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特点思考 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特点思考:当代大学生这个备受瞩目的青年群体在社会市场化、信息网络化、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其全部生活中最活泼、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具体表现出多样化倾向突出,总体健康向上;层次性明显,个性化鲜明;功利与情感并重、低俗与高雅共存;自主性增强,日趋理性与务实;新的话语方式的出现等五大特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2060120-02 精神相对于物质而言,是心理或意识以主观存在的方式深藏于头脑之中,不具有客观的可测性,从而使精神问题显得格外复
2、杂和神秘。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词典中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对称,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确实立和改造,理想的选择,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文艺欣赏和娱乐,以及信念、志趣、情操、爱情、友谊、社交等等。文章所思考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指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新特征的大学生,在物质生活的根底上,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为满足各种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当代大学生这个备受瞩目的青年群体在社会市场化、信息网络化、竞争白热化、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精神生活包括积极、健康、文明的精神活动和失衡、矛盾、消极的精神活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3、育的调研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素质,开展较为全面,是值得养育他们的人民信任的,尽管他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经济收入绝大局部来源于家庭的供应,物质生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更能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精神生活是其全部生活中最活泼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更能反映大学生生活的特点和本质。对于处于开放、竞争、信息膨胀的前沿阵地的群体来说,其精神生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大特点: 一、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倾向突出,总体健康向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曾在2003年12月对我国最著名的二十所大学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做了经济全球化中国和平开展的新道路的民意
4、调查。结果说明青年大学生对我国走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展道路整体上是认可和充满信心的。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分析更加理性,他们以丰厚的书本知识为底蕴,以开放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为背景,以现代化信息传媒为手段去了解世界,对社会的认识逐步冷静、成熟。这些方面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政治倾向是积极向上的。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不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凡,选择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坚决不移的政治信仰、“别无选择的爱国激情受到新的挑战。在他们现在看来,国家、集体、个人都是平等的存在,他们推崇的是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安定,又要个体幸福。在学习上,他们在专业上不再局限于专
5、业知识的吸收,“弹性学分制和“选修课程都可以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开展需求;“双向选择的灵活就业模式将以往的职业终身制的概念逐步淡化;“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态;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型的学生社团,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广交朋友、广结知己也是大学生生活状况的具体表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即环境的变化影响人们思想的变化,也促成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倾向的各种表现,但这也无疑是社会向前开展、学生自主选择的必然趋势。二、精神生活的层次性明显,个性化鲜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6、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的解放与开展,层出不穷的现代技术,使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更加充裕,为他们追求高层次、个性化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生活的内容。根据潘玉驹、廖传景做的关于大学生需要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调查,可以发现在满足根本物质生活需要后,独立学习与成才、真诚互动的人际交往,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成为在校大学生强烈呼声和需求。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出的呼唤。因此在这种复杂、各种因素交织的社会中,位于校园中的大学生们自觉地将“专业前途与“自身开展联系在一起。实用性技能知识成为当代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各种英语、计算机、驾驶培训班的火爆程度让人
7、乍舌。考研大潮来势凶猛,莘莘学子趋之假设骛;特殊群落寄托一族GRE、TOEFL梦寐以求的是圆自己的留学梦。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走出“象牙塔,开始自发进行独立性较强的经商、家教、兼职、营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是有组织地参与由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持续一段时间的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包括社区志愿效劳、山区扶贫方案、一助一结对子活动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考察访问、专题立项调研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开阔眼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中认识自我,又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成为校园中的又一大时尚。三、精神生活的功利与情感并重、低俗与高雅共存 大学生虽
8、然是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特殊群体,但由于仍处于个人开展过渡期,许多方面没有到达真正成熟,精神生活容易在自身开展不平衡的状态下出现功利与情感并重、低俗与高雅共存的新特点。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上,给“理想工作的定位是最好能够名利双收,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职业流动被大学生视为平常事。浪漫的爱情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青年正常的身心需要成为许多大学生对大学期间谈恋爱持肯定态度的原因。很多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对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总体上是严肃认真的,对恋爱生活方式的追求总体上也是趋向于择优、审美、进取的态度。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寂寞期恋爱、“痛苦期恋爱,表达出从众、攀比
9、心理、浪漫梦想。在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许多方面表现出追求功利和实用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精神生活中对理想的追求,在审美情趣上总体表现出对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社会意义、美好人格力量的审美对象强烈的兴趣。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的学习和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最根本内容。“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文化月、“大学生体育周等活动都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情参与。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时地从暗藏黄流的“言情小说、杂志中寻求慰藉,大学生情侣同居的“日租房渗透许多高校周围。周六、周日的麻将、扑克战场随处可见,通宵的网络游戏、聊天、看影碟让许多学子宁愿
10、舍弃正常的休息时间。晚上不能正常休息,早上睡懒觉、旷课迟到现象屡禁不止。这些功利、低俗的活动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极其不和谐。四、精神生活的自主性增强,日趋理性与务实 人的现实生活处境之一就是他的精神状态如何,这反映着精神生活的质量。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分、最具有青春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正确时期。很多资料说明,今天的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自主性明显增强,日趋理性与务实。他们进入大学后踌躇满志,渴望成才,开始对自己的学业有了整体的规划,学习上独立思考,生活上自主管理,而且能很快地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大学的学习内容虽然比中学多,但一周课时相对中学却少了,自己
11、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开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对较宽松的交往环境,直接管理少了,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开展余地较大的优越的成长平台。随着市场经济激活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学子们在道德与责任的天平上,先忧天下;自我评价高于他人评价;个体意识在社会天平上强化。有些学生的追求目标也从政治取向转向经济取向,从理想转向现实,从精英意识转向注重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追求现实中即时可以得到的东西,他们在理想与金钱、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方面,开始抛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力图二者兼顾。五、精神生活的新话语方式的出现 历史直观地告诉我们,每当人类发现、创造某一种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事物时,人类的开展命运
12、就面临一次全新的抉择,旧有的存在会在惯性中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事物造就的新的存在方式。这些崭新的事物一再改变和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话语方式传达信息的一个新的空间和舞台。2022年1月23日,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到达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其中,男性、未婚、1824岁、居住在城镇的网民是使用上网的网民主体。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的网民普及率高达84.8。大学生思想活泼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影响,跟随时尚潮流的步伐前进。客观上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构筑也为大学
13、生接受网络文化洗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种商业性、非商业性网站上的信息资源库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他们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创造和发布信息。每天例行的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看看热点新闻、登陆BBS上看帖发帖,翻开QQ或MSN找“好友胡侃一番都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局部。网络游戏也一直是许多学子乐此不疲的消磨时间娱乐方式。网络这种新的话语方式消除了人在物理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消除了话语与生俱来的工具性和奴役性。它没有政治上的强者、经济上的富者、文化上的巨人,每一个学子都可以任意挥洒来自内心深处率性质朴的原始萌动。这种具有随意性和、隐匿性的时
14、尚话语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拓宽了信息交流的途径,帮助他们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也成为局部大学生沉溺其中,远离社会和片面开展的诱导因素。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开展基金会.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北京:文心出版社,2002. 2敬永和主编.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词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22,7.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22,5. 5赵宝新,赵丽新.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与优化J. 青年研究,2022,7. 6潘玉驹,廖传景.大学生需要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3). 作者简介:谢玲1981,女,湖南娄底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