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2.48MB ,
资源ID:479805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798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_陈燕馨.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_陈燕馨.pdf

1、102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陈燕馨 Chen Yanxin/文Symbiotic Landscape:The 2nd Nanhai Public Art ExhibitionAt the beginning of 2022,the second Nanhai Public Art Exhibition was held in Nanhai,Foshan.Based on exp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rt and space,public art and community,the second exhibition takes

2、 the theme of symbiotic landscape and takes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of new public art as the guide,trying to make public art a force of micro-intervention to achieve symbiosis and co-growth with the landscape.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Public Art in China,this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3、the booming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art exhibition mechanism,takes the symbiotic landscape as an example to point ou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field where such practices are located,and analyzes how the exhibition implements the direc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public art into a specific context and fi

4、eld,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art in responding to public demands.Keywords:symbiosis;Landscape;Public art;The 2nd Nanhai Public Art Exhibition摘要:2022年初,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在佛山南海举办。在首届展览拓展了公共艺术与空间、社群关系的基础之上,第二届展览以“共生的景观”为主题,以新型公共艺术“共生”概念为向导,试图让公共艺术成为一种“微介入”的力量,与景观“共生共长”。本文从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脉络出发,关注兴起的公共艺术展览机制

5、建立热潮,以“共生的景观”为例指出此类实践的所在场域的特殊性,并分析展览如何将公共艺术的转向和要求落实到特定的语境和场域中,强调公共艺术回应公众诉求的重要性。关键词:共生;景观;公共艺术;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回顾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其概念的引入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学界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开端往前推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壁画和城市雕塑。1982年,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获得国家部门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又制订纲要、成立组织、推出政策,在这一系列举措之下,城市雕塑的实践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围绕着城市雕塑,全国各省市不断地推出由政府部门组织,以举办地和雕塑这一特定艺术形态命

6、名的展览。直到21世纪初,“城市雕塑”仍未被“公共艺术”这一概念完全替代,甚至出现了不少展览的名称同时使用“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两个概念的现象,如“艺术,让城市更美好上海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方案邀请展”。武定宇指出,全国城01.杨心广,漂亮的混凝土2021,石头、植筋胶、钢筋、混凝土、水性漆,尺寸可变103时 空 Space-time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直至2006年才在关于城市雕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公共艺术”一词,也是从这份文件开始,公共艺术取代了城市雕塑,完成了官方叙事里公共艺术概念的转型。孙振华早在2004年就曾直言公共艺术概念的流行只是为了强化城市雕塑,而非厘清二者之间的价值取

7、向和观念、拆解城市雕塑的问题所在。然而,2010年左右出现一个突出的现象仅以公共艺术这一概念命名的大型展览涌现,且呈现建立长效机制的发展趋势。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公共艺术展取代了城市雕塑展,但城市雕塑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现代公民(市民)”状态下诞生的,而公共艺术不是;发展至今,公共艺术的实践形态更多地出现在当代雕塑展、双年展、三年展。和当代周期性展览通常发生在一线城市的情况有所不同,近年来公共艺术节(展)更多地在二三线城市开展,南海公共艺术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不同于一线城市,活跃的当代艺术机构和组织较多,也不同于以村落为据点,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相结合的长期社会参与式艺术项目,发生在

8、二三线城市的艺术实践在意义阐述上是相对匮乏的。由于这些场域在经济文化水平和当代艺术接受度上有所差异,那么适合这些场域的实践也不应当是相同的。而由官方带领建立起植根于当地的公共艺术展览机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选择。2020年1月举办的首届南海公共艺术展,策展人何桂彦显然考虑到了所在地薄弱的公共艺术基础,提出了“拓展的剧场”的主题。由于公共艺术本身对艺术媒介的包容性极强,给公众呈现跨媒介、跨形态的综合性艺术有利于击破当地公众先前被城市雕塑固化的刻板印象。运用创新的媒介材料和技术方式,一方面能将公共艺术作品与使用公众已01104熟知的艺术表现语言制作的纪念性作品拉开距离,另一方面也是对旧有思想观念的

9、革命。由于这次展览成功地“拓展”了场域,取得了较好的反响,第二届的展览得以在更大的操作空间开展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由胡斌策展的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主题为“共生的景观”,它首先对应的是展览举办场地千灯湖活水公园已建立的人与自然及人文环境融洽的交互方式。千灯湖活水公园自身是城市美化规划建设的产物,有着明确清晰的功能,即作为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绿色生态景观供公众活动、休憩,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因此,该场所创作的公共艺术首先要与这一特定的景观共生,既不能搁置对它的切实使用需求,也不能遵循同质化的城市美化策略,生产宏大叙事式的城市雕塑。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力图在首届对于作品与公共空间关系拓展的基础上

