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我师敏岐有感 今天读了梁思奇的我师敏岐,被开头所吸引。很简单,如实答复,我师敏岐上周到北海开会,我去宾馆看他,一路上想象见到他的情形。就这么简单。换做我,就不知道写哪一天,在哪一天上纠结。前天。昨天。还是今天。打死我也不会写上周。为什么。因为没有理由啊。为什么是上周啊。上周的事,怎么今天才写呢。诸如此类。梁老师,就是说的上周,很随意的日子,就像是在和我拉呱一样,哎。那个谁,给你说个事,上周啊我老师来开会,我去见了他。好开头,我要学习。 在还没有见到老师时就回忆了以前,上学时老师给他的印象,通过他的嘴或者笔,来告诉我们他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一,老师是个诗人,很热情,喜欢爱学习的学生,热心
2、的帮助学生改诗,哪怕改到就剩下一句,(都是老师的味道了)老师也会开心的,老师称之为诗眼.我感觉,老师说的写诗要有诗眼,这个诗眼,其实,就和我做菜一样,家里来客人来,要多炒几个菜,其中要有一个或者几个硬菜,这个硬菜,这个硬菜可以是红烧肉、也可以是红烧排骨,或者是小鸡炖蘑菇。我觉得我的这个红烧肉和他老师说的诗眼差不多吧。老师最后还把他帮着改正的诗写上学生的名字,推荐给认识的报纸副刊,哪个学生看到标着自己名字的作品变成铅字登出来,像一条蛹变成了蝴蝶一样飘飘然,老师那么比作者还快乐。这就是老师。老师和父母一样伟大,只有父母和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或者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大会更快乐。 作者写老师,其实也不光写
3、老师,也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他写到:那时没有,写论文要到图书馆找参考书,然后抄录下来,然后再拼凑到一起就成为了毕业论文,他形象的称之为写论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当裁缝的过程,大多数人都是高明的裁缝,能把不同的资料天衣无缝地缀在一起,根本看不出东拼西凑的痕迹;相反,创作有点像建房子,得自己构思,一砖一瓦的砌起来。王朔把写作称为码字很传神。 他写到上大学时,老师指导他发了一篇文章,还获了奖,可是许多年后回头看看这个小说,感觉像见到自己小时候穿开裆裤的照片,惭愧的都不好意思收进集子里。看。他写的多么传神啊。开裆裤。他怎么想到的啊。太幽默了。话一转,说,老师当年指导他啊写这个小说时,也就和他现在这个年龄,却
4、一点也没有我现在这种看惯秋月春风、老气横秋的心情,这说明写诗的人真的比较有朝气。这句话,写出了一个老师和外面工作打拼后的学生,两种职业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作者在后面这样描写老师,像是一个始终沉浸在童话世界里的孩子;而自己却变成了一只狐狸。固然留意到森林里的鸟语花香,更多的时候感受到的却是各种弱肉强食和不测。 看到这里,其实,我很欣慰,为作者感到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成功了,做的对。因为我知道他的职业是什么。如果他现在是在大学教书的话,也会和他的老师那样的,有一颗童心,爱心。看什么都是那么单纯,但是,这样的人要是走在社会上的话,在尔虞我诈的环境里,势必要吃亏的。我不认识作者,但是,如果我的儿子要是
5、作者的话,我也愿意此时的他,你别说是狐狸了,哪怕是个老虎才好。 写到和老师见面后,热烈的交谈,他是这样写的。话题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蜜蜂,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飞到那里。太形象了,想起我和多年不见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时的景象,就是这个样子,想起一个人来马上打听他的下落,想起一个话题来马上又打断这个,热烈的交谈。谈话中,老师在和自己最为喜爱的学生,说起文艺界的人和事,感慨社会的变迁,说有的人什么事情都敢做。但是老师遇到的这些人和事,对作者来说,作者近20年的记者生涯,见到过、听说过、遇到过的要比老师所遇到的不堪,不知要超出多少倍。作者听着老师义愤填膺的说着,像是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听另一个人说自己患上感
6、冒。作者说,老师就像是我认识的学校中大多数的老师一样,正直、敏感、激愤,好恶形于色,对世事人生的评说多少像在象牙塔里一样。这个,我也深有同感。 临走,老师还不忘嘱咐作者,千万不要丢掉写作。老师就是老师啊。一辈子都盼着自己的学生好,有长进。还是当老师好啊。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学生,老师看自己的学生的那种神情,就像是看自己曾经抱过的小孩。 而学生在老师面前,从来是只报喜不报忧的。老师教会了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学生出去这几十年,又学会了生存。这个是老师没有教的,是自己摸索的,有的学生摸索的好,有的还在继续摸索。 第二篇:读师说有感读师说,看教育 韩愈先生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7、师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韩愈的师说,再高中阶段熟读多遍,最近上课又提到这篇文章,于是又拿来重新阅读,但我仍然不能说我对文章有很深的理解。或许我能把整篇文章流利的背下来,有时在写文章时能引用其中一些名句,但正如伟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我们仍然是愚钝的,因为我们还是没能够把这文章完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或者是说还没有能力掌握到文章的精髓,解读师说对于阅历尚浅的我来说还是无从下手,因为自己的思想不够成熟,会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扭曲了。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那
8、是由于人有思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时候,或许会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长大一点点后,我们会问: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你会问: 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会有区别,为什么城里人都要戴着有色眼睛看人。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人并非生来就充满智慧的,而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求知中拥有智慧。当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问题,然而我们此时现有的智慧却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给这个问题配个合理解释的人,至于这个人是美是丑是高是胖是老是少于问题本身是毫无冲
9、突的,我们把能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这类人一个代号:老师。师者之所以可为师,那么他所拥有的学识和智慧是可以为我们所学习采纳的。人在不断答复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本身才能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这跟上面的从师而问焉并没有丝毫的冲突。因为即使别人的知识多么伟大,那都不属于自己,别人只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式,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别人的大脑中,而我们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没有真正的从中有所领悟,真正的解答、真正的领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去发现。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那么即使自己变得很博学,脑子里的仍然都是别人的知
