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73MB ,
资源ID:49478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4947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苗族拉鼓习俗活态传承的思考_覃婷.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苗族拉鼓习俗活态传承的思考_覃婷.pdf

1、142广西苗族拉鼓习俗活态传承的思考覃 婷 柳州工学院首先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拉鼓习俗及其传承和发展现状,其次从增强消费者体验价值、认知价值和文化传播的角度为苗族拉鼓习俗的活态传承提出一些建议:一是深化文旅融合,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二是创新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消费者对苗族拉鼓习俗的认知价值;三是利用新媒体持续推进苗族拉鼓的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文化资源,承载着宝贵的文化基因、民族记忆与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到“敬畏历史、

2、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文化,传承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及风俗,苗族拉鼓就是其众多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种。2018年10月,已经流传400余年却中断了23年的苗族“三百尧告拉鼓节”,在融水的尧告村被“唤醒”了。2018年11月22日,苗族拉鼓习俗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族拉鼓习俗,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实现苗族拉鼓习俗的保护性开发与活态传承,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苗族拉鼓习俗概况苗族拉鼓主要流传于融水苗族自

3、治县。融水,俗称大苗山,位于广西北部,与云贵高原相连,位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向东延伸部分,历史上为百越之地,自秦代开始设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全县总面积4665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是山区,居住着苗、瑶、侗、壮等12个民族,2021年总人口52.43万人。融水于1952年11月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65年更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苗族三大聚居区之一。融水以苗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兼容的群体,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历史。苗族拉鼓,起源于一种苗族原始祭奠活动,是苗族支系族群或宗族举行的一项祭祖、祈福活动,是苗族最古老而神圣的传统节日,大节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拉一丈三

4、尺长的长鼓或称大鼓;小节每三年举行一次,拉五尺长的短鼓或称小鼓,拉鼓节期间参加群众达数万人,甚至有十余万人之多。苗族拉鼓流传于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等15个乡镇,其中尤以杆洞乡尧告拉鼓节最具代表性。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迁徙,但其以拉鼓文化为核心形成了显著的族群血缘认同。每逢拉鼓节庆活动,当地苗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群众举家、举寨前往共同庆贺,对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苗族拉鼓活动也成为苗族传统礼仪及芦笙、山歌、服饰、斗马等苗族文化传承与展示的大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内涵乔晓光(2004)在其专著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中提出了“活态文化”的内涵,他

5、认为“民间的活态文化资源不是孤立、简单、表面的艺术形式,而是体现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时间的顺序的生存行为,是通过整体的活动来再现一种生存的主题”。王文章(2013)在其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点进行了阐述。赵越(2014)以绛州锣鼓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该文化面临【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苗族拉鼓习俗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编号:2021KY1695)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覃 婷(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143的困境,如后继乏人、传承意识薄弱、活态传承法律不健全等,并对此进行了深

6、入剖析,提出应采取保护传承人,提高民众活态传承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等相关措施。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文旅融合的新发展时期,要提高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可以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在灵活运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发挥旅游产业高渗透性、关联性、依附性的优势,促进非遗与旅游业良性协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内涵,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态背后的多样性以及教育、认同和经济价值更好地与时代精神接轨,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实现有机创新,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活态

7、传承方式,而非传统的用文字、音像、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承的“博物馆”式的静态方式。融水苗族拉鼓习俗传承和发展现状不断挖掘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与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样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展起来。融水政府不断挖掘融水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兴“三百尧告拉鼓节”。上一次苗族拉鼓节举办的时间为1995年,之后就停办了,主要是因为苗族拉鼓节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尧告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交通不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苗族拉鼓的传承后继乏力。面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

8、通过“文化众筹”获取资金,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拍摄专题纪录片,开通“神秘尧告”微信公众号,于2008年10月成功举办了“三百尧告拉鼓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建设苗族拉鼓文化保护基地。尧告于2021年初开始以项目制开展拉鼓文化博物馆建设,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的专项扶持基金。该博物馆总面积500平方米,是一座三层纯木结构的苗族吊脚楼风格建筑,一楼设置鼓屋、文化展演舞台、图书馆及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二楼是博物馆主体,设置“广西融水苗族拉鼓文化展”专题陈列;三楼设置“借鼓逆袭乡村振兴在路上”展区。该博物馆近1200件展品绝大部分来自村民无偿捐赠,村民们的支持和参与更好地推动了苗族拉鼓习

9、俗的传承和发展。三是打造柳州第一云端牧场融水尧告高山牧场。尧告牧场位于融水杆洞乡尧告村海拔1500米1900米的连绵不绝的丘陵间,占地面积约12000亩,已打造成为柳州第一云端牧场。充分利用尧告高山牧场的雾凇、云海等自然景观,将其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可以与苗族拉鼓传承和发展形成联动。四是建设苗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村寨,吸引游客。2021年,尧告村获得“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并逐步打造尧告品牌,为村寨设计LOGO,将尧告定位为“神秘尧告、拉鼓圣地、高山生态、幸福苗寨”。建设非遗传承人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代代相传。尧告政府积极组建非遗传承人队伍,目前尧告苗寨已获批县级以上非

