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2.52MB ,
资源ID:493705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937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辉县白云寺元代石塔的艺术特色比较分析_范雨佳.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辉县白云寺元代石塔的艺术特色比较分析_范雨佳.pdf

1、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44范雨佳费梦奇2(1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2 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责任设计师)摘要 塔是中国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宗教产生,伴随政治的发展,见证文化的交融,表现时代和地域的技艺发展和风格特色。河南地区石窟资源丰富,石刻建造技艺发达。白云寺古塔有着数百年历史,石塔造型优美,雕刻内容丰富,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元代石塔。本文从雕刻式样、装饰题材入手,通过对两座元代石塔进行比较,挖掘其中设计思想及艺术内涵。ABSTRACT:Pagod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reli

2、gious architecture,produced by religion and developed with politics.Stone pagodas witness the blending of culture and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style of the times and regions.Henan Province is rich in Grottoes resources and developed in stone carv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The ancient pa

3、goda of Baiyun Temple has a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It is one of the few stone pagodas of Yuan Dynasty in the Central Plains,with beautiful shape and rich carving content.In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carving style and decorative theme,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wo stone pagodas of Yuan Dynas

4、ty,the design idea and artistic connotation are explored.关键词 覆钵式石塔;建筑艺术;比较研究;元代KEY WORDS:Lamaist Pagoda;Architectural Art;Comparative Study;Yuan Dynasty辉县白云寺元代石塔的艺术特色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Yuan Dynasty Stone Pagodas in Baiyun Temple,Huixian City1 历史溯源白云寺位于河南省新乡辉县薄壁镇,与山西

5、陵川县交界,坐落在南太行、白麓山冠云峰下,兴建年代可上溯到唐高宗时期1,已有 1300 多年历史的白云寺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图 1、图 2),明一统志第四部分有文“.旧名白茅寺元至元中建,本朝洪武中重修改今名.”1),寺院在明弘治和正德年间香火鼎盛,李濂游白茅寺记中描述:“余闻是寺在弘治正德年间最盛,僧徒至百余人,殿宇完整衣食饶裕”2)。大清一统志 第二十三部分也有关于白云寺的文字:“在辉县西五十里肇建于唐,旧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明季改今名,本朝康熈年间屡修,乾隆十五年增葺.”3)白云寺久负盛名,清代乾隆皇帝到此游览登临,留下诗句“断缺唐碑在,犹然称白茅”。1963 年 6 月 20 日,白云

6、寺内的“五百罗汉碑”和“普照大禅师石塔”被确立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 11 月 21 日,白云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 年白云寺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寺在 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空间形制与布局白云寺历经多年的风雨和多朝的修建,整体保留明清时期的格局。寺院整体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坐北朝南,格局严整,殿宇于苍翠的竹海之中依山势错落而建,寺院四周尽是挺拔茂密的竹林,山风吹来籁籁作响。主要建筑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东西陪楼、东西厢房、钟鼓楼等沿中轴线展开,大殿后为塔林,山门东侧为宋代五

7、百罗汉碑,白云寺后的山坡上有山泉两股,左泉沙黄曰“金”,右泉沙白曰“银”,故两眼古泉名“金图 1:清乾隆二十一年描述 图 2:清康熙二十九年白云寺图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45沙泉”“银沙泉”2。群峰环峙,丛竹成林,名山古刹在泉水叮咚中更添灵气。大雄宝殿后山林中坐落着历代高僧多座灵塔,“普照大禅师石塔”、“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为塔林中两座元代石塔。两塔中间转山渠、竹林相隔。3 石塔建筑形制梁思成先生将佛塔分为单层塔、多层塔、密檐塔、瓶型塔、金刚宝座塔3、4。瓶型塔是印度古老的佛塔形式,与传统的窣堵坡形式相似,塔身多是圆肚覆钵。覆钵式喇嘛塔多为实心构造,被当做佛的舍

