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法律思考 目前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是劳动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在实体上,劳动仲裁委员会主要是依据劳动法和行政机关、劳动行政部门历年来作出的假设干规定和解释,人民法院主要是依据民法通那么。在程序上,劳动仲裁机构依据的是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人民法院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开展,外出打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劳动争议事件逐年上升,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开展的要求,所存在的缺陷也日益凸现,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笔者就此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1、剥夺
2、了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在现行处理劳动争议的“单轨制中,当仲裁机构对某一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时,根据现行的“先裁后讼原那么,人民法院也不予以受理,无形中剥夺了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由于仲裁机构既非行政管理机关,也非国家授权的行政管理组织,仲裁机构无论是对案件“久裁不决还是“不予受理,当事人均不可能以仲裁机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又由于各级仲裁机构之间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下级仲裁机构不受上级仲裁机构的管辖和约束,因此,劳动争议当事人连向上级仲裁机构申诉的途径也被堵塞。也就是说,除非该仲裁机构自觉纠正,否那么,无论是劳动行政部门、上级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都无权监督纠正,违背了我国宪法关于
3、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 2、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和解决争议的本钱。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即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有四种: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而通过“公断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只有仲裁和诉讼两种。就现行的“单轨制来说,如果一个劳动争议案件经过基层调解、仲裁和诉讼中的一审、二审的全过程,不但消耗时间、精力、财力,增加解决争议的本钱,而且不利于案件的及时结案,以致产生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大量的外来劳务工一旦遇到劳动争议纠纷,面对这种解决劳动争议的状况,有的因为耗不起时间和精力,不得不放弃正常的诉讼,最终导致其合法
4、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争议的发生大多起因于管理者即用人单位的主动行为,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一般处于听命服从状态,在劳动争议中又往往处于被动抗辩状态,其弱势特点尤为明显。先仲裁后起诉的立法规定,导致诉讼本钱的增加,不利于保护弱者利益。 3、劳动法关于提请仲裁的时效规定存在明显缺陷。劳动法规定的“六十日,严格地讲是时限而不是时效期间,因为它不具备时效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所应有的条件,既没有关于中止、中断和延长时效的规定,也没有区分在当事人知道和应当知道情况下适用的短时效和在当事人不知道情况下适用的长时效。劳动法将提请仲裁的期限定为六十日,其立法本意是敦促当事人尽快
5、行使解决劳动争议的权利,而引发的直接后果那么往往是使不谙法律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尤其是劳动者,因种种原因未能把握好时间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稍纵即逝的期限超过而丧失法律的保护。另应指出,时效属实体法范畴而非程序法概念,超过时效期间丧失的是胜诉权,而非程序诉权。实践中劳动仲裁机构多以当事人提请仲裁超过六十日而不予受理,直接剥夺了当事人的提请仲裁权,进而也自然剥夺了当事人的起诉权,这种做法违背了法理。 4、现行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由于劳动法规定过于简单、原那么,可操作性差,其相关行政规定、解释那么庞杂无章,且效力不够,迄今又尚无一部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法来标准执法,由此往往造成司法实践中依法困难和执法
6、混乱的局面。如目前只有广东、深圳、福建等地对工伤赔偿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其他地方均是按照劳动部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方法进行操作。这个试行方法不属于法规的性质,并且较为粗疏,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本意。因该试行方法不便操作,各地就陆续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法,但由于理解不一,加之缺乏立法的统一性,导致各地对工伤赔偿案件的处理五花八门,极为混乱,也导致了判决的不统一。如一个劳动争议案件,在同一个法院不同法官手中,判决结果大相径庭。这种情况是违背法治的最根本原那么,即同样情况同等对待的原那么,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丧失法律尊严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5、劳动仲裁制度违反了自愿原那么。自愿原那么源于民商
