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说明了财政对公共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但在支出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财政教育支出的相关对策。【关键词】教育 支出结构 分析教育支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不断上升,说明了财政支出对公共教育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但教育经费短缺的呼声仍然强烈,其原因之一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存在不合理
2、因素。因此,在继续增加教育支出的同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教育支出效益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在逐年递增,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支出总量缺乏、结构不合理的问题。1、政府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亦偏低。从表1中看出,近段时期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在1991年617.8亿的根底上翻了两番多,到2001年,到达了3000个亿以上。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低,
3、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到达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未能到达1995年开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4.9%的世界平均水平。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也偏低,如果把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效劳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计算在内,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也仅仅能提升近4个百分点,低于韩国(1997年)20.5%、泰国(2000年)22.44%和墨西哥(1999年)25.54%的水平。近几年来,预算内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增还减,与财政收入占GDP的
4、比重的走势逆向而行。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没有得到增强,而教育接受者的家庭或个人直接负担的教育本钱较大。2、教育支出的区域结构不合理,东、中、西部差异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开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地区的财力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各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差异较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局部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那么负担着几乎全部的根底教育拔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拔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
5、教育支出的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拔款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达24.25%,其次是湖北省,达22.78%;最低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仅4.61%,再次是甘肃省,仅有6%;全国平均水平为11.73%。2004年,全国人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为309.86元。全国各省区市人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较大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市13个,占41.94%。2004年,北京市人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1146.65元,排在第1位;当年四川省人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181.58元,排在第31位。2022年北京市人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当年四川省的6.31倍。因此,
6、我们可以看出,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开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差距,东部地区投入最多,并从东至西呈梯级递减分布,且级距日益扩大。据统计,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人均教育投入水平、生均投入等各个地区的差距都显而易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不兴旺,既不能满足开展教育所需的根本资金,也不能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从而导致一些地区连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没有得到普及。教育水平低下,普遍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就成为空话,更无法满足开展经济的需要。经济难以开展反过来又导致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结果只能是进一步扩大经济
7、开展和社会开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这不仅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协调开展,从长远看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3、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资料说明,各国教育资源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情况是随着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开展而变化的。一般而言,在经济开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开展中比重极大,三级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将按初、中、高的顺序呈递减趋势。随着经济的开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扩大,这时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初等教育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其中,中等教育的比重上升幅度会更大一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展,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将有较大
8、幅度的提高,初等、中等教育的比重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各级教育各自所占比重间的差异将大大缩小,教育的结构形式趋于均衡。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费研究小组对50多个不同开展水平国家教育结构的统计研究结果,人均GDP在600到2000美元之间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应为40.5%:29%:17.9%。而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值为988.4美元,其财政性三级教育投资比例却为33.34%:34.88%:22.56%,此外,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中学与小学的在校学生年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为11.84:1.46:1。由此可知,我国是一个开展中国家,政府教育支出应向初等教育倾斜,
9、但是,我国当前的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呈现出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明显偏高,而初、中等教育投资比例较低的状况,与我国经济开展水平不相适应。4、教育支出内部结构存在问题。教育支出内部结构,按照支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局部:(1)教育根本建设支出,指用于购置房地产、校舍建筑、大型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支出。这局部支出是开展教育的根底,属于教育资本支出。(2)教育事业费,指用于学校的日常运行所需的教职工薪金、学校图书设备、福利效劳、校舍维修、校园绿化等方面的支出。这局部支出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改善,属于教育现期支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费支出占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一直较为稳定,根本保持在80%左右。而
10、教育根本建设支出那么变化幅度较大,且根本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固然与教师待遇的改善而导致的人员经费大幅增加有关,但也与教育部门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及改革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改进措施及政策性建议1、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在教育投入中的比重。目前财政性教育支出约占我国教育投入总量的80%左右,这一比例与国际相比是比较高的,但由于我国当前还不能很好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教育领域,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成为增加教育投入总量和解决社会对教育过度需求的关键。为此,首先需要确保现在预算内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教育法,随着经济开展和财政收入的提高,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预算安排时,应按照中央和
11、地方政府教育拔款的增长要快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标准安排教育支出。其次,在财政部决定从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前提下,地方财政的超收局部也应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此外,要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的新渠道,考虑开征教育税以取代现在的教育费附加,并且将中外各类企业都纳入征税范围,从而拓宽税基,稳定税源,专款专用,使财政教育支出具有更加可靠的收入来源。2、调整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结构。针对我国目前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多、根底教育普及率尚待提高,以及小学和中学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偏低的状况,应当适当地提高根底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
12、比重,并相对降低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另外,在教育经费总体向根底教育倾斜的前提下,注意使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日趋合理。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关系直接而密切的学校、专业等,要适当加大投资力度,而其他类型的学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轻重缓急的原那么给与适当的投资分配比例。3、进一步调整大、中、小学的规模与布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可以对中、小学采取合并的方法,即将生源严重缺乏的中小学并入邻近的学校,或通过评估后,将没有多大开展前途的学校的师生及设备分配给邻近几所学校等所谓瓜分的方法,来对中小学重新布局,尤其是农村中
13、小学的布局网点点尽可能地加以重新规划和调整,而对于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那些大、中专院校,可以采取“关、停、并、转的方法,促使学校之间的联合,并裁撤、合并或重新调整一些系别和专业的设置,逐步使我国高校规模趋于适度,专业结构趋于合理。4、努力改善教育支出地区不平衡的现状。当今,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投资不平衡的现状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开展都极为不利,随着经济的开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为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努力改善中西部,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希望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局部学校和学生的困难,但绝非主流,可以通过完善和实行学生
14、教育贷款制度、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以及特困生补助或差异学费制度等,来帮助贫困地区尽早改变其教育和经济开展落后的面貌,从而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开展的不平衡状况。5、调整教育事业费与基建支出比例。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费在全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偏大,而基建支出相对偏小,为此,一方面应当通过加大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裁撤冗员,并适度提高生师比等措施,节约教育事业费的开支;另一方面,要相对的提高学校基建投资的比重,改造教学建筑和设施,改善教师居住条件,购置和更新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使得教育事业费与基建比例趋于合理,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参考文献】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R北京:中国开展出版社,19992 刘玲玲:公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开展出版社,20033 刘华: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J中国流通经济,2004(12)4 陈穗红: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与现状分析J财政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