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禽蛋类买卖合同只适用于一般动产的交付,这种交付中&所有权转移&的观念,极易被&占有转移&这一外表现象所掩盖,如此使用的&交付&就只剩下&占有转移&这一字面含义。由于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买卖都是一般动产买卖,这样就更加容易仅从字面含义上来使用&交付&。当然,也有学者明确将&交付&的含义仅界定为&转移标的物的占有&,但在其下文中却认为,&简易交付仅适用于无需办理特定手续的动产,不动产一般不适用。&既然成认&交付&仅指占有转移,那么在简易交付的情况下,买受人对不动产的占有由&他主占有&变为&自主占有&,占有在观念上已经发生转移,当然属于交付,为何将其排除在简易交付的适用范围之外呢就是因为对于不
2、动产而言,仅转移占有并不能完成交付,还需要办理所有权的变更手续,&交付&本身是包括&转移所有权&的内涵的。可见,试图将&转移所有权&的内涵从&交付&的含义中剥离出去,在理论上是无法自圆其说的。第二,立法技术上指导思想的冲突。在成文法的立法用语问题上,向来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平民主义的,主张法律的用语应该通俗易懂,能为社会一般公众所理解,这种主张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一直为我国传统立法所遵循;另一种是学术主义的,认为立法应该是学术的结晶,为了语言的简洁,在立法表述上应该采纳法律术语,这种主张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是我国学者们所提倡的。学术主义的立法成果,只有通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型司法人员才能将其准确应用
3、于实践,而我国司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尚不能到达这一要求。因此,在合同法的起草过程中,仍然沿袭了传统的平民主义表述方式,但由于学术界的广泛介入和影响,在传统的平民主义的立法中留下了大量学术主义的痕迹,交付在用语上的双重含义就是一例。本来,专业术语的意义就在于将复杂的特定含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使得学者们在交流时能便捷而准确地进行表述和探讨,但是由于语言的有限性和表达内容的无限性,难免会有同一词语作为专业用语和一般用语含义上的区别,比方同一个英语单词,在普通英语中和法律英语中的含义可能会截然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合同法中用语上的混乱是不可防止的。但是既然出现了混乱,那么作为学者就应该对此予以澄清,
4、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法律上&交付&的含义中&转移所有权&的内涵是不容无视的,将&交付&仅理解为&转移占有&是不严谨的。三、风险转移的&所有权主义&和&交付主义&一般认为,交付有三点法律意义:第一,确定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第二,确定标的物风险的转移;第三,确定标的物孳息的归属。由于交付本身就含有&转移所有权&的内容,在认定交付的同时,当然就确定所有权的转移。那么对于标的物的风险转移来说,交付是否具有决定意义呢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转移在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通行的观点把各国的立法分为&所有权主义&和&交付主义&两种。所谓&所有权主义&,是指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由所有权人负担,以所有权转移的
5、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无论实际占有是否转移,此种立法以法国、英国为代表。所谓&交付主义&,是指标的物的风险由占有人负担,以标的物实际占有的转移作为风险转移的标志,而不管标的物的所有权在何时转移(显然此处的&交付&是指转移占有),此种立法以德国、美国为代表。被认为代表了国际立法趋势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也采纳了&交付主义&。下面笔者以法国、德国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例,对&所有权主义&和&交付主义&试做分析。(一)风险转移的立法比较1.法国。法国民法典第1138条第2款一般被认为是法国采取&所有权主义&的依据。尹田先生在其着作法国合同法中将该款翻译为:&自物件应交付之日起,即使尚未