7、事仲裁制度,较早实行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的是比利时、法国、美国、爱尔兰等一些工业化国家,它们大多遵循自愿原那么。自愿原那么的根本特点:一是调解或仲裁机构独立于政府之外,由双方当事人协商是否调解或仲裁;二是和解协议必须由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果选择仲裁,那么仲裁员也是由双方当事人进行挑选。而我国现行的“单轨制,把仲裁作为诉前的必经程序,实行的是强制原那么,故劳动争议仲裁不需双方基于自愿、可以单方提出的立法规定违背仲裁的自愿性原那么。 6、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人员组成违反中立性原那么。任何解决纷争的方式,都要求裁判者必须保持中立。裁判者保持中立,最根本的原那么就是裁判者和被裁判者不能同为一人或同为一个
8、单位的人或同为一个利益集团的人。否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在裁判过程中裁判者偏袒一方当事人,最终造成实体裁判的不公,侵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公然将用人单位的代表作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者权利屡遭侵害的特定大背景下,自然会使人们对其能否公正仲裁产生疑心。劳动行政部门的国家公务员也不能作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成员,因为国家公务员是行使国家职权的人员,这就注定他们只能是行政人员,而不能是参加非职权活动居中裁判的仲裁人员。 7、仲裁员素质不高。在现实中,仲裁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且未经过专业培训,仲裁业务不熟,素质普遍不高;仲裁员队伍没有相对稳
9、定,其选任的随意性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很难保证仲裁裁决的公正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应尽快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法律思考。 1、实行“双轨制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双轨制是指裁审分轨、各自终局。即当事人在仲裁和诉讼之间选择其一,互不交叉。当事人如果选择仲裁,那么实行一裁终局,不能再提起诉讼;如果选择诉讼,那么实行两审终审制,仲裁不再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实行“双轨制的优点:一是尊重当事人对劳动争议处理途径的选择权,符合国际惯例;二是缩短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减少争议处理本钱。在实行“双轨制时,笔者认为应立法加强“一
10、裁终局的监督机制,即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率的裁决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作出仲裁的机构或上一级仲裁机构申诉;各级仲裁委员会主任发现本委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率的裁决确有错误的,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上级仲裁机构发现下级仲裁机构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率的裁决确有错误的,有权撤消原裁决并指令下级仲裁机构重新作出裁决。 实行“双轨制 会产生另一种情况,即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较高,中立性较强,因此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度高,多数劳动争议案件不可防止地会进入诉讼程序,显然超出了人民法院现有的承受能力,增加了人民法院的工作压力。对此,人民法院应设立劳动争议审判庭,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和
11、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三方机制。 所谓“三方机制,即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中建立由国家、工会和用人单位三方代表组成的组织。“三方机制的具体表达:劳动仲裁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从三方各自委派的仲裁员中指定或选定;人民法院的劳动争议审判庭,合议庭实行陪审员制度,陪审员分别由工会和用人单位团体委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三方机制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协调劳资关系、处理劳资纠纷的准那么。我国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无疑应当尽快地使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国际上通行的制度接轨。 我国目前还没有用人单位团体,但现实中已存在许多以企业或经营者为成员的团体,如企业家协会、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工商户协会、乡镇企业协会、外商投资企业
12、协会、商会、工商业联合会等,只不过其成员不是以用人单位身份参加团体而已。因此,为了尽快解决我国用人单位团体缺位问题,建议以上述现有的“团体为根底,通过立法和修改章程的方式,赋予这些组织具备用人单位团体的职能。其中,企业家协会可充当国有企业的用人单位团体,个体工商户协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分别充当非国有企业的用人单位团体。这样,既可以利用现有的社会组织资源,又可以降低建立用人单位团体的本钱,使得“三方机制中用人单位代表的产生与法律规定及国际通行的规那么相符。同时要稳定仲裁员、人民法院合议庭陪审员队伍,这些人员必须符合任职条件并取得任职资格,并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在权限配置方面,处理劳动争议的各项权力都应当在三方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处理劳动争议的监督权应当由三方分享。这样既有利于高效率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又有利于公正裁判。 随着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在我国参加世贸组织后,必须尽快地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以到达有效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