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开展的调查与思考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心的薯制品加工进行了调查,就薯制品加工的开展现状和开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薯业开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 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存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开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开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
2、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开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到达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泼,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
3、开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2023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开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开展还
4、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开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到达2022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开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开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2023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到达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202300多元。因此,开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开展,
5、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到达3000余吨,全部充满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局部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XX县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屡次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
6、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开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工程。 3、行业不标准。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置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本钱,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组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