6、现实移交,债权人即成为所有人,并负担该物件受损的风险,但如交付人迟延交付,物件受损的风险由交付人负担。&罗结珍先生在其翻译的法国民法典中将该款翻译为:&交付标的物之债,自标的物应当交付之时起,使债权人成为物之所有人并由其负担物之风险,即使尚未实际进行物之移交,亦同;但是,债务人如已受到移交催告,不在此限;在此场合,物之风险仍由债务人承担。&在上述两个不同的版本中,均将&交付&与&移交&作了明确的区别。由此可见,作为&转移占有&的&移交&与&交付&的含义是不同的,罗结珍先生的译本表现得更为明显。自标的物应当交付之时起,债务人没有向债权人转移占有,不外乎三种情况:第一是占有改定,第二是指示交付,第
7、三是迟延交付。该款的但书中已经明确排除了迟延交付转移风险的可能,可见该款前面规定&即使尚未实际进行物之移交,亦同&指的就是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这两种交付方式均是转移所有权的拟制交付方式。那么,自应当交付之时起,债权人负担物之风险的条件就是债务人转移物之所有权给债权人,而要满足这一条件,需债务人履行交付义务,因此,法国民法典中的&交付&是包括&转移所有权&的内涵的。事实上,法国民法典第1604条已经明确规定:&交付是指将卖出物的所有权及占有转移给买受人。&2.德国。一般认为德国采取&交付主义&的依据是德国民法典第446条。该条规定:&自出卖的物交付时起,意外灭失和意外减损的风险移转于买受人。自交
8、付时起,物的收益归属于买受人,物的负担也由其承担。&其实上述规定只是德国民法典第446条的第1款,其第2款规定:&土地或者注册的船舶或者建造中的船舶的买受人,在交付前已在土地登记簿、船舶登记簿或者造船登记簿中登记为所有权人的,前款规定的效力自登记时起生效。& 这一译本中的&交付&,显然仅指&转移占有&。由于德国民法典没有像法国民法典那样对交付的法律含义做出专门的界定,那么我国学者在翻译时如果没有注意到&交付&的双重含义及其区别,极有可能将&转移占有&翻译为&交付&。由于笔者德语水平有限,这一猜想只能作为疑问提出,待有识之士考证。 如果单从第1款来看,确实可以说德国民法典采取的是&交付主义&,但
9、结合该法典的其他条文来分析,这一结论恐怕就值得商榷了。德国民法典第446条第2款列举的三类标的物在德国法上属于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标的物,对于这三类标的物,即使没有实际转移占有,但只要进行了所有权的变更登记,风险自登记时起就发生转移,而德国在登记的效力上采取的是&登记要件主义&, 对于需要办理登记的标的物,所有权转移必须办理变更登记,因此德国民法典第446条第2款事实上规定的是由所有权人承担风险,风险随所有权转移。由于德国民法典第446条第2款并不是以但书形式出现的,而是与第1款并列的,因此可以断定第1款是适用于无需办理登记的标的物的风险转移。在德国民法典中,对于无需办理登记的标的物,其所有权转
10、移和占有转移是同时发生的,所以,虽然从外表上看是风险随占有转移,但实质上风险是与所有权相伴随的。只有这样理解,第1款和第2款才能在立法思想上保持一致,第446条才能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因此,笔者认为,德国民法典在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问题上采取的不是&交付主义&,而是&所有权主义&。3.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该公约第69条第1款规定:&在不属于第67条(涉及运输的风险转移)和第68条(在途货物风险转移)规定的情况下,从买方接受货物时起,或买方不在适当的时间内这样做,那么从货物交给他处置但他不收取货物从而违反合同时起,风险转移到买方。&这被认为是公约采取&交付主义&的根据。仅从上述规定来看
11、,确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综观公约的规定,这种结论就值得疑心。因为公约只适用于跨国的货物买卖,也即是说只适用于动产买卖,但公约第2条明确排除了对船舶、船只、气垫船和飞机的适用,这几类动产在各国普遍都属于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特殊动产。既然公约不适用于特殊动产,那么公约事实上只适用于一般动产。由于各国在货物所有权转移问题上的规定差异太大而无法统一,公约回避了这个问题,而在特殊动产上之所以能取得共识,就是因为特殊动产所有权的转移必须办理登记手续,仅转移占有并不能完成买卖合同的交付,只是各国在登记效力的不同上涉及立法主权的问题,才在公约中明确排除。可见,公约中货物的转移占有与转移所有权仍然没有截然割
