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776.47KB ,
资源ID:479847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798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崖居赵家洞村_余秋子.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崖居赵家洞村_余秋子.pdf

1、T R A V E L行走摘要:古崖居赵家洞村地处陕西省旬邑县,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崖居古村落之一。它巧借山形原貌,加以人工开凿,最终形成原始而独特的大型“负形建筑”群落。本文通过实地勘察及相关考据,从地质地貌、历史成因、地缘维度等方面,对该崖居古村之典型个案予以初步论证,以索求其独具一格的古民居文化价值。关键词:赵家洞;崖居古村;“负形建筑”;文化价值1环境地貌赵家洞又名琅天洞,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1 2k m处。此地为马栏河河谷地带,河水东西流向,两岸皆为丹霞地貌山崖,而北岸山崖上则赫然可见石穴群落,上下垂直排列3 4 层不等,水平分布约 5 0 0m,显然非自然形构。经实地勘察,其

2、石穴之人工开凿痕迹及残留的门头木桩,都表明这里曾是先民生活的居所。这些石穴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乃至整个村落都好像被“镶嵌”在了陡峭崖壁之中,出乎常规意料。同时,崖壁表面自然形成的波纹状肌理,与先民曾经生活的人为痕迹交叠互文,共同构成了赵家洞独特的视觉表征与精神震撼,可谓鬼斧神工,令人慨叹!从地质学角度来说,马栏河谷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渭北隆起带,沉积相为河流相,河谷两侧的方山崖壁等丹霞地貌是其最为显著的景观特征1。这些崖壁主体为数十米厚的砂岩,其硬度适中,利于挖掘洞穴。崖壁顶部则是坚硬的乌青岩层,犹如一顶遮风挡雨的“帽沿”,悬挑出山体直壁达1 0m左右不等。它不仅以一个色带区分开了顶部土壤

3、与下方的崖壁,更起到了有效遮护崖壁穴洞的作用。崖顶之上覆盖着土层,植被丛生,绵延于山峦大地,土黄色崖壁在光线映衬之下显露出些许青红,加之崖顶覆盖的绿色植被,整体色调明艳而清朗,栩栩有生气。由此客观审度,底部河谷平原之沃地土壤适于耕作,丹霞崖壁中间砂岩层可开凿人居空间,顶部植被层就地提供木材资源,仅就农耕时代而言,其民居村落形成的基本环境条件已然具备。赵家洞村选址于此,落地生根,也就顺理成章了。2背景沿革纵观中国古建筑的历史脉络,穴居可谓是最早成形的建筑形制之一。太平御览 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可见,在大巢氏(即有巢氏)之前,穴居便已普遍存在。转而从视觉设计的角度

4、来看,穴居是利用向内或向下挖掘而产生的负形空间(N e g a t iv eS p a c e),可称之为“负形建筑”,以此区别于其他由搭建、营造而成的“正形建筑”。负形建筑的建构理念虽然十分古老且原始,但并未被后人轻易弃绝,反而成为中国建筑谱系中的重要一环,并在其影响下,衍生出了生土窑、石穴崖居等多种窑洞建筑。在先周传说中,现在位于陕西省的旬邑县,曾是华夏古民居窑洞建筑的发端所在。旬邑古称“豳”,系西周部落首领公刘所邑。相传公刘相中秦陇之间一处三泉并流之地(即今天的泾河、三水河一带),带领族人迁徙至此并立国建制,今日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皆属古豳之领地。彼时,公刘率部族因地制宜,开凿崖壁而居

5、,这或许是北方窑洞民居的最早起源。后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崖居的建筑细节也渐次迭代更新。例如,赵家洞崖居的墙体中就有土坯砖、青砖等辅助建筑材料,且木材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基本形制依然沿袭了公刘“凿洞而居”的理念。就此来说,赵家洞崖居可称得上窑洞民居建筑的“活化石”,为了解先民穴居的原貌提供了珍贵线索。尽管建筑上的渊源可追溯至先周,但查阅旬邑旧县志,其中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说,算是赵家洞最早可考的文献记载2。由此可以推断,其建立时期应不晚于宋金之际,而躲避匪患战乱很有可能为其立足兴造之初衷。由是,至明清时期,赵家洞已颇具规模,康熙年间三水县志中有载:“其岩深长宽平,可作槛以眺远。内有石