10、,进一步聚焦新型公共艺术的“共生”概念。伴随着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催生出数量众多的作为城市景观和娱乐消费的标识性公共艺术作品,它们对于社会日常生活是一种强制性的固化介入。如何让公共艺术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需要,成为本区域市民休闲不可或缺的切实场域,让艺术与生活现场“共生共长”,而不是以奇观化的拼装组合吸引眼球,是第二届公共艺术展要思考的问题。“共生”一词本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城市社会学家使用它来描述固定地点的群体形成的关系,后来被推及至更大范畴空间中事物相互依存、平衡的关系。吴士新强调,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共生实际上指的是空间和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共生、文化历史共生、公众价值共生三个方

11、面。“景观”为居伊德波(Guy Debord)研究的核心概念,基本是指客观上的存在景色、景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转变为由资本家操纵的表演。其他学者给出更为明确的定义,指出景观即是“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共生”和“景观”初看似乎是相矛盾的,因为共生追求共同达到一种0203105时 空 Space-time平衡的状态,而景观显然是掌权者对无权者单方面的压迫。实际上,后现代景观已经转向思考有具体背景、历史的场所,且需与使用者建立深入的联系,这与公共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以及共生在公共空间艺术中寻求人与事物的和谐联系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共生的景观”延续了“拓展的剧场”提出的“人、物、场”

12、,展开为一系列具体的深入方向人如何与自然生态景观共生、人类创造的文化历史如何与景观共生、景观如何作为公众价值提升的场所等。此外,格兰特凯斯特(Grant Kester)对美国“后公共的公共艺术”(Post-Public Public Art)富有启发性的观察也为本次大型公共艺术实践提供了参照。凯斯特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公共艺术归为混合型、批判型和新类型三类,混合型的公共艺术主要从历史和文化中寻找参照,用作品呈现特定场域的视觉和空间历史。批判性的公共艺术质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背后的权力差异,力图揭示隐藏的政治、社会意味和复杂现实。新类型公共艺术则重视艺术与公众的合作,公众参与艺术的经验被

13、视作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围绕“共生的景观”的主题,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创作先从与自然共生着手。这不仅仅是展览所在地为户外绿色景观的缘故,更是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人类现代物质生活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出路。中国在短时间内追赶西方的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也落进了西方曾经掉进的陷阱。现代化的城市普遍热衷于兴建高层大楼和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公共空间被压缩得极其有限。更糟糕的是,这样的城市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漠视之上,盲目扩张的城市边界和补偿式的整齐划一的绿化建设都是确凿的证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就这样被规划性地与自然相隔。能享有千灯湖活水公园与自然接触的公共场所,以及思考人与

14、自然的共生是公共艺术的生态观的要求。0402-04.宋冬,平衡2021,钢架、假树等,3800cm200cm120cm106艺术家童昆鸟回收了现代工业产生的废弃品,制作了仿鸟类形态的装置作品。利用鸟翅膀这一平衡构件固定在湖面上,作品可以通过风力的作用改变朝向,处于不停歇地与自然互有回应的状态。飞不走的鸟具象化地呈现了自然与人类的物质生产之间达到平衡的可持续关系。艺术家杨心广在天然的岩石上浇铸了人工建筑材料混凝土,并给不规则隆起的混凝土疙瘩涂上鲜艳的绿色荧光油漆。在自然界中,如此鲜艳的颜色往往与危险挂钩,人为强行制造的模仿生物现象的共生作品便散发出警示性、批判性的意味,提出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15、,当下和达到共生的未来之间还有多久等问题。盲目冒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但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影响了地方文化脉络的延续。不同于白盒子空间的艺术,公共艺术进入的是拓展的、真实的场域,公共艺术存在于拥有具体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的公共空间之中。但公共艺术不只是被动接受本土对其的影响,它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必然参与特定的地方文化、历史记忆的构筑,与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域共生。因此,公共艺术需发挥其社会性和公共性,让传统成为“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艺术家崔译收集了见证城市阶段性改造工程的废旧钢筋,并返回本土的传统和习俗,从佛山的剪纸技艺提取视觉形象,从龙舟民俗活动提取出拼搏进取的地方精神,创作了日光

16、倚江傍海。工业废料交织成类似树根的形态,支撑着如同在江边、海边被冲刷的岩石上生长出来的、剪纸镂空样式处理的树。看上去并不稳妥,但树往一侧倾斜的运动感,像是龙舟精神的提示,尽管没有确切的未来,却依旧朝着共生和谐的方向进发。艺术家段俊豪从他个人身份转换为新佛山人的事实出发,关注个体对地方的认同。直到现在,南海的村落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牌坊,这些牌坊有划分空间区域边界的实际功用,是为当地地方的象征,但它作为从宗祠建筑延伸的传统建筑,带有很强的纪念碑性。艺术家通过拆解变动结构、更换制造材料、保留材料老化的痕迹来使得这件牌坊形制的作品去神圣化。同时牌坊放置的地方为一片开放的草坪,它所属的空间区域便开放为整个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制作牌坊的材料是当地由古至今的工艺、工业技术的代表性材料,有陶土、不锈钢等。如此一来,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工业便在这一古老的建筑式样上勾连、衔接、共生。本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反映了独特的工业文明进展,况且工业文明本就是本土文化历史脉络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南方沿海城市来说,优势工业的发展和更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新与旧的技术变动和碰撞下,随之而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