12、裂开来。回避一般动产所有权转移问题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国内买卖合同,由于适用同一法律规那么,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法律可以进行补充,但在国际买卖合同中,由于当事人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法律规那么,对所有权转移的规那么就更多地依靠当事人之间的明确约定了。此外,由于国际货物买卖过程很复杂,往往涉及长途运输,其间的风险就远远大于国内买卖,所以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而言,风险转移的意义要大于所有权转移。只是由于公约回避了所有权转移的问题,因此从文字上考察,就无所谓&所有权主义&之立法了。对一般动产而言,各国所有权的公示方式是根本一致的,那就是占有,&转移占有&就说明&转移所有权&。因此,公约中的货物风险外表
13、上是从占有转移时起发生转移,采纳的是&交付主义&,事实上所有权是与风险同时转移的,公约实行的是&所有权主义&。综上所述,在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问题上的&所有权主义&和&交付主义&的截然对立,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产生上述误解,是因为我们对法条的理解过于片面。法律是一个标准体系,各个单独的标准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对作为法律标准具体表达的单个法条,更不能仅从文字上理解,应该将其置于整个标准体系中。正如梁慧星先生所言:&但就各个法条观之,其规定或不完整,或彼此矛盾,而存在所谓不完全性或体系违反的情况,而通过体系解释方法,均不难消除矛盾,使之完整顺畅而无冲突,以维护法律体系之
14、统一性。&(二)我国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之分析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这说明我国在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问题上采取的是&交付主义&。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国合同法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交付&一词,那么第142条中使用的到底是哪一种意义上的&交付&呢与各国立法相比较,我国在所有权转移和风险转移问题上都与德国相似,一般动产所有权自转移占有时起转移,不动产和特殊动产所有权自变更登记时起转移,只是德国民法典对二者做了分别规定。德国民法典在规定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时,因为其&
15、交付&中包括&转移所有权&的内涵,大概为保持与所有权规定的一致,故将一般动产与不动产和特殊动产的风险转移分开,作为两款规定并列。合同法的&交付&也包括&转移所有权&的内涵,但在所有权转移的规定上并没有明确区分一般动产和不动产、特殊动产,因而第133条中使用的&交付&一词本身就含有转移所有权的内容,是指法律意义上的&交付&。那么在第142条的规定中,并没有将一般动产与不动产和特殊动产相区别,那就说明二者是适用同一规那么的。但是我们知道,动产转移占有的法律意义和不动产、特殊动产转移占有的法律意义是不同的,如果把本条中使用的&交付&理解为&转移占有&,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第142条中所用的&交
16、付&一词只能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交付&理解,包括&转移所有权&的内涵。我国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风险从交付之时起发生转移,事实上是与所有权相伴随的,即使没有转移实际占有,只要所有权发生了转移,风险就随之转移,可见,我国合同法实行的应该是&所有权主义&。那种认为合同法在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转移问题上采取的是&交付主义&的观点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虽然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约定可以改变风险与所有权同一的规那么,使得标的物的风险并不由所有人承担,但是我们探讨的立法主义,只是在没有当事人约定的一般情况下法律所作的补充,如果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因素纳入讨论,那么我们将无法得出风险转移的任何一种确定的立法主义。因此,将意思自治情况下&标的物的风险转移与所有权转移并不等同&作为否认我国立法采取&所有权主义&的论据也是无法成立的。(三)风险转移的理论根底赞同&交付主义&立法的学者们的主要理由是,&因为标的物归谁占有,谁才有最大的方便去维护财产平安,防止财产的风险发生,而不占有财产的所有人一般来说维护财产是有困难的。所以以交付作为确定风险转移的界限,有助于催促占有人积极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