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15MB ,
资源ID:494007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940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火上麦芽香_孔维越.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火上麦芽香_孔维越.pdf

1、散文散文火上麦芽香孔维越孔维越,贵州威宁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 散文 海外版 湖南文学 山东文学 北方文学 飞天 满族文学 等刊物。一春节期间,姑母从老家来我小城寄居的家里,带了一些麦芽糖、苞谷甜酒、炒面之类的东西。刚帮姑母收拾妥当,我就迫不及待地切了一块粘核桃酥子的大快朵颐起来。姑母看我吃得欢喜,笑着说,你来城里工作后,恐怕就没吃过家里做的麦芽糖了,没想到还这么喜欢吃。我赶忙说,小时候喜欢吃的,长大了也喜欢吃,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到麦芽糖了。细算起来,我家已经十四年没有做过麦芽糖了。母亲在世的时候,家里物质还很困乏,能供我们吃的零食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每到过年前的两个月,母亲都会备一些年

2、货,蒸甜酒、熬麦芽糖、做炒面每一样都不落下,全家人可以吃到来年栽种庄稼时节。小时候,每次母亲熬麦芽糖,我都会帮着打下手,说是帮忙,其实也是想蹭点嘴头。直到今天,我都还记得熬制的流程,只是忘记麦芽和苞谷的比例了,每道工序的火候也没有84散文散文掌握,现在真要我去做,估计也没把握做得出来。也许正是因为彼时的那些记忆,所以每当有亲戚给我送来这些吃的,我总会想起母亲,要是母亲还在世,今年才五十四岁,还没到姑母的年纪,她肯定还能蒸甜酒、熬麦芽糖。每年秋收,收苞谷的时候,母亲在撕包谷壳的时候都会特别留意,遇到苞谷棒子粗壮、颗粒饱满的,会特意在苞谷棒子的根上留一小撮叶子,挑出来堆放在一处,单独用背篓背回家。

3、吃过晚饭,母亲把苞谷根部的叶子捋直,一个搭一个编织成一提一提的苞谷,最后挂到楼杆上晾着。到了晚秋时节,地里的庄稼基本收拾完了。家里没有种植麦子,母亲会去镇上买来十来斤麦子,必须得赶在天气凝冻之前将麦芽发出来,等天气变冷发麦芽要难得多。母亲把麦子倒在笸箩里,坐下来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小心翼翼地剔除夹杂在麦子中的砂砾和杂质,然后把收拾干净的麦子放进盆里,然后烧一壶热水倒进盆里泡着麦子。大概泡上一天,麦粒喝饱了水,变得饱满而又有光泽。母亲把麦子倒进笸箩中,选择的笸箩要刚好能把麦子盛满,再找一张薄膜覆盖着麦子,将装有麦子的笸箩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每天按时洒三四次温水,过个三四天,麦子就开始发芽了。麦

4、子发芽以后,洒水还是不能中断,得保证麦子吸收到充足的水分。等麦芽长到一两寸长,麦芽的慢慢地就会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笸箩形状的“麦芽饼”。母亲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将笸箩翻置倒在案板上,再用菜刀把麦芽饼切成一挂一挂的,挂在房檐下的竹竿上晾着。几天后,麦芽就晒干了。二在母亲准备熬麦芽糖的那段时间,家里每个人都要忙起来。那些年,农村家家户户修建的都是瓦房,每家盖房子时都要去山上砍树来做楼杆、椽皮,或者打制家具,修房子的人家一家接着一家,山上砍伐剩下的树桩也越来越多。等到树桩干枯,我和寨子里的几个小伙伴,总会选择在放学后或者周末上山,背上背篓,扛着锄头,提着已经磨得十分锋利的斧头,背篓里再装上点洋芋之

5、类食物,就去刨树桩了,刨来的树桩是熬制麦芽糖最好的烧柴。附近的山林生长的都是的松树。走进树林中,随处可见砍伐剩下的松树桩,大部分树桩已经干枯了。我们把背篓放在宽敞的位置,拿起锄头就围着树桩开挖。先把树桩周围的泥土挖开,遇到难以挖断的树根就用斧头砍断,而后又继续用锄头围着树根往深处挖,直到树桩的主根变得越来越细,我们就会侧着身子用斧子将主根砍断,站到树桩的上方向,用脚使劲向下蹬,整个树桩就囫囵个儿地起出来了。刚挖出的树根还很潮湿,我们会把树桩搬到太阳地儿晒着,希望借太阳之力把它晒得更轻巧一点儿,方便我们走的时候更容易带走,我们当地把挖树桩叫作“打疙瘩”。日头毒的时候,我们会坐下来歇一会儿,啃几个

