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余年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的历史演百余年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的历史演变分析及启示变分析及启示 摘要:纵观百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获奖作家的身份及其所使用的文体,还是从瑞典学院所给出的获奖评语,都能看到其背后的价值导向以及对主流文学观念与文化环境的双向互动,有必要从第一手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学理分析与深度解析。对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的历史演变进行把握,同样能够为当下我国文学批评界乃至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有益的启示。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文学领域;理想倾向;文艺评论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I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5-0153-
2、008 引 言 本研究缘起于笔者所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均深刻涉及文学价值观及其“硬核”的文学批评标准问题。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就性质看,诺贝尔文学奖(后文简称“诺奖”)乃为凝聚性和典型性程度最高的文学批评结晶,评奖结果体现其评选理念及标准。诺奖至今已持续颁发百余年,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无疑得益于评选理念和标准的动态调整及变化。那么,探究诺奖价值导向的演变轨迹及其深层原因,对探究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必有重要启示。(一)国内诺奖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详细检索发现,以往我国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研究可分为三
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2000):本阶段以诺奖新闻事实报道以及新闻后第一时间的学者杂谈为主,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时有批评诺奖政治偏见观点出现。第二阶段(20002012):华裔作家高行健于 2000 年获奖,此后十余年间,诺奖研究论文数量陡增,论题主要集中于:对于具体获奖作家作品的分析与探讨,诺奖与其他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的比较研究,对诺奖的评奖标准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理阐释。第三阶段(2012 至今):2012 年 10 月莫言获诺奖,这激发了我国学者对诺奖的新一轮研究兴趣,论题主要集中于:莫言获奖的深层原因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诺奖的关系;抛开早年意识形态批判的思路,从学理逻辑
4、上质疑诺奖的权威性;阶段性总结反思百余年来诺奖评选历史,以求揭示诺奖评选的神秘面纱,思考与展望我国文学未来等。综上,以往研究的总体趋势为选题从窄到宽,具体体现在:选题从最初囿于新闻性报道和意识形态性的较小范围扩展到获奖作家主体的各方面属性与特点,从具体的获奖作家作品扩展到其获奖背后的文化视野,从孤立关注诺奖扩展到立足我国本土文学发展问题,从静态的认识与旁观扩展到联系我国文学批评与评奖实践现象乃至进行理性比较和自觉借鉴。上述这些研究的积累,使诺奖的评选标准和价值导向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得以凸显,本文选题由此产生,即探究诺奖价值导向的历史演变轨迹并分析深层原因。(二)本文研究对象辨析 在诺贝尔的遗嘱中
5、,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对象为创作出“在文学领域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作家。(1)遗嘱在明确了此奖是颁发给作家而非具体作品的前提下,提出“文学领域”、“理想倾向”和“最杰出作品”三个关键词。牛津英语词典中“文学领域”(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中的“field”指“a particular branch of study or sphere of activity or interest”(某个活动或者兴趣的研究范围内的某项特定的分支)。那么,什么是“文学”(literature)?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学是一个仅有百余年历史的近代概念。新批评以来的西方学界排除了仅以
6、“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等突出特征界定文学的思路:“在说到这不是文学时,我们表达的就是这一种价值判断;在将一本历史的、哲学的或科学的书归属于文学时,我们作的也是同一种价值判断”。110 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和沃伦通过回溯历史,以接受者感觉的方式回应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中的“陌生化”观念,并在对具体文学作品与现象的理解中承认了文学边界的模糊性。1258-273 最起码在新批评家看来,“文学领域”有了开阔的斡旋空间。确实,“文学领域”是个包蕴丰富的概念,可从不同文学文体之间的关系、文学文体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关系等方面给予拓展性阐释。关于诺贝尔遗嘱的“理想倾向”(ideal direction
7、),在早期诺奖颁奖现场的演讲中,作为评奖和颁奖机构的瑞典学院最常使用的词是“理想主义”(idealism),这并非出自诺贝尔遗嘱,而是瑞典学院早期对“理想倾向”的一种解释。初始解释的主观性,逻辑上给了后续评奖更新理解和解释以合理性。那么“理想倾向”究竟有何含义,动态变化如何,就成为考察的具体对象。质言之,“文学领域”是评奖边界的概念,可理解为最基础的范围性概念。即被确定为“文学领域”范围之内的作品,才能继而考察和评价其是否符合“理想倾向”。“理想倾向”也是包容性极强的概念,不仅包含情感、立场、价值观、种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属性,而且如何理解什么是文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可见,“理想倾向”其实
8、同时包含获奖作品的文学属性内涵,文学属性之下又涵盖文体以及与其他艺术样式之关系。“文学领域”和“理想傾向”乃为互为前提、互为包容的一对概念,在对二者融合理解的基础上,选拔出“最杰出作品”。所以,“最杰出作品”是基于“文学领域”和“理想倾向”互相包容渗透之上的概念,此概念在三者中外延最小。基于如上辨析,笔者力求从 1901 年至 2016 年的诺奖数据分析中获得包括“文学领域”、“理想倾向”与“最杰出作品”三个关键词在内的诺奖价值导向的整体演变轨迹,继而探究其深层原因。一、百余年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演变的数据分析 本次数据分析主要基于英文维基百科所提供的资料2,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侧重从客体角度考察“文学领域”,以期获得“理想倾向”中的文体及与其他艺术样式之关系的理解和变化轨迹;第二,侧重从主体角度考察“理想倾向”中的作家属性特征,进而体现其对“理想倾向”的理解和变化轨迹;第三,依据每年的获奖评语,考察瑞典学院如何具体评价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进而考察其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