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桥头二小黄静 开学不久的一次学情分析培训会上,导师南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三本书。巩子坤教授著的,数学界泰斗张奠宙主编的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就是其中的一本。因为书专业性强,已经买不到原版的。不过,即使复印版我也看得津津有味,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吸引,说实话这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 一本好书会让你对书名也感兴趣的。程序性知识是什么呢。我专门查找了资料: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表现在: (1)从
2、根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根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到达熟
3、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5)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6)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由此可见,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意义更大,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所以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专业理论书。 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本
4、书由三局部内容组成。第一局部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即学生对有理数运算这类程序性知识到达怎样的理解水平,到达该理解水平的原因是什么,基于学生理解水平的有效性策略是什么;第二局部以小数乘法、分数豫法、有理数乘法为载钵,进行了实证研究,答复了上述三个问题;第三局部是对研究的总结。 每一局部都基于学生的学情研究,有大量实证数据分析,学生访谈,策略分析和教学建议。不仅仅是从老师的角度来阐述,而且还从学生的不同思维层次、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一一展开论述。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能看出专业研究者对教学、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每一次的访谈都直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懊恼不该对学生发火,不该放弃后进生,不该盲目地教学。误人
5、子弟,真糟糕的不单只是知识点的错误教学,而是学习思维方式的错误,更或是活动实践的缺失。 教学相长也。研究学生就是在学习如何做老师。有句名言说得好:要做学生的先生,要先学会做学生的学生。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们的天真、求知欲、创新、执着等,都值得我们一一学习。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关于理解的三大表征说。理解的网络联系说、理解的表征转化说、理解的类型层次说,以就三种理解说之间的关系。网络联系说,即理解是表征网络的生成;表征转化说,即理解是实现表征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表征之间的联系;类型层次说,即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从数学知识特征出发对理解分类。在没看这本书以前只知道概念形成课和种子课要
6、让学生多元表征,却不知多元表征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书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那就是通过多元表征并在各种表征之间转换就是让学生将知识内化,理解和掌握。 吸收了书中的一些精华出去培训听课学习时,感觉自己有了方向和侧重点。能听懂俞正强上的关于分数的认识让学生把分数定义的这句话原原本本的记录在本子上的意图了。并能明白朱乐平老师每次培训时当场让老师提问的用意了。学习要想收获大,一定是对某个知识或观点认同或理解了的。学习就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想法或是陈旧的观点,让我们的教学观能不断地更新。给学生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让学习变得好玩一些。尽可能让学生作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7、中。 反思我们现在的课堂,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扮演听众。试问我们讲得口干舌躁的时候学生又能听进去多少,吸引多少呢。被动的学习效果远远不及主动学习的效果好,一堂课如假设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能基于学情,让学生的学习都停留在最近开展区,让学生的学习有十足兴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体会。 阅读会让人改变,这种改变的最大受益者是家人和学生。就在刚刚为了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花三四个小时备课,准备1克、5克、2023克、50克、20230克、500克等重量的物品也觉得值。重量单位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再估一估、说一说,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才逐步在脑海中建立起来的。有了这些参照物,学生估重量就不会错的离谱。看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热情参与活动过程、积累经验这样的课堂是我要努力的目标。 学无止尽,希望自己今后能与书作朋友。继续走在学习的路上,全力去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学生眼中最好的老师。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