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由于改革中否认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阔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可借鉴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
2、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功能,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忆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根底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1 9 6 1年以后,语文界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
3、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所谓“双基,即指语文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当然,时代开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 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根底。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包括获取语文字、词、句、篇根底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根本功;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
4、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等。另外要处理好本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无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无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
5、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语文教学的这个“主,或者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毫无关系的活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6、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对此学语文课堂教学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
7、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地帮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
8、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二是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开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确实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我们也看到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重视探究性学习,无视了语文根底训练。知识是能力形成的根底,语文作为母语
9、,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根底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防止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根底,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割裂。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
10、“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需加以改正。探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无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原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三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正确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到达听懂别人的话,说好自己的话;读懂别人的
11、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 0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挑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同时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动参与性是
12、2 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此为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
13、的表迦-页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开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进而提高语文水平。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开展、创新。现代社会的开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割裂传统。近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勇于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西
14、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观念、新方法。比方,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突破几十年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突破了语文教学串讲、串问、费时低效的状况,同时创造了许多珍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识字方法更是丰富多彩,大大丰富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但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认。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也并不都是好的。比方,我们今天提高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根本能力之一;再如,速
15、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等。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开展,以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根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开展的今天,如何改良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
16、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悖的。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我们的优势在于我区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历经数年的实践,在艰苦的跋涉中,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要总结过去前人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辩证,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根底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得以健康开展。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根底性、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的开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