8、利或者僧人的坟墓。普照大禅师石塔和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均为石质实心喇嘛塔,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北海公园的永安寺白塔就是著名的喇嘛塔5。喇嘛塔式样较多,但组成相对固定,均有塔基、塔身、塔脖子、塔刹四部分。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位于大雄宝殿北侧竹林之中,距大雄宝殿约 20 米处,现存整体占地面积约为 2.4 平方米,高度约 3.67 米,纯青白石雕刻。主要由塔基、塔身和塔脖子组成,塔脖子以上构件塔檐、檐下塔壁、塔刹曾经遗失,现被辉县文物部门保管(图 3)。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占地面积约为 1.9 平方米,整体由青白石层层精细雕刻而成,由佛心妙觉大禅师创建,两座石塔整体形式相似,一西一东,相

9、距 50 米。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因曾被盗窃,石塔现状并非原五层的形制格局(图 4)。4 石塔装饰纹样分析4.1 塔基的形式及装饰纹样隋唐两代石塔平面多以方形为主,少有塔座,唐中期发展出经幢和五轮式两种多边形平面的石塔形式,经幢和五轮式在辽宋时期得到广泛普及,宋塔样式更加丰富,石塔平面多以八角形为主6。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深入,覆钵式塔更加流行,塔的基座愈加高大,所占的整体比例增加,在高度上甚至占全塔的三分之一7。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基为须弥座结合莲座的双层须弥座形式,塔基高约 1.47 米,下层塔基圭角、下枋现埋于地表之下,下枭为三层青白石叠涩,束腰为八角形,八面分别刻壸门坐佛,束腰上部为两

10、层青白石叠涩上枭及八边形上枋。上枋每面浮雕身伴波浪形飘带的飞天伎乐,动态飘逸轻盈。上层塔基束腰四面各雕刻一壸门卧狮。下枭雕刻着饱满的覆莲,束腰上承托仰莲座,仰莲双层,每层八瓣,莲瓣肥硕,瓣尖外翘,每片莲瓣中刻一尊佛像,雕刻精细(图 5、图 6)。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也为双层须弥座形式,塔基高约 1.38 米,现状石塔塔基下层,束腰以下部分被掩埋(即下层基座的圭角、下枋、下枭部分),八边形束腰各面均刻壸门,壸门内有艺伎造型浮雕,各持古乐器,或吹或弹,或正或侧。上枭为双层青白石叠涩,上层塔基和下层塔基共用八边形上枋,上枋每面刻姿态各异的飞天伎乐。上层塔基的束腰部分是以狮子形象做成的四面佛龛,上层塔基

11、莲座为双层单瓣仰覆莲,仰莲顶面多平整,瓣尖出挑,图 3: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 图 7: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塔基 图 8: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塔基图纸图 9: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身 图 10: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身图纸图 4: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图 5: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基图 6: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基图纸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46莲瓣每瓣浮雕一尊佛像(图 7、图 8)。对比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和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两者塔基相仿,由双层构成,下层塔基束腰皆刻佛龛,佛像坐姿为主,多有头光。不同的是的壸门轮廓曲线,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此处壸门以中心向两侧延伸成对称的弧线,而普照

12、大禅师石塔此处壸门为大锯齿状的曲线装饰。下层塔基八角形上枋部分均以飞天伎乐装饰,八个面的伎乐执鼓或箫等不同乐器,首尾相连,两石塔在这一部分有很大的相似性。上层塔基束腰部分由狮子和牡丹花形象构成,牡丹花花型较大,狮首獠牙依稀可见,两塔束腰壸门造型略有不同,下枭部分均为一周覆莲。二者在上层塔基的上枋和上枭部分雕刻手法相同,浮雕单瓣仰莲两层,莲瓣正中佛像互交二足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佛像被卷草纹围绕。4.2 塔身的形式及装饰纹样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身鼓形,高约 0.9 米,表面浮雕两层佛龛,上层一周十六个佛龛,下层一周八个佛龛,佛龛内菩萨或坐或立或骑狮,塔身最下浮雕一圈牡丹花,枝叶纹路雕刻清晰,形象极为

