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衡散文读后感 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23年“六一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似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答:“知道。“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
2、“不知道。师晕了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
3、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 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方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毅,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
4、,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应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径,赞美夏天。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假设过江之娜。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那么所支配的
5、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枯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其实,“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收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梁衡的散文,精美,朴实,独特,而富有韵味。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