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讲与辩论;辩论中的十大关系4 演讲与辩论又如,“人性这一概念人们已争了数千年,各种观点纷然杂陈,要对它下定义自然也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我们采用了描述其特征的方法,我们在辩词中指出:“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那么是通过教化和社会化获得的;人性本恶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具有无节制地扩展的倾向,而人的社会属性或是对这种倾向推波助澜,或是抑恶扬善,把人的自然属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种描述性的方法往往使对方处在一片雾霭之中,他们什么都听到了,但什么都抓不住。描述性的方法也和本世纪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倡导的反本质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不主张运用概念去标准事
2、物的本质,而是主张描述事物的具体特征,他认为事物之间只存在着“家族类似,不存在所谓共同的本质。比方你问我:“什么是游戏?我不会给你一个游戏的定义,我会告诉你乒乓、篮球、扑克是怎么玩的,因为这些都是游戏,我只是小心翼翼地描述它们,而尽量防止用抽象的论述进行概括。其实,这种反本质主义的思潮在孔子那里已见端倪。孔子的学生问“仁,孔子并不千篇一律地答复他们,而是根据问的人的不同情况,作不同的答复。所有这些,对我们进行辩论都是有启发的。由于尽量防止下定义,我们在辩论中始终比拟主动,对方摸不到我们的实处。当然,我们说,尽量防止用标准或下定义的方法,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拒绝下定义。在某些辩论中
3、,个别必须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概念仍然要求助于下定义的方法。比方,在辩论“人性问题时,我们把“恶定义为“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展。如前所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对方把人的本能与恶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这一定义确实像任何其他的定义一样,包含着受攻击的危险。要是对方抓住“无节制这一概念做文章,我们是很难答复的。他们可以这样向我们提问:“如果一个人的胃口是吃一个饼,但由于某种饼特别好吃,他吃了一个半,这是不是一种恶的行为呢?他们也可以问:“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目的是推翻暴政,遏制统治阶级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展,但为什么不少人反倒称农民起义为恶呢?这些问题都是很棘手的。当然,在该下定义地方,不管会发生什么
4、问题,我们还是要硬着头皮下定义。同时,在下了定义之后,又要对可能遭受到的攻击作充分的准备。这样做才可能防止被动的地面。总之,要准确地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但要尽量多用描述的方法,从而到达既讲清某些问题,又隐蔽另一些问题的境界,使对方不能迅速地判断并抓住我方观点中根本性的东西。 收敛与发散的关系在辩论中常常会发生两种极端化的现象。一种现象是,拘泥于辩论内容本身,不越雷池一步,尤其当辩题比拟枯燥乏味时,整个辩论过程就显得毫无生气。比方,“中国参加关贸总协定利多于弊、“道德是法律的根底这样的辩题,要是只限于专业知识进行辩论,那听众就会索然无味。另一种现象是,在辩论中双方都开“无轨电车,
5、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愈辩愈跑题,愈辩愈离谱,评委和听众接受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无疑地,这样的辩论也是缺乏欣赏价值的。要防止这两种现象,除了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上做文章外,还要努力处理好收敛性思维方式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关系。所谓“收敛性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必须始终扣住辩论的主题和根本问题,防止辩论滑入到细节问题或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上去;所谓“发散性思维方式就是在辩论中敢于把问题撒出去,离开枯燥晦涩的专业语言,扩散到日常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作品、典故轶事、奇趣异闻等上面去,从而大大地翻开知识视界,给听众和评委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互补,如果坚执于第一种,可能
6、失之偏狭,缺乏情趣;如果坚执于第二种,也可能失之宽泛,缺乏论证的严密性和严肃性。只有把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辩论过程既紧扣主题,又汪洋恣肆;既层次清楚,又妙趣横生;既如一篇立论严密、一气呵成的论文,又如一首跌宕起伏、回肠荡气的史诗,令辩者意气风发,令评委和听众留连忘返。 在训练时,我们要求每个队员在场上都应到达把这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地结合起来的境界。我们安排了一些训练,如要队员在分钟时间内快速翻阅一本书,然后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要紧扣书的主题来说,不允许说废话;我们也要求队员快速读完一篇文章,立即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批驳,驳斥要有力,不允许停留在枝节问题上。
7、这些训练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队员们的收敛式思维能力,他们善于迅速地把握并扣住主要问题进行辩论。另外,我们也安排了一些锻炼队员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我们会出一些乖僻的题目让队员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如“克拉利佩奥的鼻子生得短一些,世界历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希特勒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目前国际政治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你见到外星人,你想告诉他什么?“如果一个人在一小时后将会死去,你认为他将想什么?“如果南极洲的冰山溶化了,地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这些稀奇乖僻而又妙趣横生的问题,促使队员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到处翱翔,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联想和跳跃式思维的能力。这些训练的结果是,队员们在场上
8、常能很好地把这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并熟练地进行运用。 比方,在辩论“温饱问题时,我方四辩机智地注意到减肥小姐“温而不饱的特殊情况,从而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温饱了才能谈道德的话,那么减肥小姐的俱乐部岂不成了拳击场了吗?因为小姐们既然未到达“温饱状态。当然就可以不谈道德了。这一问题提得既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从而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又如,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对方提出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如果医学能治好艾滋病,难道它还是社会问题吗?我方二辩立即作了发散性的答复:“要是使用如果的概念,我也能把巴黎装进一个瓶子里去。如果人类不存在,那我们还有什么可能在这里讨论艾滋病问题呢
