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震减灾常识(修订06.3)防震减灾常识海安县海陵小学编印 二00七年三月35目 录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是一种经常性的自然现象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3、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二、 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1、 地震的空间分布2、 地震灾害的形成和类型3、 我国的地震灾害4、 江苏和南通的地震活动三、地震监测预报和震灾预防1、 地震监测预报2、震灾预防3、地震前怎样做好防震准备四、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1、临震不乱,勇敢沉着地对待灾变2、 地震来了怎么办3、地震之后应当怎样做一、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是一种经常性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经常发生的。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
2、上万次地震。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但与之不同的是,绝大部分地震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人类能感觉到的仅5万次,占1%。能造成轻微破坏的约1000次,而能造成强烈破坏的7级以上大地震每年只有18次左右。能造成唐山地震那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二次。因此,99%的地震并未对人类造成危害,并不等于一有地震就房倒人亡。2、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的发生,主要是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的结果。地下的岩层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岩层发生褶皱弯曲;但当受到的内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和错位。岩层破裂所产生的
3、能量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这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成因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按成因,地震还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类型。其中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3、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地球内部发生的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按照震源深度不同,地震可划分为: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世界上大多数都是浅源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也称为震中区。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
4、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地震震级:即一次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大小,它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大,释放能量越多;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约相差30倍。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3-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感觉到,但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5-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一个8.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70多亿度电能,因此破坏力很强。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小,反之则越多。目前世界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
5、的智利地震,震级为8.9级,.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处,由岩石破裂而产生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纵波传播速度快,既可在固体中传播,也可通过液体(如海洋);横波传播速度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思考:地震发生时,为什么震中的人总是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二、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1、 地震的时空分布地球上的地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出现在一些地震活动带上。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两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这个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的80。二是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
6、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基本原因。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地震(约85%)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另外,在时间上地震活动还有平静期与活跃期相交替的现象。2、 地震灾害的形成和类型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与条件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振动,造成建筑物倒塌并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带来经济损失,这是地震造成灾害最主要、也最常见的原因。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地震灾害。地震是否造成灾害,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地震本身的状况,如震级(一般在5.0级以上可造成破坏)、震源深度、发生时间等。地震发生的地点。如果一次强烈地
7、震发生在渺无人烟的高山或荒漠,它对人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人类的抗震能力。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应急救助能力,人们是否具备防震知识等等。地震灾害类型可分为直接灾害与次生灾害两大类。直接灾害:由地震时地壳断裂错位,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强烈振动所造成导致的地表和建筑物的破坏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唐山大地震时,震中烈度高达11度,唐山市96%的民房,78%的工业建筑和50-80%的生命线工程被毁,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24万人被震魔夺去生命,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也可能给附近陆地的建筑和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
8、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剧烈地震以后,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2004年12月26日上午,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一次百年罕见的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了印度洋大海啸,殃及周边10多个国家,由于受灾地区多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旅游胜地,人口异常密集,又正是欧洲游客到来的旅游旺季,因此伤亡的人数达16万之众(其中至少包括8千名外国游客),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演变成一场举世震惊的人间大悲剧。特别提出的是,印度洋海域未能建立一套国际海啸预警系统和印度洋沿岸居民
9、不能象太平洋沿岸居民懂得辨认浪潮袭来信号,这也是造成受灾惨重的因素。次生灾害:是指地震发生后,自然界和社会原有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从而引发的地震火灾、水灾以及地震后毒液毒气外泄、瘟疫等。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8.3级大地震,东京和横滨两地共有200多处同时起火,致使44万多幢房屋被烧毁,10万多群众被烧死,火灾损失远远超过了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这次地震火灾的教训警示我们,做好平时的安全防灾工作是消除和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重要途径。怎样评定地震破坏程度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后某地区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强度,用地震烈度来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
10、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烈度最高的地区称为极震区。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分为12度。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距震中远近等因素有关。1976年7月28日的我国唐山地震,震级达7.8级,震源深度只有11公里,震中又是在城区附近,因而造成十分惨重的破坏。以上可以看出,震级和烈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11、概念。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却是不同的。2005年10月8日上午当地时间8点50分,巴基斯坦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灾区重建需要50亿美元10年时间。本次地震为何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国外媒体和专家对此作出5点分析: 1 、震级强、震源浅 据美国地质勘测网站监测,此次地震达到里氏7.8级,震中位于伊斯兰堡东北部95公里和斯利那加西北部125公里地下10公里处,属于浅层地震。 2 、地震睡梦中来袭 地震发生时多数居民仍在睡梦中。10月8日是伊斯兰堡斋月的第二天,又逢周末。按照穆斯林的习俗,他们是凌晨4点吃饭,然后继续休息,所以当地大多数居民在睡梦中被“活埋”
12、于废墟里,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3 、地理板块活跃区 印巴两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从地理构造来说处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挤压地带。4 、居民缺乏危机意识 当地掌握地震知识和具有危机防范意识的人寥寥无几。由于当地从未举行过防震演习,大多数居民缺乏应对经验。相反,由于缺乏地震常识,一些迷信谣言满天飞,闹得人心惶惶。5 、建筑缺乏抗震标准 按照常理,地处地震活跃地带本应强制实行建筑抗震标准,事实上,由于缺乏防震意识,灾区的大多数建筑在建造时根本就没有考虑抗震因素,从设计、选材到施工都存在众多隐患。再加上一些不法建筑承包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震区近年来新建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这些无疑加重了地震
13、带来的损失。3、我国的地震灾害我国的地震分布和地震灾害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是一个多地震分布广泛、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关于地震活动的记载。根据地震记录资料统计,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4.75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8级以上9次。我国地震分布范围很广,约有1/3的国土处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的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频繁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上世纪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人,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我国地
14、震灾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有:我国地震又多又强,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几十千米。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华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北京、西安、兰州等均位于八度区内。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建筑质量不高,抵御地震的能力低。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不够,防震减灾意识有待提高。3、 江苏和南通的地震活动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省份,小震不断,中强地震时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陆地已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次,溧阳1974年5.5级和1979年
15、6.0级两次地震致使房屋倒塌10多万间,人员伤亡3千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1990年常熟-太仓5.1级地震造成1.3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全国同类地震损失之最。 江苏近海海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其中最大震级为6.2级,对我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一定的破坏。据1950-1994年资料统计,我省单位国土面积的地震损失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的密集,人口的集中,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地震造成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1990年以来,我省多次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倚长江口北侧,东面与东北面濒临南黄海,从地震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看,南通难具备大震活动的条件。陆地上的地震具有频度低、强度弱和破坏极小的特点。根据历史记载陆地上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615年3月1日的狼山地震,但震级也只有5.0级。位于五山地区剑山北侧的南通地震台,平时记录到的都是一些小震弱震,震级在1.0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只有1次。从地震可能造成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