13、逼真(图9、图 10)。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上层塔基仰莲上承托鼓形塔身。鼓形塔身高约 0.8 米,表面浮雕两层佛龛,上层分布七个尖拱形佛龛,下层浮雕十六个半圆拱佛龛。北面不饰佛龛,楷书镌刻铭文:“敕赐开山住持佛光普照大禅师,寿至九十三岁迁化灵塔,大元至元二十九年二月望日,嗣法门人佛心妙觉大禅师创建”(图 11、图 12)。喇嘛塔鼓形塔身装饰了两层佛龛,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身上层刻十六龛,最显著的是中层较大的八个尖拱佛龛,最下层另有一圈八组不同形态的缠枝牡丹,这圈图案在普照大禅师石塔并没有体现。相似的,普照大禅师石塔上层为一圈七个尖拱形佛龛,下层刻十六龛,不同的是北面为介绍普照大禅师石塔的塔铭,无

14、龛。除整体形式外,塔身壁龛雕刻细致入微,坐佛表情神态惟妙惟肖,两座石塔十分相似,反映了两者在历史背景上的关联性。4.3 塔脖子的形式及装饰纹样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现状圆形腹鼓塔身上托八边形塔脖子,高约0.29米,边长约为 0.27 米,八边形每侧角雕刻一只口衔花绳,颈系飘带的狮子(图 13、图 14)。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现状塔身上为一层塔檐,根据历史照片塔身上承塔脖子,塔脖子上接塔檐,目前塔脖子构件保存在相关文物部门。普照大禅师石塔的塔脖子和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的塔脖子形式上十分相似,高约0.28米,八边形边长0.4米,上雕刻八只狮首,八边形棱角已不清晰,每只狮首口衔花绳,狮子之间用飘带连接。二塔

15、“塔脖子”狮首形态略有差异(图 15、图 16)。两塔塔脖子造型相近,采用同样的装饰元素,狮首形态略有差异。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脖子上下两八边形大小一致,而普照大禅师石塔塔脖子没有前者规则。4.4 塔檐、塔刹的形式及装饰纹样据历史资料记载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脖子上原有塔檐、塔壁8,现状塔脖子以上戛然而止,其他构件保存在当地博物馆。“塔脖子”上以上原置八角形塔檐及塔壁,塔檐翼角翘起,四面雕刻动物和花卉图案。檐下塔壁高 0.23 米。塔壁四正面均刻尖拱形佛龛,龛内各刻一佛。塔檐之上为宝葫芦形塔刹,塔刹高 0.29 米。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现状塔身上为一层塔檐,塔檐上托塔刹。据历史资料得知塔檐下原为塔

16、脖子。塔檐、塔刹之间还有两层塔檐及檐下塔壁。目前,中间的两层塔檐、塔刹保存于文物部门。第一层檐为八角形,高约0.3米,塔檐八个檐角翘起,八面雕刻云气卷草纹,檐下每面雕有一个飞天伎乐造型。第二层塔檐檐边看面装饰卷草的花卉纹样,檐下塔壁东南西北四面分刻四个尖拱形佛龛,北龛呈说法像;南龛呈降魔像;东西龛均呈禅定像。第三层塔檐刻佛塔上常见的主题山花蕉叶,第三层檐下八角形塔壁和二层相似,八角形塔壁四个正面分别刻一佛龛。山花蕉叶塔檐之上承塔刹。现塔刹为后期补配,原塔刹收藏在辉县市博物馆,塔刹高 0.49 米。遗憾的是,看不到两座石塔塔身以上原来的风貌,通过馆藏的塔檐图 11: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塔身图 12: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塔身图纸图 13: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脖子图 15: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塔脖子 图 14: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塔脖子图纸图 16:佛光普照大禅师石塔塔脖子图纸Construction Technology营造技术47图表来源图 1:出自辉县志 卷之二;图 2:出自辉县志 卷之一其余图表均由作者自摄、自绘注释1)明一统志第四部分。2)李濂.游白茅寺记,见李濂嵩渚文集卷四十八.明嘉靖刻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