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侠之大者熊召政翻开文本图片集在诗坛,他以“愤怒诗人的姿态出现,26岁便以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获得全国首届新诗奖;在文坛,他历经十年潜心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又以全票通过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在书法界,他的书法不但受到藏家的追捧,赢得“南熊(召政)北贾(平凹)的美誉,是中国作协出国访问的馈赠礼物,而且受到业界高度认可。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中国文化传承者我国历代总有一些薪火传承的智者,以及一些坚守文化理想的人,不停地将我们的经典推向前进。经典的传承,在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精神坚守。“坚守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一种精神,做起来更是难以想象的艰难。
2、熊召政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坚守的人。“11岁时,我到英山毕升中学(英山一中)门口,大门口有两个标语,一个是欢迎你,未来的科学家,一个是欢迎你,未来的文学家。我就站到了文学家那边。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大家答复五花八门,有的想当拖拉机手,有的想当售货员,有的想当工人。我的理想是当诗人。熊召政为什么想当诗人?因为他5岁就开始学旧体诗,而且让他最早走入文坛的也是诗。熊召政认为,能够在五千年泱泱华夏的诗之大国里保有一个“诗人的身份,这是对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坚守。“中华民族曾经用泥土和树叶征服了整个世界,直到18世纪,全世界白银的百分之七十在中国,靠的就是泥土和树叶。泥土是陶瓷,树叶是蚕丝。国外
3、的汉学家,只要真正研究进去了,就像吃了鸦片出不来了。我碰到的国外的汉学家,有一个扬州口音很浓,有一个说文言文。熊召政认为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屈指可数、最聪明的几个民族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熊召政笑言:“在中国要当一个学者很难,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要学习,有的国家只有百年的历史,就很好学。他认为传统文化广义上讲为“四风即风气、风俗、风情、风气,这“四风标准我们的精神物质和生活。风气、风俗激荡而成风气。风俗是文化恒定、传承的,风气那么是时代特有的文化创新。熊召政推崇先秦文学和楚文化,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眼中“周朝是几何学的、古典的:楚国是彩色学的、现代的。楚国、齐国创造了新文化,是当
4、时文化界的牛仔。对于“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熊召政的解释为:“为什么是楚狂人笑孔子,而不是别国人?因为楚文化和鲁文化是对立的。当时鲁国比齐国小,齐国比楚国小,当时楚国是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熊召政指出:“黄老之学来自于齐,庄骚之学来自楚,庄子说:既不做朽木也不做栋梁。这既是政治又是文学,既是智慧,又是知识。熊召政认为,每个国家在自身文化的精神、风格和气派上都有优越的独立性。1996年,俄罗斯之行时,一间街头的书屋令他印象深刻。这间书屋专卖普希金的诗集,各种年代、各种版本一应俱全。“那时的俄罗斯正处于艰难的时期,国民生活非常困难。熊召政说,他
5、当时很疑惑,因为这种单一的经营显然会影响收益。因此他问书屋的女主人,如果改变经营方式是否能赚更多的钱,女主人答复说,钱会有很多,但普希金只有一个。这件事情给了熊召政很大的触动。“任何一个民族最精粹的文化是不能用经济的方式来衡量的。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表达了一个国家风格的上下。熊召政自幼喜欢书法,并勤加练习,创作颇丰,不仅出版了熊召政诗文书法展作品集等还经常举办自己的书法作品展,在业界广受好评。作家杜爱民曾这样评价他的书法作品:熊召政早期的书风,多受南帖的影响,秀润飘逸,不失灵动。近年来,广取北方碑石墓铭之长,润秀中又见厚穆和骨刚,以动取势,以虚取韵,多了一些雄强。“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
6、术,二为境界。前者保证了法度确实立:后者那么决定书法的艺术精神高度,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熊召政对记者说。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开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独特的“高尚意趣的“文人气。熊召政坦言:“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我到了很多地方,在国外看它的招牌,它们的美不是英文字母的美,而是设计、构图的广告的美。中国的很多广告本身字就
7、是一种美妙的沟通,这种结构之美也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灵。熊召政向记者强调,文化的属性与单纯的经济GDP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市场能推广文化,“但是如果我们用增长GDP的方式来从事文化将伤害本国文化最精粹的局部。在熊召政看来,一個国家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首先来源于文化人的自觉、自强和自信。“文化人没有这种精神,国家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将无从谈起,而文化人这种精神的塑造,在当今社会形态之下,尤其需要以自律作为约束。熊召政说。中华文化守护者2022年,熊召政中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此后的五年间,他几乎所有的建议都和文化有关。如何找寻丧失的传统文化?要用什么样的文化去滋养年轻人、滋养老百姓,
8、从而保证我们的文化竞争力?熊召政有着自己的思考。熊召政表示,诗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样式之一,也是最迷人的文体之一。在古代,诗歌表达了老百姓的想法和生活现状,通过广泛地读诗,可以了解自然知识、民间疾苦。“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思想和信息的作用,古代通过诗来认知世界。熊召政建议,年轻人应该背诵诗词名篇,虽然不一定专门研究诗词,但诗词应该成为年轻人的人文修养功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新与“旧,两者该怎样更好地融合?对此,熊召政表示,“新、“旧都是相对的说法,文化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他以穿衣为例,从古至今,人们的穿着从兽皮到锦衣华服,衣服的面料、制作工艺都在创新,但衣服用来遮体
