的方式,得出了“天人共生论”17,指出中国的博物世界里,“万物不是被创造的,而是被造化的,所谓造化就是造与化,造意味着创造,化意味着转化,而造作即化育,即转化带来的 生育”18。因此,钱穆提出了“生生宇宙观”:“从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12.2022(Cumulatively,No.330)-10-宇宙与历史的整体上看,它们也都属于 动,是消融了物我死生之别的 道 的一部分”,“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大自

11、然而言,有生命,无生命,全有性命,亦是同生。生生不已,便是道。这一个生,有时也称之曰仁。仁是说他的德,生是说他的性”19。可见,中式博物学蕴含着万物化生、“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也涵括了多样共生、跨界共享的人文关怀,其价值维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观:参赞化育、万物化生在中国观念世界里,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包容着绵络天地之大象。如论语阳货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人通过观察宇宙万物来掌握生存环境的规律,通过自然节律体悟生命成长的智慧。可以说,中国的博物学的关切点不在物自身,而是物象、人事与天道的参赞与化育所达至的“天地境界”。冯友

12、兰认为“个人只有达到对宇宙的全体理解,才能真正达到知性尽性”20,质言之,人只有将自我生命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宇宙自然加以联系与关照,通过理解人和宇宙全体的关系才能达成生命整体性。此种人类与宇宙交融共在的生命意识在人类古代文明中已有丰富的呈现,其对现代人而言,则是人类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本位经验。人类在自我生命中找到了宇宙的节奏,如日夜更替、四季变换,经过格物致知、触类旁通,便可以对自己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与体悟。(二)生命共同体的生命观:天地合德、万物共生中式博物思想观念中,人的生命是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与宇宙天地光光交彻的,而且不是独立的生命对应单一的物,而是天地相互

13、交通方生万物,呈现为互联互补、交融共生的整体性。据易经所载,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21礼记 月令云:“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易否卦 之 彖传曰:“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周易泰卦之 彖传曰:“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郭静云称之为“宇宙生机”:“神”来自天的恒星神光和神灵雨水,“明”则是出自地的日月火质的明形,二者皆是上下互不可缺的范畴。“神明”结合表达天地合德状态,天地合德才是万物之生机22。换言之,在古人的观念中,人生与社会皆取法于大自然,所以无论是在自然、人生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唯有天地之德相匹配,万物才由此化生。而人的生命深入宇宙的奥秘而显示其神性;同时又

14、在宇宙博大精微中彰显出互动共生的生命观。庄子天下篇曰:“古之真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在此,庄子的圣人生命观体现出通过对经验范畴的拓展、价值观念的加深获得身体与天道浑然合一的境界。而王铭铭则提出“人文生境”的概念,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要更为重视人的创造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这是在调适中混合生成的有意义的整体23。由于人参于天地合德的化育过程,由此化生出与宇宙天道共享的生命。比起古代,当下社会的物质文明可谓高度发达,因此在人文精神上追求庄子所言之“圣人”境界并不为过,若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参赞化育之意识,我们的社

15、会也就可以具备生命共同体的生命观维度。(三)生命共同体的道德观:通德类情、导达其仁吴冰心提出:“上之以通德类情,下之以制器尚象,般般焉,首首焉。先民之业于斯为在矣。”24钱穆则认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仅是“小言”,是“制器尚象”,真正的“大言”乃是“通德类情”,修身成仁:“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而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哉。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25也就是说,最高境界是“万物一体”,掌握宇宙自然运行之道,把大自然万物万象的美好品质纳入人的心胸以拓其胸怀、成其仁德,是为君子,恰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16、易经之象传)里的君子坦荡荡之境界。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此,圣人是以至诚至善的道德理想来创造生命共同体。当今时代,人类的文明与科技已经远远高于一两千年前的古人,但古人留给我们的生命智慧 中式博物学与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维度/黄玲-11-依然生生不息:向宇宙自然参赞化育,在自我生命追求天地合德,与他者交往秉持民胞物与。我们从此三个价值维度来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求获得生生不息的创生力量,从而激发“化生共生生生”这一循环互动的“文化生态系统”,以推进为工业文明所阻碍的“生态生物生命”之整体系统。而这些生命共同体之间亲近、和谐的共生状态,“亦有利于人类突破种族、国家以及人这个物种的狭隘观念,充分意识到在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演化的必要性”26。诚如方东美所言,“我们以平等的心情待人接物,自不难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共证创造生命的神奇”,“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当尊重别人的生命,同时更应维护万物的生存”27。经济全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