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根底,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影响恶劣。现在如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开展的中心任务。本文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了探讨,该篇论文出发点既是对国家财产的保护意识,意义在于让大家认识到国有资产的平安有待大家共同去维护,可以维持国家利益。【关键词】 国有资产流失产权交易鼓励机制 国有资产是国家得以存在,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物质根底。尤其是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
2、会主义中国,国有资产更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转轨中的中国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酷和令人困惑的现实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从生活经验和实际案例来看,这种流失是触目惊心的。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仅会使社会安定和经济开展的外部条件受到破坏,而且还会威胁到社会财富的积累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平安。因此,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应当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从法律上探讨遏制和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一、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概述 1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 1.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根底。国有资产的快速增长,是完善和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
3、。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约十多万亿元,每年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达数百亿元,且呈递增态势,其中大局部是企业国有资产,这已经成为困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开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预防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2.国有资产流失的定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有了很大的增长,规模在迅速扩大,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
4、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这样庞大的国有资产,在资产经营、管理和监督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很明显的一点是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国有企业在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和民营化等的改制过程中,以各种方式低估或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在出售国有资产时,不是在市场中公开进行,而是私下交易,有的甚至一卖了之,或把国有资产直接量化到个人。一些国有企业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中,由于不善于经营,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效益流失。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国有资产流失的关系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
5、不标准,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局部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局部。相当一局部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 2 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那么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局部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6、。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202322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60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当前需全社会引起关注,亟待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相关的案例,相关的报道、相关的调查数据说明,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种类、方式、形态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 国有资产的流失渠道从从相对单一到多渠道、多方位。具体表现在:巨额国有资产持续不断地流向大大小小“腐败群体、“自留地、“小金库;流向一些企业滥发钱物、滥列本钱、克扣利润形成的非制度
7、收入;流向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中“蛀虫、“巨囊的私囊;流向一些依附在国企肌体上的私营企业中违法经营者的“吸血盆;流向社会上那些专门靠权力和暴力的不法之徒设下的坑、蒙、拐、骗的“陷井。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程度 国有资产从小流量到巨额流失。以钻企业转制、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空子,这些“巨贪每人从国企侵吞和给国家造成损失的资产少那么数拾万元,多那么百千万元。国企资产的流失,不再是“跑、冒、滴、漏,而是可能冲毁国家经济长堤的凶猛逆流;不再是挖几块“墙角砖,而是可能撼动“国库基石。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态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态从对消费资料的占有扩展到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现实中,拥有一定特权的领导干部,充分利用职务之
8、便,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 3 私利。他们有的让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亲信执掌企业人、财、物大权;有的为亲属办企业提供便利;有的将自己所能支配的国有资产进行“体外循环;有的借租赁、承包、工程投标、兼并、破产、拍卖、重组、担保、抵压之名,将国有资产打折、缩机或直接“偷梁换柱。 四国有资产制造流失手段的升级 当前国有资产制造流失者从“单边谋定自动演变为多边合谋联动。党内与党外、党政与企业、司法部门与中介机构中执掌国有资产所有权、监管权、经营权、审核权的某些“权贵们相互勾结,疯狂进行“权权交易,实现权力资源的共享与互占,逐步使国有资产演变为私有财产,使公有制变相成为私有制。 三、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9、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1.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工程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也与国有资产流 失有着直接联系。 2.缺乏必要的行政法规及管理方法 国企改制必然导致国有产权的交易,产权交易是实现国企改制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产权交易方面存在着产权转让主体模糊、产权交易的流程和标准不够完善、产权交易
10、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流动性、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的价格形成没有市场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多是采用行政手段,与意欲从事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转让、零转让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改制;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虽有明文规定, 4 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前方能出卖,但现实中有很多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擅自出售,这种程序严重违法、暗箱操作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最终极大地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广阔职工的利益。 二国有企业产权交易不标准 1.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管理体制滞后。 国有资产流
11、失的根本原因是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对国有资产起约束和监督作用并促使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的机制。国有资产按行业和行政区划由行政机关管理,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的经济管理职能也是合一的。按行业和行政区划来确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机构,使得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等于实际上的部门和地方所有,出现国有资产在改制等产权变动中严重流失的现象。 2.产权界定不清,产权主体虚置。 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产帐目不清。有的企业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一些资金和经费掌握在个别领导和经办人手中,特别是私设名目繁多的“小金库,这些管理上的混乱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还有的企业连对外拥有多少债权都不知道,导致企业对外
12、的债权多年不收,超过诉讼时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千万国有资产流失。 3.产权转让价格不合理 在出售企业过程中,不按规定对购置方给予大量优惠,将局部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或设置不合理的优惠股及送股;有的随意减免原企业的债务及担保责任。对企业的产权转让、承包、租赁收入清缴不力,导致国有资产收益不得以实现。局部企业借改制、重组的时机,逃废大量债务,特别是银行债务,使得国家金融债权悬空,造成国家信贷资产流失。 4.产权转让收入不上缴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些企业聘请的资产评估机构没有资质;或虽有资质但迁就被评估企业,进行高值低估;或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 5 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
13、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缺乏。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到达降低购置股权本钱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有的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为到达自己的目的,往往投机钻营,虚增债务或虚减资产,并通过拉关系、托人情等方式,尽量降低所评估的资产价值,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鼓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从方案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一些工厂变成公司,经营方式由单一生产型向多元经贸型转变,使企业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失控。特别是实行转让股份、
14、兼并、租赁、承包、联营等经营机制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约束效力大大削弱,再加上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审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同时执法部门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及侵吞国有资产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不严,惩罚监督不力,管理监督手段软化,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权益。 1.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鼓励机制 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认识上有心理误区,千万国企犯罪增多,从而使国有资产的局部流入到个人腰包,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藐视法制,认为工作辛苦,挣点“油水属小节无害;贪图享乐;还有局部国企工作人员认为对企业奉献大,而得到的少,心理失衡产生通过将国有资产占为已有,弥补缺乏等等
15、。 2.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约束监督机制 企业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政企分开以后,普遍衽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胡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但从违法犯罪案件看往往由于厂长、经理“一支笔,一个说了算或是厂长、经理身兼数职,上下一条线,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千万千万的损失也难以挽回。 6 四国有企业蒹并或破产 1.乘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巧立名目,赖账不还。一些单位纷纷进行主权改革,他们抓住这一机遇,变相甩开银行债务,将国有企业分解出假设干个股份制企业,将主要设备,资金和技术骨干从原有国有企业中别离出来,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这样,原有的国有企业就变成了一具名存实亡的一个外壳。原来企业的银行债务被甩掉,全部落在老企业身上。新的股份制企业以新的法人代表身份进行新的经营活动,并另择银行开立账户。使老企业日趋消亡。原有单位已不复存在,使银行贷款收回无望。如我县商贸局百货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亏损较大,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