9、的根本功能是亘古不变的。文化也是一样,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内涵怎样延伸,但效劳对象始终是人。在中华文化史上,堪称经典的作品灿假设星河,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创造更多经典作品?“经典的传承与创作在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借鉴传统文化与历史,来构建更加契合现代实际的经典;同时精神坚守也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却非常难实现。熊召政表示。熊召政曾以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问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自1998年动笔起,前后撰写三稿,150万字的小说消耗了他整整十年时间。后来,为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担任编剧,又花了两年的时间。熊召政坦言,为了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他耗去了生命中最为饱满的十二年。但他同时表示,让历史中的張居正走进当代
10、人的视野,值得这样殚精竭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在这位推崇对历史保持敬畏感的知名作家看来,“现在一些作品与历史严重不符,易将原本历史知识储藏缺乏的年轻人引入错误的方向,无法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只要社会喜欢看的,就去写,去拍摄,去表现。分析文化低俗化的诱因,熊召政认为,单纯以“票房第一“效益为王的商业理念去衡量文化价值,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危害很大。“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作家、剧作家,都要尊重本民族的历史,具有为民族找回尊严、为民族传承经典的职业初心。文学作品不管变换成电影还是电视的形式,都应该继续保持文学的尊严和崇高性。熊召政如是说。熊召政表示:“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催生文化产业的时候忽略
11、了文化守望者的责任,唤醒市场意识的同时,没有唤醒他们的道德尊严,我们让文化服从GDP思维的同时没有强调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在谈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时,熊召政说:“中国文化作品要走出去,不能一味揣摩西方审美心理,以他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这对中国文化反而是一种伤害。熊召政说,文化人要建立两个认同,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这两者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力量,就是文化自信,也是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的力量。当下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熊召政认为,它既承继了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又凝聚了当下中国的精神诉求。熊召政说,中国古代有一个政统与道统的区分。
12、政统是国家管理者以法来推行价值观,道统是知识分子以德来维护价值观。价值观在民间成为风俗,在庙堂成为风气。“风俗自下而上,风气自上而下。两相激荡,是为风范。熊召政说。熊召政认为,古代知识分子自觉成为社会精神及文化生活的过滤层,但凡与传统价值观不吻合、甚至有抵触伤害的文化产品,都被他们自觉地过滤掉了。反观如今的文化界,熊召政说,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维护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甚至生产出的一些文化产品,还与核心价值观相违背。“长此下去,我们文化领域的雾霾怎么能够消除呢?他说。“创新让生活无限美好,但文化不能只谈创新。熊召政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旧与创新都有自己的市场。文化领域,守旧与创新
13、可以因时代的需要有所侧重,但不能偏废。熊召政说,守旧并不见得就是抱残守缺,优秀的“旧指的是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守不住它,就看不到乡愁,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就找不到我们的文化身份。“这样的守旧,有助于驱除心灵的雾霾,让我们有文化归属感!熊召政说。古人讲,三十岁学世间法,六十岁学山间法。这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离开家乡,走到更广阔的天地,投入沸腾的生活建功立业。到了六十岁,他应该回到山中,在童年的家园中怡养天年。今天这个时代,生活形态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的路通向城市,回到故土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不管怎样,心中的故土应该永远存在。而熊召政的心中故土就是文化。人物简介:熊召政,湖
14、北省英山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历史札记、诗集四十余部。其中政治抒情诗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2002年问世后,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该书于2022年以全票通过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近年来,其作品屡次获得各种奖项。其中话剧司马迁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在首都剧场连演52场,场场观众爆满,被专家及广阔观众共同誉为近年来最优秀的历史话剧。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