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创立绿色学校活开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实施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教育水平,我校确立了争创常州市绿色学校的目标。今年我校全体师生树立全新环保理念,加大创立力度,致力于构筑环境生态工程,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开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环保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开展,对社会、家庭的环境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热爱蓝天碧水,共建绿色家园,已成为中人的自觉行动。 一、组织管理 1、领导重视 学校成立以曹校长为组长的绿色学校创立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绿色学校争创办公室,制定了创立绿色学校行动方案。领导小组每年召开相关会议35次,另外行政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教职工大会,有许多内容涉及
2、环保。 2、理念先进 在学习兄弟单位“创绿经验的根底上,不断思考工作中存在的缺乏,拟定了新的目标:建设高品位、高标准的绿色学校,构建适合师生学习、开展的环境空间,加强环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师生自觉环保行为,推动环境教育向社会、家庭的辐射、扩展,充分发挥绿色学校示范作用。 3、资料建设 学校制定创立绿色学校规划、目标,每年有方案、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学校工作方案和工作总结中有专项内容,学校有档案可查。学校不断充实资料。订购有关环保内容或与环保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已放校阅览室供学生查阅。电教室通过购置、翻录等途径获得了不少有关环保内容的录像带、光盘,微机室
3、有学生调查研究的专题课件。 4、宣传教育 学校有假设干块教育宣传栏,各班轮流出宣传墙报,播送、电视有专题宣传内容。利用音乐、美术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熏陶,教学生唱环保歌曲、作美术作品。以校报为载体,屡次举行环保征文活动;开辟环保专刊,打造环保气氛。 5、环保培训 学校制订教师培训方案,召开专门会议学习文件、法律和有关材料。同时利用晨会、政治学习等对全体教职工工会上传达争创绿色学校意见和上级会议精神,并对大家进行环保技巧的培训。 二、环境教育课堂渗透程度 学校制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各学科较好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努力渗透环境内容。档案中有教师们的教
4、学方案和具体备课内容。各位教师能把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有的教师带着同学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学生反映良好,深受学生喜爱。在每学期、学年考试中有环境保护的内容,学校有试卷可查。 三、课外环境保护实践教育 1、课外小组活动 研究小组活动频繁,有方案、有辅导教师。学校每学期均有社会实践活动,或拾垃圾,或参观,或社会调查。活动中特别注意强调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或投稿,或交流。学生屡次参加由市区组织的征文、绘画比赛,同时参加其他级别的比赛,均获得较好的奖项。 2、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经常参与校内义务劳动,值周班每星期均要清扫学校公共场所,有时植树、种草、平整土地,清理杂物,清扫周边环境。建立社会活动实践基地,
5、组织学生调查环境情况,写出心得、建议。定期参加社区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并把一些卫生状况及时反响给有关部门。 四、环境教育效果 学校印发环保知识内容供大家学习,师生环保素质明显提高。同学们具有维护环境整洁的自觉性,无吸烟、无乱丢、乱画、乱写行为,学校加强了管理,节水、节电、节纸、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学生参与对外宣传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赴敬老院、汽车站等地的活动对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校园环境 1、校园绿化 学校校区可绿化地均得到绿化。校区有塑胶跑道,栽种有草坪,绿草如茵。学校整洁、优美,文化内蕴丰富。 2、校园卫生状况 教室保护整洁,窗明几净;食堂卫生条件好,杜绝“
6、四害的侵扰;厕所干 净无异味,学校无卫生死角。 3、污染控制 学校治污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校园垃圾按时投放,随时清理,垃圾分类处理,环境始终保持清洁。实验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4、做好节能工作。 节能工作是创立绿色学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校本着培养节俭意识,树立环保理念的精神,对师生进行节能教育和观念熏陶。注意各种宣传牌的制作设置,注意用电用水的监控。几年中,总体用水用电量有较大降低。 5、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校园整体布局合理,搭配谐调,绿树成荫。教学楼高大雄伟。校园内大道小径,横贯斜叉,曲径通幽;花木松竹,四时花卉,品种多样;亭台池榭,假山怪石,妙趣横生。雕塑奋飞等建筑小品,理蕴其中,意趣无穷。整个校园融自然风貌与人文风情于一体。 六、存在的问题与缺乏 由于我校开展本身及周边环境等问题,我校在创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乏。 我校周边环境不够理想,交通比拟拥挤,学校周边建筑和居民区比拟杂乱。师生自觉向周边群众宣传环境知识、自觉调查和自觉监测环境污染的意识还不够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尚须加强。 创立绿色学校是我校全体教师的愿望,我们将以争创为动力,以评估为契机,乘势而上,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开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共建绿色家园、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开展的祖国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