10、遗传承人33人(其中自治区级2人,市级4人),成为柳州乃至广西全区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最多的村寨,为苗族拉鼓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组建文艺队,通过展演宣传拉鼓习俗尧告当地文艺爱好者组建了一支文艺队,编排了苗族拉鼓芦笙舞,并进行不断创新,在“首届柳州文博旅游艺术周”和广西文旅发展大会展演,获得广泛好评,使得苗族拉鼓习俗的知名度逐步提升。苗族拉鼓习俗活态传承的思考在尧告村民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尧告由一个地势险峻、交通闭塞、产业落后的贫困山区变为一个慢慢崛起的网红地,地方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然而,近年来旅游业受到巨大冲击,尧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其仍应该在原有良好发展的基

11、础上,继续推进苗族拉鼓习俗活态传承。本文基于李江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从如何增强消费者体验价值、认知价值和文化传播的角度为苗族拉鼓习俗的活态传承提供一些建议。深化文旅融合,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进行活化传承,目前来说是运用得最广泛和有效的方式。如上图,以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良性协同发展。非遗保护机制的驱动力源于“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管的支持力,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推力,以旅游企业为纽带的拉力”的管理驱动体系,它将非遗保护中的行政管理、市场需求和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产

12、业和旅游产业互生互动的有机整体,进而使非遗保护事业走得更长远。144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机制框架(作者自制)融水尧告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打造的柳州云端第一牧场也逐步积累了口碑;人文景观方面,其打造的苗族特色村寨、拉鼓文化博物馆也初现特色。但目前当地交通还不是很方便,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联动,知名度也不及融水元宝山、双龙沟等老景点,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应充分利用苗族最古老、最神秘的祭祀祈福活动拉鼓节以及尧告云端牧场的雾凇、云海等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增强游客的体验价值,在游客参与体验非遗的过程中,让游客产生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另外,良好的旅游体验离不开

13、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尧告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养殖灵芝、茯苓、香薯、禾花鲤等农副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将成为游客“购”的主要内容,但在“住”“行”“娱”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些配套旅游要素与一些优质的景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创新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消费者对苗族拉鼓习俗的认知价值拉鼓节得以复兴之后,要尽可能地扩大宣传,吸引更多的民众和游客参与进来,而且当地政府要牵头对当地民众就保障景区服务质量进行培训,既要把拉鼓节的盛大、独特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实现全方位感官享受,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拉鼓节以及尧告当地的非遗活动应尽量还原生活场景,让消费者感受到苗族拉鼓并不是虚假演绎出

14、来的,而是真实存在于社会发展当中的,进而满足游客的鉴赏和认知需求,增强游客的自我认同感。此外,要让游客全身心参与到苗族拉鼓的各项活动来,而不仅仅是观赏,比如苗族拉鼓芦笙舞,只有亲身参与才能让游客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价值和情绪价值。尧告当地的非遗传承人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要走进大众视野,从而让拉鼓等非遗真正“活”在生活中。不改变拉鼓等非遗的精髓,但可以创新性地简化或开发,让游客乐于接受和体验,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拉鼓等非遗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因此拉鼓节的各项活动和相关的非遗产品的设计应该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关注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注重环保,实现人和生态的和谐统一。利用新媒体持续加大苗族

15、拉鼓文化的传播力度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迅速传播。游客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情感体验,非遗旅游在这样集体共同参与的传播中,不断创造可以承载文化精神的符号,并在文化变迁中以具体形式留存下来,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非遗旅游能够构建符号意义,连接民众情感,唤醒民族记忆。传播媒介的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了非遗传承、传播的途径,使非遗传承、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更为高效便捷。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体现在当代民众主要通过微信、抖音等各种App来进行休闲娱乐。二是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体现在民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

16、观点,转发信息实现交流和互动。三是直播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及时和快捷。苗族拉鼓等非遗活动也可以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挖掘非遗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对直播内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产生共鸣和认同,进一步扩大苗族拉鼓等非遗的影响力。政府要积极引导,建立健全苗族拉鼓传播的平台,并及时更新内容,发布高质量的视频和新闻;创新传播内容,使其符合当代游客的心理需求,进而增加点击量和转发量;邀请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大家在平台上进行宣传和推广,不断提高苗族拉鼓的知名度。参考文献1李江敏,王青,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J.旅游学刊,2020,35(11):78-89.2王立明,陆亦农,李啸虎,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活化机制研究J/OL.干旱区地理:1-13.(2022-06-02)2023-01-17.http:/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