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刘我风新著大家影集有感 中国需要大家精神 读刘我风新著大家影集有感 杨向明 2023年即将过去,这几天整理书籍杂志和资料,突然想起,还有两篇文章没有写,一篇是大家影集读后感,一篇是思念一位大学老师的。 实际上,这两篇文章在2023月初都写了开头,读后感这篇还时不时敲了读书时的一些随感,未想由于故障,两个开头都丢了。在忙碌间隙,我几次回想这两篇文章的开头,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以前屡次唠叨国人健忘,不料自己也染了失忆综合征. 有些人与事忘记了也就罢了,有些人与事是无论如何不能忘却的。正如大家影集封面上的一行字重拾湖北历史中至关重要,却被人遗忘的人与事.而这本书的封底还有着另一行字从影像中观看历史,
2、以历史的维度重新观看照片. 我们不能遗忘历史,自己走过的路也需要时常回头看看。历史或者说是生活,充满了太多的遗忘与被遗忘、背叛与被背叛。错误不断地重复上演,有时候用大错来掩盖小错,以至于最后错误太大了,谁也承担不了。 所以,我们需要记录,需要白纸黑字来提醒自己、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过去。所以,以访谈和照片形式为主的大家影集的出版,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种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显重大。 面对始于1900年的人与事,我们不能遗忘什么呢。我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反反复复,与朋友们谈论民国,还有80年代。有朋友说,中国有太多富豪,可惜没有贵族,中国需要真正的贵族精神。他还解释说,真正的贵族,视民族安危和
3、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并以此为家族荣耀。 贵族一词似乎不太符合国情,受大家影集启发,说大家精神更为贴切。说到大家,我们总是想到大师、世家.这两者有着关联性:由平民出身的大师,往往能造就世家;而书香旺盛的世家,往往会产生大师。当然,大家之根本,在于独立、高远和情怀。 阅读大家影集时,我总是为人物的敢为人先、经世济民、求真务实所感动。在这本书里,高官们是扑下身子为民实干的,是勤俭持家、生活如普通百姓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们是敢说真话、不畏权威、为民请命的。为什么时常感到他们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不是因为他们去世或变老,而是因为大家精神式微。 也有人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师。我在与对方
4、辩白之中,说了郁达夫纪念鲁迅的一句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句话后面还有几句,我就不敲了。我想问,郁达夫的批判过时了吗。 大家影集是对大家精神的纪念和呼唤。从202223年至今,楚天都市报影集版采访了300多位人文大家,此次大家影集从中了90篇。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章开沅先生收藏影集样报,他说,如果没有科技,中国要亡国;但是如果没有人文,中国要亡种。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曾致信编辑部,缺失人文、缺失精神文明的社会,甚至比缺失科学、缺失物质文明的社会还野蛮、还可怕。这
5、是大家影集的意义,也可视为楚天都市报人文情怀的一个缩影。 写到此,我必须说,不管媒体如何演变,我相信,在一代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心里,楚天都市报是一座粮仓一道丰碑和一种不灭的记忆。科技日新月异,报纸这种载体无法防止衰落,就像纸张取代竹简,可是那一张张新闻纸所坚守的公平正义、所传递的温暖善意,会继续下去。只要守望还在,我们需要探寻的,只是新的路径,曾经也走过这般艰辛的路。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传统媒体、媒体人会在这样的境遇,出版像大家影集这样精美的书籍。毕竟现在没有多少人会静心读书,更不说是翻翻关于陈年往事却又不以解密为噱头的书。有的书,可以去看电子版,但有的书,真的是需要捧在手上慢慢读。作为一名好书之
6、人,我很感谢刘我风老师编著了大家影集。在我心里,她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荐书人。她主持连载、读书、人文周刊等,十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给百万读者奉上一本又一本好书。 看到这里,如果您是都市报的粉丝,肯定会问,刘我风老师原来是女士呀,不是先生。我当年第一次看到这个超帅的名字,也以为自己可以没大没小,与我风兄把酒临风不醉不归呢。不过,在我心里,可亲、敬业的刘姐博学多才、学问高深,从这个角度,称呼刘我风先生也不会错。可惜彼此工作太忙,又不在一个部门,平时交流并不多,希望以后能多跟刘姐聊聊天,尽管我确实担忧接不上话儿。 再说说阅读大家影集的感受吧。一个真实的体验是,读不够。文章小标题的字号和大标题相差不大,而文章末尾的刊发日期又总被我忽略,以至于我时常觉得还有精彩内容想再往下看时,发现是到了下一篇。如果文章再长点,把采访实录都发出来,那该多好。当然,这是一个无理的要求。 时光或快或慢溜走,新年的脚步渐渐近了。再一次捧起大家影集,黄色调的封面似乎更加泛黄,而中间那张黑白照片上面的人物好似活了。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