10、识和智慧,并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知识系统,最终自己仍旧是愚钝的,因为并没有一个自己的只是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考方式。 人只有真正去思考才会发现问题的存在,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去倾听一些伟大智者的轻声耳语,去体验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去感受一段历史所带给你的巨大震撼,当我真正翻开心扉去接受一切事物所带给我的感动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犹如浩瀚宇宙中一粒微缺乏道的尘埃,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去解答。真正圆满的人生并不是平庸地度过一生而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卷。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只有那些愚昧得不自知的人才会取笑渴望求知的
11、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认为像别人请教问题是“耻。现在我常常在想,究竟教师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韩愈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我觉得教师不应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才是智慧的光芒。教师应该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还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感受爱和美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爱,他才会思考周围的一切,去倾听他人的内心,只有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他才能富有创造力。 但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批评和不谅解,但大多数的批评
12、都只是隔靴搔痒的“温柔巴掌,但却没人能够真正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方法,我想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缺乏一点魄力,实现自由教育的方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师说这样一篇不算很长的文章,却引发了我以上的思考。对于知识,我不仅要从他人那里寻求,最为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将那些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智慧,只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头脑的人,如果我们不求甚解,那些所谓学来的知识也永远都是别人而非自己的。同时,当今的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现在的那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认真思考和解决。同时,我们以后作为一名教师,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三篇:读师说有感读师说有感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
13、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著。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分,说服力强。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中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有三: 1.传道。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首位,也是根本。 2.受业。所谓“受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也就是使学生受到
14、文化知识拄能方面的教育。 3.解惑。所谓“解惑是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受业与解惑是为传道效劳的。当然,只说传道,没有受业,道亦不存。如不解惑,那么道不明。所以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韩愈所以明确指出传道、受业、解惑为师者的任务,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既然是一切为了传道,那么教师首先是为了传道,如果只习其句读,而不知道传道,那就是“小学而大遗。意思就是说,如果只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而不传道,就会因小失大,失去教师的作用,不能完成教师的任务,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教师的本质说清楚
15、了。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社会主义之道,用社会主义的教学内容去传社会主义之道,也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但什么才是师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而要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行“传道之事。因为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无时不表现出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道德、人格心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课堂里,可能出想在课余与你的相遇之中,对此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及时地
16、教育说服疏导。因此,课内课外,八小时之内,八小时之外,都有传道的任务。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并很好践行“时时传道、处处传道、事事传道的德育教育理念,即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教师授业须得有高深学问、过硬的授业本领,要顶住各种诱惑,排除各种干扰,静下心来,潜心做真学问,做大学问,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要不断学习充电,更新知识,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富五车的良师、名师。同时教师要具有发现学生疑惑并能有效解开疑惑的能力。学生的疑惑假设不能及时解开,那么说明教是乏效的,自然学也是乏效的。因此,教师要有心去发现疑惑,要善于发现疑惑,还要具有解开疑惑的能力。时至今日,“师者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