6、屋,日月时入其牗,烟云常绕其梯。文龙轩为赋以纪之”3。村中部分洞穴也曾被用作当地富户三水唐家的藏宝库房。到2 0 世纪6 0 年代,古崖居赵家洞村古崖居赵家洞村A N C I E N T C L I F FD W E L L I N GI NZ H A O J I A D O N GV I L L A G EA N C I E N T C L I F FD W E L L I N GI NZ H A O J I A D O N GV I L L A G E余秋子1余平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 7 1 0 0 5 5;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 7 1 0 0 7 1)0 11 3

7、 0MA R2 0 2 30 20 30 4图0 1人工开凿的洞穴分布在数百米长度的巨石崖壁之上,上下排列3 4 层不等图0 2遗存在崖体上的悬挑栈道木桩图0 3透过崖居窗口,可看到马栏河河川两侧的丹霞地貌图0 4留在崖居高处的个别门窗依旧完好1 3 1行走0 50 60 71 3 2MA R2 0 2 31 3 9中苏关系破裂局势紧张,赵家洞因符合“干燥、通风、隐蔽”的要求,加之所在地旬邑县为革命老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遂根据周恩来总理“确保国家重点文物安全”的指示精神,半个村子被征用,建设文物储备库,即“四八工程”4。在此历史进程作用下,赵家洞村的原住民遂陆续搬离崖居而定居平川。根据当地老

8、乡的回忆,迁离过程大致持续到2 0 世纪8 0 年代末。而四八库在2 0 世纪7 0 年代后也先后由陕西文化局和陕西省博物馆接手管理,存放省内考古文物直至2 0 0 5 年。时至今日,崖壁上依然隐约可见“红军万岁!”“毛泽东思想万岁!”等标语的字迹,隐隐约约地提示诉说着那段曾经的历史岁月。3村落空间赵家洞崖居大体分为4 层,最底层距河川地面3 0 5 0m不等。整面崖壁上有若干个人工开凿的洞穴,大一些呈矩形洞穴的是门,小一些呈正方形的是窗。除此之外,在靠近门窗处排布着许多或方或圆的孔洞,是曾经构建连接栈道的木桩结构孔。尽管现在赵家洞村已无人居住,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些洞穴的位置所在,大体还原并

9、勾勒出赵家洞人曾经的生活样貌。由此试着畅想一下:若是我们在夜幕降临之时,得以穿越时空远眺全盛时期的赵家洞古村,岂非既似一座万家灯火星星点点的山城,又似一艘在夜幕中等待扬帆远航的巨轮?赵家洞古崖居,不单单是一个被动因地制宜的人工洞穴集群,而且这些洞穴集成后所形成的位置关系,更是建造者对地形的顺势理解与合理利用使然,所谓道法自然而相互接引、相互关联的巧合妙成。由此,方使得居住人众能够在如此落差的洞穴之间任意穿行,却又浑然察觉不到人为斧凿痕迹的生硬,而得以身心安顿,劳作生息。另外,对于一般传统村落来说,水井的开挖使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工程之一,而赵家洞村中水井的开掘布置,也体现了其住居内部的设计巧思。

10、实地勘察发现,村内垂直方向共有3 口井:其中2 口开掘于河道边,为日常所用;另外1口则隐藏在崖壁二层的洞穴中,井深超过6 0m,靠绳索辘轳提水,使用起来较为艰难,但一旦遭遇匪患,在被围困的特殊情况下,则可在短时期内解决全村人的吃水问题。由此可见其村落整体构建理念的周详。4石穴居室不同于拱形窑洞,崖壁的整体性使得石穴可以随意开凿而无垮塌之虞。崖壁被凿出的空间经二次整形与修饰,最终呈现近乎方体的形态。居室高度一般为2.7 2.8m,面积则大小不一。经笔者测量:最大的洞穴面积为1 1 0m2,可容纳6 0 人左右在此聚集开会;最小的为1 5m2;大多数面积在2 5m2左右,完全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日常起

