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骚教案(多篇)第一篇:2023离骚教案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多媒体出示对联一副,请判断这副挽联是悼念谁的?并说
2、明理由。)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提示:“招魂“九歌都是屈原作品的名字。屈原作品中多写到“香草。“三户地是“楚地的别称,项羽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矣。“呵壁“湘流,屈原曾经被流放到湘水一带。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
3、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
4、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
5、疑问。)(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三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假设较难,那么由教师分析。)1.字音:苗裔(y)孟陬(zu)揆(ku)又重之以修能(chng)肇(zho)汨余假设将不及兮(y)搴阰(qin p)弃秽(hu)蕙茝(chi)昌被(p)窘步(jing)舆车(y)踵武(zhng)惮(dn)荃(qun)謇(jin)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结合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重点,难点。1)古今异义词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偷乐:古:苟且偷安;今:私下里自己乐)朕皇考曰伯庸。(朕:秦以前泛指“我或“我的;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纫
6、秋兰以为佩。(以为:古为两个词,“以是介词,“为是动词,意思是“把当作/看作;今为一个词,意思是“认为。)春与秋其代序(代序:古为“依次义;今为“代替序言的文章)昔三后之纯粹兮(纯粹:古为“品德精美无疵;今指“不掺杂别的成分)夫惟捷径以窘步。(捷径:古为“斜出的小路;今指“近路)2)词类活用指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如:名余曰正那么兮,字余曰灵均。(“名名词用为动词,意为“命名;“字也是名词用为动词,意为“起字)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秽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秽政。)3)掌握重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以文中屡次出现,了解其作为连词、介词的意义和用法
7、。乘骐骥以驰骋兮,(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修饰关系)路幽昧以险隘。(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并列关系)又重之以修能。(介词)“之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又重之以修能。(代词)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其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兮代序。(助词,无意义,凑足音节。)4)注意通假字的用法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岂惟纫夫蕙茝?(“惟通“唯)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5)特殊句式(古今使用不同)a.倒装句
8、a.介词结构后置古代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作补语,今放在动词后作状语。如:又重之以修能。肇锡余以嘉名。忽奔波以先后兮。b.宾语前置句恐年岁之不吾与。(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b.省略句:在古代文中多见,一定能根据上下文文意补充完整,这对理解文意关系甚大。 纫秋兰以为佩。(“以和“为之间省略了宾语“秋兰)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前省略了主语“君王) 指九天以为正兮,(“以为之间省略了宾语“九天)(4)理解课文各局部内容:第一节:表达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第二节:表达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第三节:说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
9、的痛苦心情。(5)主旨把握课文节选局部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节选局部,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第 二 课 时一、研读探究(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说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10、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非凡。在此根底上,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
11、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说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
12、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明确还使用比照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比照,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二、品读鉴赏(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明确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 明。 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2)齐读全文,找
13、出文中能表达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3)分析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佩带香草:说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比照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桀、纣:“猖披吾
14、:“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灵活的诗歌体式“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三、探究阅读(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
15、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假设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