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 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 段庆 今天读王阳明先生书徐汝佩卷一文,感触颇深。 徐汝佩是先生的得意门生,进京参加会试,因为题目中隐含有诋毁先生的意思,遂愤然弃考,准备回乡归隐。同学听闻此事,都非常钦仰歆服,认为他气节高尚,能“不昧良知以媚俗,而先生却黯然不乐。有同学见先生这种态度,很为徐汝佩鸣不平,于是向先生请教,先生亦默然不应。 汝佩回乡后,该同学将先生的反响告诉了他。他在深刻反省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还缺乏推己及人、包容异己的胸襟,和像先生那样“甘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惇惇唯恐人之不入于善的仁者之心,于是向先生汇报自己的心得。谁知先生依然只是点头默然而已。先生的这种态度,
2、让他再次警醒,“假设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具丧,于是便有了这一篇千古佳文。 1、推己及人,以“恕字包容异己 徐汝佩之所以弃考,是容不得出题者批评自己的老师,他觉得“吾夫子之学,那么假设是其简易广阔也;吾夫子之言,那么假设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那么假设是其仁恕公普也。夫子悯人心之陷溺,假设己之堕于渊壑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而日惇惇焉,亦岂何求于世乎。 他深深的钦服先生的学说,并被先生救世的苦心所感动,所以领先生被人误解的时候,才会愤愤不平。可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障蔽了自己的良知,让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刚接触先生学说时,也曾对其非笑诋毁。在回乡的路上,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才猛然醒
3、悟自己的行为是“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外表上好似是在保卫先生,其实正是在“身谤先生。 大多数人在开始接触一种新学说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的过程。先生的妹婿徐爱,是先生最心爱的弟子之一,对于先生的学说,也是“始闻而疑,既而骇,随着他不断向先生请教,最后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才终于坚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嫡传。 所以在传播一种学说的时候,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批评、误解,乃至攻击、诽谤。在这一点上,阳明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其他学生告知他考试出题事件的时候,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说:“吾学将大明於世矣。出题者的所为,不正是帮助先生传播他的学说吗。从此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阳
4、明心学,而其中必有求真之人。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因为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再好的学说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所以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因为急于求得认同,而反感拒绝别人的批评、误解,以及攻击、诽谤,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和圆满智慧的逆增上缘。 2、忍辱担当,以“仁字慈怀众生 徐汝佩弃考后,想到的是隐居避世,“从夫子而常往于深山穷谷,很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济世之志。当他在回乡的路上,想到“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惇惇然惟恐人之不入于善的时候,羞愧得无地自容。这一刻,他看到了自己与先生之间的距离。一个真正的仁者,绝不会因为世人的
5、不理解就轻弃世人,就像父母,无论孩子怎样不孝,都会深爱他们。 在阳明先生写给另一位学生的信中,他曾以孔子自况: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那么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假设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祈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
6、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先圣后圣,其心一也,皆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既是一体,何弃之有。 古语云。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那些勇于担当,不辞劳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稷的栋梁,如果遇到一点批评打击,就生退心,说明他的仁爱心还不够,缺乏以担当大任。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其困难比之于孔子、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我们有大担当、大忍辱、大无畏,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柱大厦之将倾,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3、不言之教,以“智字随机教化 自古圣贤,
7、无不是伟大的教育家,阳明先生也不例外。他的道德、功业、学问,都堪称楷模,足以为百世之师。先生一生,无论在患难之中,居官之际,还是戎马之隙,都讲学不辍。 他的学说既名为“心学,那么其宗旨已明,是关乎人心的学问,以世间万事万物均不离人心,此心假设立,足以应天下万事之变。所以先生教学,绝不似老学究一般拘拘于语言文字之间,而是观机逗教,直指人心。观书徐汝佩卷一文,足见先生教学艺术之高明。 考官出题影射先生,众弟子群情激愤,徐汝佩弃考,自然大快人心。假设就世俗而论,学生如此维护老师,老师应当感到快乐欣慰才对,而先生听闻此事,却是“黯然不乐久之。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出自意气之偏,而非良知之正,于己于人
8、都没有半点好处。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直接批评讲道理,肯定不近人情。毕竟徐汝佩的弃考是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他的家境本来就极贫困,赴京应考,路途遥远,花费自然不少,更何况这一举极可能断送自己的仕途。所以,当有学生在自己面前为徐汝佩鸣不平的时候,先生只是“默然不应。 徐汝佩回乡后,这位学生把先生的反响告诉了他,他马上就反省到自己的问题。而当他面见先生,向先生汇报自己反省的所得时,先生的反响却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 “颔是点头的意思,表示对学生的反省是认可的,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默然者久之呢。因为先生观察到学生此刻的心还是急躁的。一个真心忏悔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不会夸夸其谈。先生的这种态度再一次让徐汝佩警醒,他自言:“假设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这一篇小文,一波三折,层层设疑,引人深入,把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以上是个人学习书徐汝佩卷的一点心得,与诸同仁共勉。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