11、居。除了住家居所,村里还建有学堂、庙堂及村委会办公场所等,基本构成了完整的村庄机制体系。进入穴居之内可以看到室内还存有分割空间的土墙,靠近窗口处有土炕,布局和常见的土窑洞基本相同。石壁上一道道凿痕清晰可见,想必是先民当初用工具修凿墙体所留下来的印记。当地人还会在裸露的石壁上抹一层泥土,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且开凿石壁时留下的凹凸凿痕恰好使涂泥可以更好地附着。一些石穴的墙体后来还刷了天然的白灰涂料,以便让穴内更显明亮。而被凿成了平面的顶部,则被一层厚厚的油垢所覆盖,显然是无数代人在此做饭、取暖,长期烟熏火燎所遗留下来的生活印记。赵家洞崖居中有不少洞穴的设计都反映了当地人基于生活实践的妙思巧择。如图

12、0 9 所示,内壁可见一些残留的横向嵌插木柱的圆洞孔。可以想见,当年此处应插着适合的木柱,木柱上搭上横板,既可以陈列摆放衣物等日用品,也可以存放劳动工具,这便形成了最简易的置物家具。另外,洞壁上还开凿有2 种大小的方形洞穴,大的可作橱柜用,稍小的则作壁龛。如再给洞穴装扇木门,就成了储放贵重物品的天然保险柜。还有一些靠近地面的洞穴,据笔者现场查看,若再朝下挖一些就将接地,应当是当地居民用于保存食物的“土冰箱”。再细作勘察,发现有些穴居内还留有垂直的井洞,可通向上层。井洞直径约9 0c m,洞壁上凿有凹槽,为上下攀爬提供了落脚点与着力点。这些竖向的井洞与崖壁上悬空的木梯相连接,形成了内外连接上下交

13、互的交通关系。同时,当地人还在位于洞穴最高层的墙角堆放了一些尺寸约2 0 3 0c m的石块,作为防范外敌的原始武器,以此来确保洞内族人和物资的安全,也形成他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习惯。综上而言,崖居石穴古民居所特有的几点优越之处在于:一者不怕水患;二者不惧火灾;三者不畏地震;四者可依托地势抵御盗匪及猛兽,安全防御性较强。5结语由此考察可见,旬邑县古崖居赵家洞“负形建筑”群落,因地制宜,超常发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筑基开户于崖壁洞穴,务农耕作于河川平地,兼及山上广袤植被与牧场资源,或避乱世,或稳流年,四季轮回,自在安顿。由是,日出下河谷劳作,日落攀崖居休憩,如此简单乃至原始的生存与

14、生活,虽艰难困苦而得先民安稳,历千年百代而令后人惊叹。尽管最终空落为废墟遗址,却也不失为中国古民居长卷中别具一格且具有特殊价值的一页,堪可眷顾。参考文献:1 丁华,廖文强,段丰浩,等.陕西省丹霞地貌景观特征、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初探 J/O L .干旱区地理,2 0 2 2:1-1 8.(2 0 2 2-1 1-0 8).h t 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s/d e t a il/6 5.1 1 0 3.X.2 0 2 2 1 1 0 8.1 4 0 1.0 0 2.h t ml.2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 M.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0 0:6

15、 8 0.3 咸阳经典旧志稽注 编纂委员会.咸阳经典旧志稽注 M.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1 0:4 2.4 张永军.神秘崖上的“4 8 0 库”J .西部大开发,2 0 1 6(1 1):1 3 0-1 3 3.图片来源:本文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收稿日期:2 0 2 3-0 2-1 00 80 9图0 5首层崖居人家用木结构伸出穴口,扩大崖居室内空间,同时利用木构顶作为上一层人家的外廊通道组成部分图0 6悬在崖壁上的木悬梯是上下层之间的通道图0 7在穴洞的基础上,后人用土木材料做填充墙体图0 8室内有凿洞过门相通,墙面批上泥层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图0 9墙面凿有大小不同的孔洞,可插入木头架板构成家具,方形洞龛用来摆放物件1 3 3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