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内容与对策 。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从意识形态层面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以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为中心,分析了建设的主体、价值观内涵、存在的困难与实现的意义四个内容,在此根底上提出了经济文化建设为根本途径、采用适应文化水平的传播方式等对策,对如何加强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农村村民;生态文明;价值观 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从意识形态层面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键环节,也是薄弱环节。现阶段农村根底设施、文化教育和人居环境等仍较为落后,与城市相比,农
2、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显得更加困难。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能够从意识形态上对农村村民的价值理念进行更新,与农村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确保价值理念的改善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开展,并顾及到农村村民的实际需要。文章从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出发,探讨了价值观建设的主体、内涵、困难与意义,并提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的四个对策,助力当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价值观建设的内容 (一)建设的主体。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的主体,应当是在农村这个空间范围内生产和生活的农村村民。村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其思想观念与农村的开展息息相关。农村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主要通过实践而非理论学习产生
3、的。在多数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农民一般不具有主动学习得来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已有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更多来自于自古以来农业生产活动的积累,如知道不竭泽而渔、不违时令、不伤害良禽等,但垃圾分类、电子废品回收、合理用农药化肥等现代环保意识明显薄弱。总体而言,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必然以农村村民为主体,但更需要政府等外界力量的推动,化无意识接受为主动学习。 (二)价值观内涵。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内涵主要答复“建设怎样的价值观这一问题。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涵必须要以保护和开展农业生产力为理念内核,否那么再怎么从思想上对农村村民提出要求都将难以落实。首先是具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开展“生态农业。习近平
4、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开展生产力。让农民认识到不合理的环境破坏会影响到生产质量和生产收入,只有从绿水青山中获得的真金白银才能增加幸福感。其次是具有“人居环境关系到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建设“生态村庄。近几年农村虽然经济有所改善,但人居环境比较落后。将构建良好人居环境的价值理念带入农村村民的思想观念中,才能改变过去只注重农业生产而不注重村容村貌的问题。最后是具有“生态文化关联教育文化的价值理念,培育“生态村民。生态文化是教育科学文化的一局部,宣传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同时也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村民既获知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理念,也学习到了有利于农业
5、生产的环保知识。 (三)存在的困难。农村生产力不兴旺,根底设施也较为落后,由经济根底决定的上层建筑即生态文明价值观必然匮乏。一方面,农村根底设施建设长期落后,缺乏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活本钱低的同时收入也低,经济文化的落后导致无法顾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但事实上他们是很愿意去保护生态和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农村村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并且多数青年外出务工,多为老幼妇孺这局部群体留守在农村,对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识缺乏或接受困难,再加上重视短期利益的传统小农思维的阻碍,使得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显得有心无力。 (四)实现的意义。建设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从思想上为农村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气氛。只
6、有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的意识,并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才能改善人居环境差和生态文化匮乏的局面,促进农村从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过渡到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二、价值观建设的对策 (一)经济文化建设为根本途径。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兴旺从根本上导致农村村民无法顾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只有大力解放和开展农村生产力,建设好“生态农业,增加农村村民的财富,做好物质保障工作,才能从源头打下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的根底。同时需要传播生态文化,改变农村村民垃圾排放、污染环境等事不关己的思想,
7、破除其对生态文明建设会阻碍经济开展的错误担忧,培育新时代的“生态村民。生态文化的教育既能传播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又能为农村村民提供建设“生态农业的技能,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这一过程需要政府等外界力量的有力支持,弥补局部农村村民因年均收入较低、文化程度不高而无法投入多余的力量关注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的局限性。 (二)推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长期以来,农村环境质量总体较优,如空气质量、植树造林等相对城市而言都得天独厚。然而,农村面貌和卫生等方面却难以满足“生态村庄的标准。人居环境脏乱差,经常直接排放农田残膜、电子垃圾、厨余垃圾等废品。改善落后的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势在必行,也越来越受到政府
8、部门的重视。因此必须推进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改善村容村貌,满足农村村民心理上和实际生活中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为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多为老幼妇孺留守,因而建设“生态村庄可以使用这局部剩余劳动力,既可以增加农村村民收入和建设美丽乡村,又可以让其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涵,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策略。局部学者认为对农村也应当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用以规制农村村民随意丢弃电子垃圾、厨余垃圾等污染环境行为。这并未看到背后的原因经济的不兴旺、根底设施的不完善和回收机制的不健全。当前城市回收体系尚不健全,而农村居民点分散、生
9、态文明价值观匮乏,必然更难以遵守严格的规定。但这并不代表放弃规制,而是指要考虑到农村村民的实际情况。较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工作,留守的多为老幼妇孺,且人数较多,必须要考虑其感受,故而严格规制不应当是主要手段。农村村民收入不算太高,并且存在重视短期利益的小农思维,相对于惩罚而言,奖励实际上更为有效,可以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积极性,并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四)适应文化水平的传播方式。虽然农村村民的根底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有所提升,但对于生态文明价值观这类专业科学文化了解的不多或认为抽象而难以接受。因此,必须以适应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杜绝过于抽象或空洞。应注重对生态环境
10、政策和有关理论进行通俗性转换,利用具体事例、易懂语言进行传播。农村传统的传播媒介一般是电视,因此可以通过有影响力的地方媒体开辟“生态文明专栏介绍通俗的典型案例,而非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做好实地的案例宣传工作,多方面举措共同提高生态文明价值观宣讲的到达率。在宣传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抓住经济利益这一敏感因素,要让农村村民意识到破坏环境的不正当做法会给自身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害。 三、结论 生产力不兴旺、根底设施不完善、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使得农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地带。只有解决好薄弱地带,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新的高度。由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容和对策
11、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建设的内容。主体上,应当以农村村民为主体,但政府等外界力量的帮助是重要推力;内涵上,要以保护和开展农业生产力为价值观内核,围绕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庄、培育“生态村民展开;困难上,农村经济的不兴旺、根底设施的落后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是需要克服的根本阻碍;意义上,建设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最终是为了效劳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建设的对策。经济和文化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的根本,起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作用,而推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那么可以为价值观建设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对待农村这一特殊情况,可以采取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策略,要考虑留
12、守农村的较多老幼妇孺的感受。最后要以适应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例如案例宣传和实地宣讲等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法稳,杨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与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3(12):5-12+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23-2023-11(0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05(001). 4孙慧波,赵霞.农村人居环境系统优化路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03):70-77+97. 5金鸣娟,杨冬梅,秦国伟.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的调查与开展对策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3(03):72-78.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