9、?乍看起来,“把巴黎装进瓶子里与“艾滋病问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在这里,这种发散式的答复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听众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另外,当对方强调艾滋病毒是在医院里发现的,因而只能是医学问题时,我方二辩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在医院里发现的东西都是医学问题的话,那要是有人在医院里捡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也成了医学问题了?从外表上看,“拣钥匙与“艾滋病也是毫无关系的,可在这里却到达了巧妙的结合,把辩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还有,当对方辩手提出:“母婴传染是艾滋病传播的渠道之一,请问,对刚生出来的婴儿如何进行性教育?这个问题也提得比拟刁钻,但我方三辩运用发散式思维沉着应对:
10、“对不懂事的婴儿当然无法进行性教育,但对母亲难道不能进行性教育吗?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我方三辩把答复从“婴儿发散到“母亲的身上,自然使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再如,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中,对方强调人人有善根,因而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我方三辩立即提出了一个对方未曾想到的,也难以答复的问题:“如果人性本善,人们怎么可能拿起屠刀?从“放下屠刀发散到“拿起屠刀,思维的跳跃是何等神速,在对方张口结舌之时,场上立即爆出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使每个队员都兼具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但光停留在这一点上又是不能的,因为整个辩论过程瞬息万变,万一有队员矢之偏颇,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1、也就是说,辩论队作为一个整体,它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应当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中保持必要的张力。于是,我们确定二辩手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起好“收敛的作用。从“起、承、转、合的角度看,二辩手之“承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由二辩手担当“收敛的角色是很适宜的。当然,担任这一角色的队员最好比拟沉着冷静,不会听凭自己的激情到处驰骋,而是善于把全队的激情控制在确定的轨道上,从而起到辩论队的“灵魂的作用。他的使命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对方一辩手,至多再加上二辩手陈述后,能迅速地把握住对方立论中的根本论点和问题,并为以后的辩手指明攻击的方向。在平时的辩论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二辩手抓不住对方立论的要害,只抓住一些鸡
12、毛蒜皮的问题,从而把整场辩论引向歧路。所以,这方面的收敛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与否。二是在自由辩论中起好收敛的作用。 一般说来,自由辩论表现为一个即兴的、相当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辩论队如何保持一种“流动的整体意识,始终紧紧地扣住主题进行辩论,这是一项高超的艺术,而在这一艺术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那位担当收敛角色的队员。他的脑子中始终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念头使辩论回到主题上去,每当自由辩论像无根基的浮萍飘向枝节问题或跑题的时候,他就要站起来发言,把问题重新捡回到主题上来: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跃吧。老实说,二辩手要起好收敛作用是很不容易的。有
13、时对方一讲话就暴露出许多问题,从而会产生一种力图去驳斥这些问题的“诱惑,二辩手应当绝对地战胜这种诱惑,紧紧地抓住最根本的问题实施攻击,从而使整场辩论纳入到我方设定的轨道中去。光确定“收敛者是不够的,我们还指定另一名队员担任“发散者。“发散者的使命就是在他本人的陈述和自由辩论的过程中起到谈笑风生、纵横捭阖的作用。乍看上去,他的发言似乎常常游离于辩题之外,其实,是采用迂回的方法说明本方的题旨和攻击对方的立论。“发散者最好由处在“转的位置上的三辩手来担当,担当这一角色的队员不仅要知识面宽,联想能力丰富,而且要思想活泼,善发刁钻之论。如果具有这样的特质,他在场上常常表现得十分活泼,挥洒自如,如入无人之
14、境,从而在听众和评委中营造出一种新的气氛,并给对方辩手施加心理上的压力,使之措手不及,茫然不知如何应对。“发散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为他能拓展出一个新的知识空间,拓展出辩论赛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归根到底,“发散者应当服从“收敛者,紧紧扣住主题来辩论,离开主题来发散,“流动的整体意识就瓦解了,代之而起的已是五光十色的语言碎片,这乃是辩论之大忌。 正如在科学研究中一样,在辩论中,保持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之间的“必要的张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辩论运思与哲学运思的关系众所周知,辩论运思的根本特征是追求表达的严密性、一贯性和明晰性,辩论语言常要求能体现出巨大的逻辑力量,犹如章鱼之足把对手、评委和听众紧紧地
15、抓住,使他们乖乖地跟着辩手的思想走。而哲学运思那么不同,特别当它到达思辨的境界时,它追求的是一种差异或对立的沟通和融合,常常会体现出辩论运思所达不到的思想高度,使评委和听众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他们不仅在听辩论,而且在思想上接受了某种新的感召。如果说,辩论运思旨在取胜,因而是一种求器的意识的话,那末哲学运思那么旨在展示一种思想意境,因而是求道的意识。当然,要是在辩论中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哲学运思中,这样的辩论是很难吸引普通的听众的,然而,如果完全缺乏哲学运思,这样的辩论也会显得索然无味。哲学运思不仅能体现思想的深度,显示思维的伟力,也能帮助辩论运思更透彻地分析并领会辩题。我们不妨把见之于
16、辩论运思中的哲学运思称作为“辩论中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关系上。我们先来看辩论双方的辩证关系:正方与反方人所共知,在每一场确定的辩论中,正方和反方都是确定的。一般说来,正方是在明处,辩题已经规定好了,其任务是对辩题本身进行论证,而反方的见解又不得而知,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所以,正方一般说来比拟被动。反之,反方在暗处,其立论不易为正方所把握。比方“人性本善这一辩题,反方如果可以自由立论的话,至少有以下三条思路:第一,人性本恶;第二,人性有善有恶;第三,人性无善无恶。因而反方的立场是很难捉摸的,而正方立论在明处,反方可给他有力的进攻。所以,在辩论过程中,反方的主动性常常是比拟强的。但反方也有弱点,由于受到进攻正方的“诱惑,对自己的立论的严密性常常缺乏缜密的思考,一旦正方反守为攻,反方就不易防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正方和反方。如果抽到正方,较易