6、带来的洋芋,吃饱了继续打疙瘩。只要不贪玩儿,太阳落山时,我们总会挖起一堆树桩,捡起那些已经被太阳照得发白变轻的装进背篓满载而归。那段时间,上山打疙瘩是每个小孩的主要工作,谁家小孩挖起来的树桩多,大家总会称赞他有本事,能为父母分担事情。过上一85散文散文两个星期,我们背回来的树疙瘩已晾透,堆在院坝边上,齐齐整整的。这些树疙瘩用处可多了,生火做饭、熬麦芽糖、蒸甜酒、杀年猪的时候烧水烫毛,都用得上它。特别是下雪天,搬一个树疙瘩在火塘里点燃,全家人围在一起烤火,暖烘烘的非常舒服。入冬以后,楼上的苞谷已经晾干了。阴冷的天气,没法进地干活,父亲会上楼把苞谷一袋袋提下来。苞谷棒子尖儿上的颗粒较小,打在盆里留

7、着喂牲口,颗粒饱满的打在笸箩中。母亲站在风口,慢慢把苞谷籽从麻袋倒入簸箕里,借助风力把苞谷籽里的杂质吹走。等到天气暖和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淘洗苞谷,摊在太阳下晒。晒干的苞谷装进麻袋,就等着熬麦芽糖、蒸甜酒的时候用了。母亲早已在镇上买来了燕麦和花生。燕麦买回来没几天就能做炒面,花生要等到熬麦芽糖那天才炒。往往,我们会忍不住拿些花生吃,但也只能抓两把揣兜里,俭俭省省地吃,因为余下的要做麦芽糖。农闲的日子,走村串户打苞谷花的小贩就来村里了。母亲照例背上二十来斤颗粒饱满的苞谷,大清早就去打苞谷花的小贩那里排队,临近中午,又背着满满的几大袋苞谷花回来。那些个日子,苞谷花成了我们手里的零食,玩到哪儿吃到哪儿

8、。三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村里的人家陆续熬起了麦芽糖,村子的每个角落都充盈着香甜。吃晚饭时,我们终于听到了期盼已久的声音。“明天我要熬麦芽糖了,你们得帮着我啊。再不把糖熬出来,你们的口水都得把衣服浸湿了。”“好呀,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绝不磨磨蹭蹭。”我兴奋得连忙点头。母亲把晾干的麦芽一块块儿地揉散,分别把苞谷和麦芽放入粉碎机磨成细颗粒,磨碎后的苞谷和麦芽搅拌在一起,比例是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不过苞谷肯定是多一些,麦芽少一点儿。母亲将搅拌均匀的苞谷和麦芽倒进锅中,往锅里加水泡着。第二天,天还没大亮母亲就起来了。锅里的苞谷和麦芽颗粒经过一夜的浸泡,变得膨胀松软被一勺一勺地舀了倒进粉碎机,磨出的浆

9、水慢慢地淌入盆里。粉碎机工作时的声音很大,我想睡懒觉是不可能的了,况且我答应过母亲,要帮着她干活。再想想麦芽糖的香甜,我兴奋得从床上跳了下来。根据母亲的安排,我负责拾柴烧火。等到灶里的火烧得稳定了,苞谷麦芽也已经全部磨好了,浆水满当当一大盆。母亲在火上架起一口大锅,倒入一些石膏水,将浆水全部倒进大锅。火焰扑棱棱地舔舐着锅底,母亲双手握着糖铲不停地搅动,防止粘锅。我观察着火势,不停地往灶中添柴,确保火势稳定。临近中午,大锅里的苞谷麦芽浆水已经煮熟了,屋子里充斥着麦芽的香味。母亲让我停止加柴,她把预留出来的麦芽磨成面放在盆里,再加满水泡起来。吃完午饭,锅里的麦芽苞谷浆已经凉了,母亲端起盆,把麦芽水

10、倒进锅中,锅中的麦芽水和糖糟慢慢分离。母亲说,点浆的麦芽水不能煮熟,不然倒进锅里无法把浆水点清,过滤不出来不说,麦芽水也不清亮,以致最终熬出来的麦芽糖成色不好。母亲在灶边支一个大盆,盆上搭一个架86散文散文子,把簸箩放到架子上,再往簸箩里铺一张纱布,一瓢一瓢地从锅里把麦芽浆舀了倒在纱布上,麦芽水透过纱布,淅淅沥沥地过滤到盆里。母亲把父亲叫过来,一起把锅从灶上抬到门外,用水把锅底清洗干净,两人又重新把锅放到灶上。我把火重新点燃,她迅速地找来一个水桶,将过滤在盆里的麦芽水舀在桶里,一桶一桶地提了倒进灶上的锅里。我去橱柜里找来一个碗,舀起一碗麦芽水喝起来,香甜可口,直入肺腑。母亲严肃地告诫说,麦芽水

