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美食文化_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 养生就是为保养身体、延长生命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传统养生方法丰富多彩,历经数千年实践而不衰,它的形成和开展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背景。纵观琳琅满目的古代养生术,不管是从精神摄养到导引锻炼,还是从顺应四时到药饵调补,都表达出先贤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诠释生命的整体理论,贯串着养生方法的和平观念。 和平即调和致平。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强调阴阳学说对养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主张养生方法和养生过程中的阴阳调和,以到达人体形神协调平衡而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早已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而体内之阴阳又必须
2、与外界阴阳的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那么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保全生命,保养形体,必须要做到阴阳平衡,人体内外协调统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稳固,气血皆从,如是那么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并留下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精辟见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也就逐渐衰老,“阴气自半、“阳气日衰,种种老态日益显现。可见,阴阳失调可以导致人体衰
3、老。而养生的一个重要的法那么就是调和阴阳以阻止衰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能知七损八益,那么二者可调;不知用此,那么早衰之节也。金元著名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也告诫养生者,要“各自珍摄,以保天和。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和阴阳应该是保健益寿的根本原那么,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以保天和、“以平为期正是传统养生所要追求的境界。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动静兼养。动与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
4、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类经附翼医易中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此“一动一静实为一阳一阴的代表,而“一阴一阳之谓道。传统养生强调阴阳调和,动静兼养,认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明代医家李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这里的“精神指的就是神,“气血指的就是形。神为生命之主,形为生命之基,“形神合一,形神互为依存,才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生命整体。生命不仅本乎阴阳,而且更离不开形神的兼备。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兼养,到达了形神兼顾,互为促进的
5、养生目的。总之,动静作为阴阳的化身,如果人体动静失衡,就会造成阴阳偏颇,导致疾病。清代医家方开在摩腹运气图考中说:“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人体要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动静兼养。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脏腑协调。脏腑协调的含义不仅仅是脏和腑之间的协调平衡,还包括脏与脏、腑与腑、内脏与外界以及脏或腑内在的阴阳调和。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以通为用。脏腑的生理活动具有藏通有序的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主要生理功能,脏腑的藏通得宜,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
6、源,以保证代谢的正常进行。在脏腑活动中任何一个动态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损害健康。从养生的角度看,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进人体的阴阳平衡,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到脏腑协调,情志调和,防止五志过极而伤害五脏是重要的一环。管子内业中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假设诗,去忧莫假设乐,节乐莫假设礼。七情太胜,过胜那么伤神,乃情志为害,扰乱五脏功能活动,失却原本平正的生理状态。所以,情志保健的尺度就是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如何保持这个尺度,就是不断地调和情志,使脏腑安和。如喜怒,人皆有之,唯过那么有害,尤能损伤肝脏。假设喜怒失节,
7、肝脏受损,原本处于动态平衡中的肝气和肝血失衡,功能紊乱。老年人性急易怒,肝血虚衰,肝气易郁,对于养生延年,调和喜怒应倍加注意。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药饵调理。人届中老年,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开始退化,功能低下,正气虚弱,抵抗外邪侵袭的能力减退,特别是适应调节机能的减弱,容易导致体内外平衡失调,出现衰老或发生病变。延缓衰老或防治老年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药饵进补调理,这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一大特色。从临床所见,老年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固然有之,但虚实夹杂者更多,往往气郁、食积、血瘀、痰滞、湿阻其中,表现为阴阳失去平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复杂情况。药饵调理,就是通过服用中药,来调整因各种致病因素所造成生理功能紊
8、乱和失衡的病理现象,以延缓衰老,康复身体。而这种用于养生益寿中药的制作需要遵循调和平衡的原那么,正如明代医家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所言:“无阳那么阴无以长,无阴那么阳无以化,阴阳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乱,五味相济而得和也。凡养生却邪之剂,必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温多成热,凉无聚凉,凉多成寒。阴那么奇之,阳那么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平补、通补以养生,在古代许多延年方中也有表达,如丹溪心法中的延寿丹,在滋肾阴、补肾阳的同时,参加车前子、牛膝以通利下焦;景岳全书中的全鹿丸,在补精、益气药中,配上橘皮、沉香以理气消食。养生药饵调和平衡的制方原那么还反映在强调调理中焦脾胃,“上下交病,治从其
9、中。老年病患者病情错杂,调理中焦是取其中和之道,明代医家龚廷贤就主张老年的药饵摄生以调补脾胃为要,其所著的寿世保元载有一益寿方,叫阳春白雪糕,方由茯苓、山药、芡实、莲肉等组成,全是现今所说的药食两用中药,可谓是调理老人脾胃的平和之剂也。 传统养生中的和平观要求劳逸适度。在养生实践过程中,养生如何顺利进行,一个重要的规那么就是适度。适度就是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在日常生活里就是要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做到恰到好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人体也一样,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劳动与休息或称运动与休闲,要保持平衡才无损于健康。起居过于安逸,“久坐伤肉;劳作超过负荷,“久行伤筋,过逸和过劳均可引起阴阳失调。名老中医印会河说得好:老年人养生要随心所欲,应休闲而悠然自得,但不宜过多;须保持一定的活动,也不宜过多。起居活动的适可而止,便是劳逸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