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计局关于区经济社会开展状况调研报告 在领导创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艰苦卓绝的苏维埃斗争运动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先后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篇章,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重要理论,找到了符合中国现实的中国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依然以革命战争年代的真情、热情,无私地支援着国家建设。江西赣南被誉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赣南钨砂大量出口创汇,为国家归还外债、度过难关做出了重要奉献。建国后以来的60年赣南累计开采钨精矿
2、130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累计开采稀土25万吨,占全国中重稀土总量的七成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开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森林资源丰富,建国初期被列为全国调运木材的重点地区,并修建了森林铁路专门外调木材。仅赣南苏区就累计为国家提供统配木材2450万立方米、毛竹8718万根。由于长期被过度砍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其中1975年至1982年7年间,赣南林地面积减少257万亩,荒山面积增加18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67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8%。在资源大量输出的同时,历经战争深重创伤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根底薄弱,加上地域偏远、经济欠兴旺,苏区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到沿海
3、兴旺地区,仅202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省输出劳务185.19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3.7%,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奉献。但是,与全省和全国的开展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开展根底依旧十分薄弱,总体开展水平低、开展差距拉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开展缓慢等问题仍未根本性改变,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总体开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和全国人均水平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人均指标水平较低,差距较大。202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生产总值(gdp)为1621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2.7%、46.2%;人均
4、财政总收入172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9%、22.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30元,相当于为全省、全国的48.0%、29.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202306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54.7%、47.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6.2%、37.4%;农民人均纯收入494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71.8%、70.9%。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指标开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图1:202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和全省、全国主要人均指标比照2.开展差距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开展步伐不断
5、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的开展差距逐渐扩大。2022-202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1.5%下降到62.7%;人均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48.4%下降到46.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2.5%下降到66.2%;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由83.5%下降到71.8%。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开展速度同样较慢,如,2022-2023年,xx市生产总值增长9.5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3.5倍;xx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6、8.7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5.7倍;xx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1.7倍。 3.经济开展根底薄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开展产业结构单一,工业根底十分薄弱,农业比重偏高,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202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6.3和8.2个百分点,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根底薄弱。大局部工业企业属资源初加工型企业,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平安性和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纳税上千万的工业企业仅87家,局部县除供电、烟草等垄断企业外,没有一家纳税超千万企业。与工业化水平低相伴的是城镇化水平低。2023
7、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城镇化水平为39.3,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6.4和12个百分点。由于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能协调开展,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4.根底设施建设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根底设施建设加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22年的94.1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1350.46亿元,2023年增长13.3倍,根底设施得到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根底设施仍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开展的要求。31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中无铁路的县15个,无高速公路的县9个。农村路、水、电和水利灌溉等根底设
8、施建设欠账更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有52.9%的自然村不通客运班车,60%的农田灌溉设施不全,43.7%的人没有解决饮水平安, 16.9%个村收看不到电视, 8.2%的村组还未通电。 5.社会事业开展缓慢。XX省31个苏区县中有1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个数的一半以上,大局部县区财政自给能力弱,完全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长期的财政困难造成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由此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有限,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缺乏。据调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3%、62.9%和80.2%。由于社会投入偏低,大局部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还很低,条件也较差。据调查,31
9、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达22.4%,上学困难的人口比例30.6%,看病困难的人口占21.1%,不平安饮用水人口比例达43.7%,土坯房住户比例达40.6%。仅有22.7%的自然村有卫生室,且医疗设备普遍简陋。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开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1.生产要素流失,开展的内生动力缺乏。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批革命精英,演出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话剧,奉献了全部的优质人力资源,就连一批“红小鬼、“儿童团都上了战场。与此同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也遭到了国民党的疯狂烧杀,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无人村、“无人区,多数县出现人口负增长。幸存者大都是老
10、、弱、病、残,加上生活环境恶劣以及各种地方病困扰,致使当时的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建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疗养战争创伤和化解沉重的战争包袱中艰辛缓慢前行,开展压力和治理贫困落后难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由于老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既留不住分配来的科技人员,也难以兴办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即使偶尔出了几个“金凤凰,也常常是远走高飞。同时,为支援新中国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还无私的大量输入了各种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由于长期被过度砍伐,矿产资源和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人才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开展的内生动力更加缺乏。 2.交通条件闭塞,开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大局部处于
11、遥远山村,交通非常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特色很浓。这种情况,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建立和稳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是苏区开展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的优势,但在和平年代那么成了脱贫和经济开展的瓶颈,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使商品生产本钱高、损耗大、效益低。即使有廉价的劳动力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难以吸引外部投资。信息闭塞就把握不了市场行情,难以实现商品生产中“惊险的一跳。加之苏区旱涝灾害频繁,地方财力微薄,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1996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赣南吉安苏区有史以来首次通火车,铁路贯穿赣州、吉安的11个苏区县,沿线苏区人民第一次见到火车,交通状况首次有所改善,但在近两年京广线和武
12、广高铁通车、周边地区交通设施极大改善的背景下,大大削弱了我省赣南苏区的交通优势,缺乏高铁、大吨位水运等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和辐射范围有限,跨省区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整体上没有形成网络效应,人流、物流耗时较长、本钱较高,开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3.政策扶持力度缺乏,缺乏有利有效的开展条件。建国以来,国家对老区的财政扶持资金并不少,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对于那些“食不果腹,衣不敝体,住不挡风雨的特困户,确实需要采取“输血的方式,拿出一定的资金、衣物、粮食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他们有一个安于生活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起码条件。但对国民经济开展、苏区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已经实施了十一个五
13、年方案,除了“一五时期在赣南建设统调资源的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大钨矿,以及作为配套动力设施的装机5万千瓦的上犹江水电厂外,没有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投资建设过其它的大型产业和根底设施工程。钨矿建设为国家做出了重大奉献,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转制职工安置等问题。由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根底薄弱,地处偏僻,一直以来难以获得国家的重大工程、重点投资和规模大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中,苏区已明显属于“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面临日益被边缘化的境地,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开展,有利于优化区域开展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开展新的增长极,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家
14、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方案实施,缩小区域差距,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开展,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让苏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是对我们党光辉历史最好的回忆,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是对苏区人民最好的回报,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阔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实践。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开展环境按照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打造为江xx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财税、金融政策等手段,扶持培育区域的聚集开展,不断改善开展环境。一是实施财税优惠。根据各地区域经济中心培育开展的经验,财税政策是促进区域开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要改变传统
15、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方法,专题研究财税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开展的政策措施,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发挥财税在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中心形成中的作用。二是加快金融创新。新一轮的金融改革试点已在全国局部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江西应借此次振兴规划出台的契机,争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金融改革跟进,通过加大对区域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完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等措施,搞活区域金融市场,吸引外围资金进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企业开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高附加值的应用产业。随着稀土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的突出
16、,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稀土资源优势愈创造显。科学合理、环保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成为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开展壮大稀土产业的一个契机。一方面通过提高稀土产业集中度来加强工业根底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从而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清洁开采技术,保护资源环境,开展高附加值的深层次产品,将稀土产业打造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打造高新技术的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仍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主要产业,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传统产业良性开展是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吸引资本、引进技术、促进苏区就业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的管理运营理念,建立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企业通过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打破地域壁垒,突破信息闭塞瓶颈,使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如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