11、尝两口就行了,喝多了肚子会疼,我也就没敢多喝。熬麦芽水得用小火。母亲叫上我,去搬几个大树疙瘩来放在灶旁,放一个大的“柴疙瘩”进灶中,再往灶炉里加一些细小的柴火,随着细小的柴火燃烧起来,树疙瘩慢慢地跟着点燃。火候差不多了,我不用继续守在灶边加柴了。趁着熬麦芽水的工夫,母亲把家里收起来的酥子、天星米,以及街上买来的花生取出来,找来一个稍微大点儿的锅,一小碗一小碗地进锅中炒熟,再分类倒进笸箩装好。这边,父亲带着我敲核桃,而我还要随时往灶中加柴。母亲炒完花生,又开始炒核桃仁。我则趁热在笸箩里搓去花生的红衣,随后父亲将笸箩端到迎风的地方,放一个簸箕在地上。他端起笸箩缓缓倒下,风一吹,数不清的花生红衣飘到

12、了地上,簸箕里只剩下白生生的花生仁儿。四一阵阵的晚风吹过竹林,夜色已经降临,麦芽水已经熬下去一少半儿,表面冒着小气泡,香味更加浓郁起来,屋外也能闻到大股大股的麦芽香味。父亲将糖糟舀一些出来喂牲口,我一直守在灶边,始终保持着小火,时不时看看锅里的麦芽水沉下去多少。夜色越来越深,母亲一直不停地搅动着锅底,麦芽水已经变成麦芽糖浆,十分粘稠,提起糖铲就会拉起长长的丝,锅里的气泡变得越来越大,母亲让我停止加柴。此时需要小火慢慢熬,以免糖浆熬糊了,前功尽弃。随后,母亲把苞谷花倒在铝盆里,再打一碗水放在盆边。母亲舀一瓢麦芽糖浆倒在盆里,父亲赶紧搅拌均匀后,伸手蘸水,抓起一把沾满糖浆的苞谷花,一个个捏成球状放

13、进簸箕里到此,苞谷花糖算是做好了。接着,父亲把炒熟的花生仁儿倒进铝盆中,母亲舀些麦芽糖浆进去,父亲拿糖铲来回不停地用力搅拌均匀。花生糖的做法和爆米花糖一样,只不过,花生糖是饼状的。做完天星米糖后,锅里余下的糖浆倒在一个大碗里,就是糖稀了,想吃的时候舀一点儿,会拉起又长又细金黄的丝。那几年,母亲每年都要熬制软硬两锅麦芽糖。软些的,母亲会切成几份,分别打包送去给爷爷奶奶和外婆吃。熬得粘稠的麦芽糖,粘的糖比较硬,有嚼劲儿,我们小孩子特别喜欢。那个年代,虽然贫穷,但大人们也在想方设法自制一些吃食,喂饱小孩子馋虫的同时,也在努力酿造着生活里的甜,好让乏味的生活尽可能地变好一点儿。五我在外工作六七年了,每

14、到闲暇时,总会想起我家熬制麦芽糖的点点滴滴。还不时盘算着,等到有时间回家,再熬一锅麦芽糖。可87散文散文这个看似普通的愿望,至今还没有实现。这些年,为了保护山林,老家山上的树不允许砍伐了,山上也就没了树桩,熬麦芽糖的树疙瘩没有了,而母亲熬麦芽糖的器具多年不用,也不知放哪里去了。于是,我经常暗自宽慰自个儿,美好的记忆就让它留存在记忆里吧。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以后会不会喜欢吃麦芽糖,会对某种食物的做法经常惦念。姑母告诉我,老家现在几乎没人熬麦芽糖了。她也是犹豫了好久,才动手做了一点儿,因为她怕等年纪大了,就算做了,牙齿也咬不动了。我不知道,下次吃到麦芽糖是什么时候。可姑母说,我们小镇上有人专门熬麦芽

15、糖卖,只是里面的糖稀比较少,加了很多白糖熬的,想吃的话可以去买可并非原汁原味的麦芽糖,吃起来能有多大意思呢?何况,我单纯是为了吃吗?真希望母亲还在,能为我再次熬制麦芽糖吃,我会继续帮她打下手,并认真弄清楚每个流程:苞谷与麦芽的比例多少,什么时候加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我定会加倍努力学会这门手艺,好让我的孩子也尝尝母亲流传下来的好手艺。可惜,我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了。我曾经在网上搜索过关于麦芽糖的做法,看了很多,但都与我记忆里不甚相同。大多的地方用糯米做,只有我们老家是用苞谷。最主要的是,网上的做法过于小气,一个小小的电饭锅就做了,光是这份气势,就无法与我母亲的相比。如今我杂事缠身,虽然坚持每月回一次老家,可漫长时光中的某些东西,在渐渐离我远去,没有征兆地,悄无声息地,与我永别了。每次回家,我会在房前屋后走上几圈,看看周围的变化,想把时刻发生着变化的老家印在心里。抬头望着青山,青山依旧绿着;低头望着河流,河流变清了。一切沉默不语,却不似往日。而我,一个远离家乡的归客,只能在短暂的缅怀之后,继续踏上行程,继续赶路,继续奔赴在岁月的长途。责任编辑杨枥88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